周健++劉亞彬
摘要: 在汽車內(nèi)飾車身噪聲頻響分析中,通過有限元實體單元和RBE3單元建立多孔吸聲材料模型,通過MSC Nastran和結合CDH/EXEL的MSC Nastran計算采用多孔吸聲材料的內(nèi)飾車身的噪聲進行計算,并比較二者的計算結果.結果表明:CDH/EXEL能使有效提高分析曲線與試驗曲線的對標結果的準確性,從而更好地指導車身結構設計.
關鍵詞: 汽車; 內(nèi)飾車身; 多孔吸聲材料; 噪聲傳遞函數(shù)
中圖分類號: U467.493 文獻標志碼: B
0 引 言
隨著汽車行業(yè)的日益發(fā)展,中國汽車市場對汽車需求仍然保持良好勢頭,這使得各汽車制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消費者在選擇多樣化的同時,對汽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各汽車制造商需要在汽車開發(fā)階段就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在市場中占據(jù)優(yōu)勢.隨著消費者對車內(nèi)噪聲要求日益提升,降低車內(nèi)噪聲對提升市場競爭力有很大幫助.
目前,采用聲學材料降低車內(nèi)噪聲是常見的降噪措施.聲學材料按照性能和作用機理可分為吸聲材料、隔聲材料、隔振材料和阻尼材料等.其中,吸聲材料中的多孔吸聲材料在中高頻階段具有很好的降噪效果.在trimmed-body及整車CAE噪聲分析中考慮吸聲材料對車內(nèi)噪聲的影響,可有效地避免設計階段對車身結構的過度優(yōu)化,從而達到節(jié)省成本的目的.
由于CAE在中高頻分析中的局限性,通過MSC Nastran分析得到的內(nèi)飾車身NTF分析100 Hz以上的結果曲線與試驗數(shù)據(jù)對標結果差別較大.通過使用CDH公司開發(fā)的EXEL分析程序介入MSC Nastran的求解過程,對吸聲材料模型進行專門的求解計算,能夠使MSC Nastran輸出的分析結果曲線與試驗結果曲線對標更準確,從而使CAE分析結果能更好指導汽車結構設計.
1 多孔吸聲材料簡介
吸聲材料主要包括多孔吸聲材料、共振吸聲材料和特殊結構吸聲材料.多孔吸聲材料內(nèi)部一般具有大量的間隙和小孔,對聲能有非常好的吸收作用,尤其對車內(nèi)中高頻噪聲效果更好.
多孔吸聲材料根據(jù)其形態(tài)可分泡沫吸聲材料、纖維吸聲材料和顆粒吸聲材料,分別見圖1~3.
2 吸聲材料有限元模型建立和分析
通過MSC Nastran的HEXA,PENTA和TETRA等實體單元模擬吸聲材料,并通過RBE3單元與車身結構連接.有限元模型見圖4.
建立吸聲材料模型后,需對模型設置相應的材料屬性,其中:實體單元屬性主要包括彈性模量、泊松比和密度;流體屬性主要包括密度、環(huán)境溫度、比熱比、動態(tài)黏度和普朗特數(shù).
將吸聲材料有限元模型加入到車身結構中后,通過MSC Nastran對其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主要過程為:(1)生成結構和流體矩陣;(2)轉(zhuǎn)化結構和流體矩陣至模態(tài)坐標系中;(3)針對激勵頻率和響應進行求解計算;(4)輸出計算結果.計算流程見圖5.
CDH/EXEL軟件在MSC Nastran進行第三步求解計算過程中插入MSC Nastran求解器,對吸聲材料進行求解計算,見圖6.
計算分別得到MSC Nastran分析結果和MSC Nastran結合EXEL的分析結果.將2種分析結
果曲線與試驗曲線對比,見圖7.
在低頻階段,MSC Nastran計算曲線與試驗曲線對標結果較好,但在150 Hz頻率之后,對標結果逐漸變差,而結合EXEL的計算結果在中頻階段也能與試驗曲線保持較好的對標結果.
3 結 論
通過MSC Nastran對吸聲材料進行有限元建模,分別使用MSC Nastran原有的求解器和MSC Nastran結合CDH/EXEL軟件2種方法,分別對加入吸聲材料的TB模型進行NTF有限元分析.通過2種分析結果與試驗結果的對比可知:使用CDH/EXEL軟件能夠有效提高TB-NTF分析在中頻以上的準確率,從而更好的指導整車結構設計.
參考文獻:
[1]
吳小清, 劉志云, 王登峰, 等. 車輛乘坐室內(nèi)飾吸聲的有限元分析[J]. 汽車技術, 1999(8): 17-18.
WU X Q. LIU Z Y, WANG D F,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interior decoration sound absorption of vehicle[J]. Automobile Technology, 1999(8): 17-18.
[2] 靳曉雄, 白勝勇, 丁玉蘭, 等. 車身板件振動聲學貢獻的計算機模擬[J]. 汽車工程, 2000, 22(4): 236-239. DOI: 10.3321/j.issn:1000-680X.2000.04.005.
JIN X X, BAI S Y, DING Y L, et al. Computer simulation on acoustic contribution of vibrating body panels[J]. Automotive Engineering , 2000, 22(4): 236-239. DOI: 10.3321/j.issn:1000-680X.2000.04.005.
[3] 周新祥. 噪聲控制技術及其新進展[M]. 北京: 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2007: 67-71.
[4] 森村浩明, 湯川伸次郎. 吸音材料在汽車上的應用[J]. 郭占哲, 譯. 國外汽車, 1987(5): 45-48.
MORIMURA H, YUKAWA N. Application of sound-absorbing material in car[J]. GUO Z Z, trans. World Auto, 1987(5): 45-48.
[5] 張玲. 吸聲材料及結構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 大眾科技, 2012, 14(11): 55-56.
ZHANG L.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sound absorb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J]. 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14(11):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