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任何發(fā)問都是一種尋求《圣經》二題

      2016-11-25 23:56:05張閎
      上海文化(新批評) 2016年2期
      關鍵詞:仇敵耶和華耶穌

      張閎

      ?

      任何發(fā)問都是一種尋求《圣經》二題

      張閎

      懷疑與行動

      到了早晨,營的四周有一層露水。露水上升以后,就見野地上有細小鱗狀的東西,像小白霜一樣細小的東西。

      以色列人看見了,就彼此對問說:“這是什么?”原來他們不知道那是什么。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賜給你們吃的食物?!?/p>

      (出16:16)

      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離開為奴之地埃及,逃脫法老的追兵,越過紅海,來到曠野。在曠野上行程大約一個月之后,他們到了位于以琳和西奈之間的訊。這時,他們面臨著嚴重的食物短缺。以色列人抱怨說,“我們寧愿在埃及地坐在肉鍋旁邊,吃飯吃到飽的時候,死在耶和華的手里!你們倒把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體會眾餓死啊”(出16:3)!以色列人遭遇了一個難題——要面包還是要自由?這可能是“面包與自由”難題的最古老版本之一。

      以色列人的抱怨自有其道理。盡管摩西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里所出的一切話”(申8:3)。但在這個時候,耶和華的誡命尚未臨到以色列的人民。人民需要食物。在尚未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情況下,自由好像是一種奢侈品,它隨時可以被出賣,用來交換生存的必需品。對于一個做了四百年奴隸的以色列人來說,這樣做幾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他們的神耶和華是“以勒”(預備)的神。耶和華掌管一切,也早就為其所揀選的人民預備了一切。耶和華對摩西說:“以色列人的怨言,我已經聽見了。你告訴他們說:‘黃昏的時候你們必吃肉,早晨的時候必有食物吃飽;這樣,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是你們的神了’”(出16:11)。于是,以色列人一早起來時,便看到營地的四周布滿了一種類似于芫荽的種子,色白,味道像摻蜜的薄餅的食物。以色列人稱它為“嗎哪”。

      嗎哪,意思就是“這是什么”。當以色列人在次日清晨看到這個白霜似的東西時,他們如是驚呼。他們發(fā)出了疑問,甚至干脆就用這個疑問詞來命名這個從天而降的奇妙物事。當然,這本身就是一個疑問。對于人來說,這是不可理喻的。因為它是一個神跡。這個以疑問詞來稱名的事物,本身就包含著無限的疑問。它就是疑問本身。

      可是,以色列人并未得到他們把這個疑問徹底解決之后才來食用它,而是直接去采食。毫無疑問,他們每一次都將嗎哪吃了個飽。但從邏輯上說,這個疑問依然沒有解決——這是什么?他們每天都一邊喊著“嗎哪、嗎哪”(什么、什么),一邊勤奮地采集生命的食糧。他們每天都帶著疑問去吃,吃這天上的糧食。也就是說,他們并非要等到徹底解決了這樣一個知識論的疑問之后,再去吃。他們決不會放棄“吃”這個捍衛(wèi)生命的行動。他們吃著這個疑問,乃是出于生命本身的需要。

      耶和華如是每天供應以色列人嗎哪還有作為肉食的鵪鶉。奇妙的是,神還有一個特別的吩咐:每一天的嗎哪“一人兩公升”,不可多收,也不可少收,“誰也不可把一些留到早晨?!币簿褪钦f,以色列人每天都有新鮮的供應。他們必須信靠耶和華的信實,信靠耶和華是“以勒”的神,賜給他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太6:11),而無須憑著他們自己的能力去賺取,更無須憑著人的思慮而為明日籌劃、預備。靠著耶和華,就不需要人自己去考慮明天的事。因此,他們也就不必要將嗎哪留到晚間,這也就意味著,人不要將今天的問題帶到夜并留到明日。正如耶穌所教導的,“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太6:34)。更不需要在夜間、在自己的家里,自己面對“嗎哪”,去費神探尋“嗎哪”的答案,解析這個神跡的秘密,甚至憑著人自己的巧智,去模仿、制作出生命供應的替代品。以屬世的眼光看,這種未雨綢繆和自力更生的想法,似乎是明智的,而且,有一些以色列人確實就是這么做的。他們多收了幾公升,打算留在家里以備不時之需。但在屬靈的眼光看來,卻因為缺乏信靠和順服,注定只是一些“餿主意”,正如變質了的嗎哪一樣。那些多收的嗎哪,留到早晨“就生蟲發(fā)臭了”,不可食用。

      這一狀況,是對人類始祖在伊甸園所發(fā)生的事件一個呼應。在伊甸園里,耶和華吩咐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是那知善惡樹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時候,你必要死”(創(chuàng)2:16-17)。每到論及這個地方,人們就會發(fā)問:為什么神不在伊甸園里只種一棵生命樹?為什么還要種一棵智慧樹?為什么不讓兩棵都是生命樹?為什么……哦,神真是奇妙!人類始祖在吃了智慧樹的果子之后,果然就無法擺脫這種“發(fā)問”。蛇的誘惑也是從一個疑問開始的?!吧邔ε苏f:‘神真的說過,你們不可吃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創(chuàng)3:1)這一疑問,是人類始祖背離神的旨意的開端。即便神已經在始祖身上昭示出偷吃智慧樹之果的嚴重后果,人類依然不肯順從神的旨意。從創(chuàng)世之初到如今,依然如此。這不就是“原罪”嗎?!

      他們吃著這個疑問,乃是出于生命本身的需要

      就人類本身的智性而言,這種“發(fā)問”的結果是,人類因此開始要思考自身的存在處境和意義,不停地向存在發(fā)問,由是而產生出哲學。古希臘人就好像是在神跡面前被震驚了的人,不停地驚呼“嗎哪?嗎哪?”而且出于好奇心,他們要著手探究“嗎哪”的答案。這也正是古希臘哲學形成的基礎。海德格爾寫道:“任何發(fā)問都是一種尋求”(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可是,人在發(fā)問中尋求什么呢?是尋求事物的終極根源嗎?若如是,那必要向萬物之創(chuàng)造者發(fā)問,一如上古時代的賢哲那樣。在《約伯記》和屈原的《天問》中,我們曾聽到過這樣的發(fā)問。但存在論哲學的尋求,則將“問之所問”轉向了受造物?!白鳛橐环N尋求,發(fā)問需要一種來自它所尋求的東西方面的事先的引導”(《存在與時間》)。面向存在之物的發(fā)問,是哲學所能做的極致。哲學家們“滿腹狐疑地”相信,通過這樣一種發(fā)問,可以抵達存在的核心部分,至少在話語的不斷質疑和應對的過程中,存在的本真性就在此間被揭示出來,即便它如同一陣微風拂過,但至少那置身于言說之開闊地帶的言說者,能夠感受到它的清涼。

      毫無疑問,這種哲學將人類的思考推到了一個極限,它是人類理性所可以點燃的最可珍貴的火燭,最可珍貴的精神之光。然而,這種恍惚的真理,又如何能夠成為生命之道!它本身即如風中之燭,昏暗搖曳,隨時可能被吹熄。人類的真理渴求依舊難以滿足。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當人類執(zhí)著于思考和發(fā)問的時候,有時反而與真理擦肩而過。當人們真正面向真理的時候,卻依舊陷于疑慮重重的沉思當中。本丟·彼拉多曾遇到過樣的處境。當眾人將耶穌捉拿、捆綁,帶到彼拉多面前時,這位人世的王與天上的王有了一次奇妙的相遇?!坝谑潜死鄦査骸敲?,你是王嗎?’耶穌說:‘我是王,這是你說的。我要為真理作見證,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上。凡是屬于真理的人,都聽我的聲音?!死鄦査骸胬硎鞘裁矗俊保s18:37-38)本丟·彼拉多雖然只是個總督,在耶路撒冷行使著凱撒的權力。但此時此刻,卻很像一位哲學家。哲學家的任務就是面向真理發(fā)問。事實上,彼拉多確實就像世上所有的哲學家一樣,在面對真理本身的時刻,并未抬頭仰望真理,卻低下頭去沉思,發(fā)問。不過,彼拉多的發(fā)問不過是問問而已,好像只是羅馬人的一個習慣。從根本上說,他對問題的答案并無真正的興趣,甚至也不抱希望。是的,他很幸運,他與真理面對面,并且聽到了真理的聲音;可是,他很不幸,他的貌似深刻的“問題意識”卻使他與真理徹底隔絕。然后為了迎合世界和群眾,將真理釘死在十字架上。仿佛這就是所謂“哲學家”在世上的使命。

      相比之下,曠野上的以色列人雖然頑梗,但也本能地知道生命的需求。生命的問題不是依靠疑問來解決的。他們順從了生命的需求,果斷地行動起來,接受了從天而來的生命供應。這是以色列人所受到的特別的恩寵。

      當人類執(zhí)著于思考和發(fā)問的時候,有時反而與真理擦肩而過

      仁愛及其限度

      有一個經學家,聽到他們的辯論,覺得耶穌回答得好,就來問他:“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重要的呢?”

      耶穌回答:“第一重要的是:‘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愛主你的神。’其次是:‘要愛人如己?!贈]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重要的了?!?/p>

      (可12:29-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第十二》)。這是孔子的偉大教誨。在屬于這個世界的道德教誨中,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孔子的這一教誨是關于“仁愛”的,亦即關于人與人之間的美善的倫理關系。子曰:“仁者,愛人?!比巳绾文軌驉廴四??孔子認為,那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給他人。這當然好得很!一般而言,人要去“愛人”是很難的。人有自私的本性,中國有一句諺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意思就是說,自私、“為己”乃是人的天性,人幾乎沒有可能,甚至也沒有必要去悖逆自己的“天性”。倘若順著人的本性去思想和行動,不要說“愛人”,就是不去害人,都很難做到。可是,倘若順應這種“天性”,人類社會就難免會成為一個“叢林社會”。因此,古代圣賢,如孔子,都主張建立人間的道德規(guī)范,以限制人性之惡,人類之間方可建立起“仁”的關系。孔子的這一偉大的道德教誨,實際上道出了現世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根本面貌,這也正是原儒思想的普世性價值所在,并且,至今依然充滿活力。

      當然,“仁愛”思想絕非儒家所獨有。只要考察一下人類精神史,就不難發(fā)現它與世界各民族主流道德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一致性,比如,儒家的“仁愛”與基督教的“仁愛”之間就極為相似。曾經有一位基督教牧師看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基督教“仁愛”觀念之間的相似性,又有感于其消極特質,乃提出了更為積極的主張,他建議將這一教條修訂為“己所欲,施于人”。這一修訂,似乎更接近于基督教在倫理上的更為進取的精神。不是消極地不加害于人,不是單純地否定不良的動機和行為,而是要更加積極和肯定的姿態(tài),將善意釋放到這個世界上,惠及他人。這似乎與基督教的誡命——“愛人如己”——甚為一致了。故而,人們從中看到了原儒與基督信仰之間的相似性,是不足為奇的。

      可實際上這種修改并無特別的必要。因為孔子在另一處已經表達了這個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第六》)。孟子亦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儒家的“仁愛”教誨與基督教的“愛人如己”的誡命之間,存在一個重大的差別,甚至,這種差別是根本性的。

      儒家之仁愛,其重點在于“己欲”?!凹河保侨寮抑叭省钡母拍畹某霭l(fā)點。仁所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屬世的關系?!叭蕫邸倍ňτ谌耍瑹o論是“欲”還是“不欲”,均源自“己”,即人的意愿。仁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對等關系,同時也是互惠關系。故而,人要能夠愛人愛己,必要先正心、誠意、修身,方可使“己”之欲合乎仁義、行為合乎禮。這是儒家仁愛的基本邏輯。人是很難去“愛人”的,人只愛自己,但從“己”出發(fā),可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者若施之于人,是不道德的。進而如孟子所主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倫理主張,亦是對這一邏輯的演繹。

      第二個層面的問題在于——對于“欲”的認知?!凹骸蹦芎芎玫乩斫庾约旱摹坝眴??也就是說,自我能否很好地認識到自身的意志和意愿,這仍是個問題。人或許能夠意識到自身的意愿為怎樣,但他又是否能夠正確地分辨這種意愿的好壞、善惡呢?這些問題并非不證自明的(關于這些問題的詳盡論述,容另文專論)。

      第三個層面的問題在于——“施于人”的手段、路徑及其結果評估。人是否能夠選擇恰當的方式將自己的意愿“施”出來?人是否有能力實施自己的意愿?知與行的界限在哪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施行最終在他人的身上所產生出來的果效,是否符合自己的初衷?那么,評估的尺度又在哪里?是在“己”還是在“人”?如果“人”、“己”的尺度不一致的話,那么,又該如何面對?有時,人一心想行善,卻事與愿違,行出來的卻是其反面。保羅很清楚屬肉體的人的軟弱和有限性。他寫道:“因為我所作的,我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沒有去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羅7:15)?!拔抑涝谖依锩?,就是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羅7:18)。實際上,我們看到,道德主義者最后都不得不退縮到自以為義的“問心無愧”當中,徹底廢棄了行動的能力,甚至徹底廢棄了對于“己所欲”的體察,進到了“無所謂”和“無所作為”的生命沉淪當中。

      由此可見,倘若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極性表達,可能反而比“己所欲,施于人”的積極進取更合理,更謹慎。它至少劃定了“仁愛”的最低的倫理底線。是倫理底線,而不是最高的行為準則。

      然而,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界限,決定了人不可能既愛自己又愛他人。每一個個人(“己”)都持守其“自我意志”(“欲”),各各劃定了排他性的界限,各各擁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在此情形下,己所欲,若施于人,己便會陷于虧缺;己所不欲,若不施于人,便有可能臨到自身。自我的膨大,必要損及他者。任何“自我”的作為,都必將構成對他人的限制。無神論存在論者看出來這一問題所在,他們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獄”的命題。這個倫理上的盈虧規(guī)律不僅僅是邏輯上的,更重要的,它首先、而且往往總是事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消極性表達,可能反而比“己所欲,施于人”的積極進取更合理,更謹慎

      而基督教的“愛人如己”,其重點則在于“愛”。愛人如愛己。由此出發(fā),引發(fā)出更為根本的問題——“愛己”又是如何可能的呢?事實上,在“愛人如己”這一誡命之前,還有一條相關的,甚至是更為根本的誡命——“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愛主你的神”。這兩條誡命是不可分割的。耶穌講它們稱之為“最大的誡命”,并認為“全部律法和先知書,都以這兩條誡命作為根據”(太22:40),或者說是律法的“總綱”(見和合本之相關譯文)。在天愛神,在地愛人,天國行在地如在天?!皭奂骸辈⒉皇恰皭邸敝?。人之所以愛己,乃是因為神愛世人。神愛世人,神的兒女愛神,便將屬天的愛帶到地上,天國來到人間。愛是天國之道,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將神的愛昭示世人,并在世上遍傳愛的福音,叫世人行在耶穌所彰顯的真理之道上。神愛我們每一個人,而因著信靠,而白白地得著天國的愛。這就是恩典。對于基督徒來說,效法基督,就是他們在世上的使命。聽道并要行出來,那就是去愛他人,將我們白白得來的恩典,也白白地給出去,一如神愛我們一樣。義并非人堅持自己,依照自己的價值尺度和意愿而行出來的作為,恰恰相反,義是放棄“自我”,放棄自我稱義的欲望,而將自己完完全全的交托在神的手里。唯有愛主你的神,才可以愛自己,才可以愛人如己。而恩典是沒有條件的?!斑@不是出于自己,而是神所賜的;這也不是出于行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進而,愛人,不止是愛自己、愛那些與自己有關系的人或愛那些能夠給自己的愛予以回報的人,更重要的是——耶穌說——“當愛你們的仇敵”(太5:44)。這在人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能的,它不符合人本主義的原則。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按照人的尺度,不是按照人的意愿(“欲”)來規(guī)定的,乃是出自神。希臘哲學以人作為萬物的尺度,而圣經教導人的乃是神將掌管世間萬物的權柄交給人,但人依然是受造物,他自身并不是尺度和道?!暗谰褪巧瘛保s1:1)。人必順從于神的誡命,遵循神的道,方可掌管萬物,并成就父神的旨意,將天國的秩序帶到地上。否則,這世界便只是一個達爾文主義的世界,是順從于屬乎肉體欲望的“叢林”世界。脫離了神,人是沒有能力去愛的。彼此仇恨倒是更容易一些。

      “神就是愛”。然而,人們通常強調“愛”。神是“愛”,毫無疑問,但倘若只強調“愛”,單單定睛在“愛”上面,往往會忘記“愛”的源頭——神,以致忘記了神才是愛,或者認為愛是神。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本主義文化致力宣揚的正是這樣一種文化,進而從多神教的古希臘羅馬引進了愛神偶像,加以崇拜。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也宣揚過這種所謂“愛的宗教”。

      對于基督徒來說,這句話的重點在“神”上面?!吧瘛笔菒?,唯有“神”是愛。“神就是愛”,不能說成——神就是“愛”,更不能說成——“愛”就是神。唯有定睛于神,愛才成為可能。不僅是愛人、愛己,也包括愛仇敵這種幾乎不可能的愛。耶穌說:“如果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有甚么賞賜呢?稅吏不也是這樣作嗎?如果你們單問候你們的弟兄,有甚么特別呢?教外人不也是這樣作嗎?”(太5:46-47)——確實,孔子也這樣教導我們,甚至,世上一切其他的宗教和倫理道德也都這樣教導我們。而唯有耶穌的教訓,顛覆了人間的倫理學原則。耶穌之愛的原則,超乎人的本性,因而也超乎人自身能力所能及者。如此一來,人就不可能靠著自己來完成這樣一種誡命?!皭鄢饠场?,這在人類的倫理學看來,不僅是不可能的,同時也是沒有必要的??墒牵d在此的教訓是,人間所謂“愛”者,非但不是圣善的尺度,相反,它跟來自仇敵的惡并無本質上的差別。以為自己能愛人者,實際上跟稅吏這樣的罪人一樣,只是憑著自己的好惡去做。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為自己的仇敵,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里面也就有一個像稅吏一樣的“惡”存在。唯有來自神的無限的和源源不斷的愛,人才有可能持續(xù)地愛自己和愛他人,乃至于愛仇敵。因為,“你們成為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使太陽照惡人,也照好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你們要仁慈像你們的父仁慈一樣”(路6:35-36)。

      耶穌啟示給門徒的是:你們固然有諸多不義,我依然愛你們,你們也要像我愛你們一樣愛他人。當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擔當一切的罪的那一刻,門徒們看到了那個無緣無故的愛,那個“白白地賜給我們”的恩典,超乎世上一切的義,一切的情感,一切的愛。唯有這超乎一切的愛能夠戰(zhàn)勝仇敵,因為這是仇敵所不具備的,是他們所欠缺的,因而,也是他們更需要的。也唯有這超乎一切的愛,才是基督徒的堅強和無畏的根源。

      耶穌之愛的原則,超乎人的本性,因而也超乎人自身能力所能及者

      編輯/張定浩

      猜你喜歡
      仇敵耶和華耶穌
      數字“七”
      安徽文學(2024年2期)2024-02-22 06:09:05
      亞當家族
      小說界(2021年6期)2021-12-04 11:11:54
      如果沒有它
      一次彎腰等于十八次彎腰
      創(chuàng)世記
      讀者(2018年16期)2018-07-31 05:08:12
      朝相反的方向出發(fā)
      詩潮(2017年12期)2018-01-08 22:16:32
      我對每個人說再見
      延河(2017年7期)2017-07-19 10:21:26
      英國耶穌受難日
      宗教與自由
      青年文學家(2017年6期)2017-03-31 05:44:34
      張明堂救“仇敵”戰(zhàn)日軍
      文史春秋(2016年6期)2016-12-01 05:43:18
      缙云县| 西乌珠穆沁旗| 衡水市| 武功县| 泰安市| 高青县| 和平县| 黄梅县| 鸡西市| 乐平市| 固始县| 汉沽区| 兖州市| 西安市| 冕宁县| 大庆市| 监利县| 阜城县| 岑巩县| 宁都县| 商洛市| 丹东市| 赣榆县| 镇康县| 仙游县| 和平县| 澜沧| 武乡县| 齐河县| 若尔盖县| 楚雄市| 伊宁市| 杨浦区| 五莲县| 鄂托克旗| 灌阳县| 万宁市| 分宜县| 高陵县| 方正县| 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