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黎明
摘 要: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zhuǎn)型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和新事物,其中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而我們的德育對象是身心都迅猛發(fā)展的青少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形成的關鍵期,從思想到行為都有很強的可塑性。由于年齡特點的限制,學生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
關鍵詞: 傳統(tǒng)美德 德育教育 道德缺失
一、德育教育難以回避的現(xiàn)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重視青少年道德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青少年的道德觀念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無可諱言,目前,部分學生的道德狀況令人擔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只管自己,不顧別人,缺乏文明舉止。
一些青少年無視禮貌,在公共場所無所顧忌地大聲喧嘩、起哄;缺乏起碼的衛(wèi)生習慣,隨地吐痰,隨地亂丟廢紙雜物;見到長輩和老師不予理睬,不打招呼,亂給師長起外號;以羞辱別人為樂趣,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二)追求高消費、高享受。
青少年比吃、比穿、比闊的怪風在校園中形成,有些學生還出錢讓人代自己做作業(yè)、代值日、做勞動。
二、導致青少年學生道德缺失的因素
(一)青少年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不良社會環(huán)境影響。
當前,紛至沓來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青少年的心靈。青少年學生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較單純,模仿力強,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大眾傳媒、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有較強的從眾傾向;他們雖能初步辨別是非善惡,但意志的獨立性和堅持性還很不夠,自制力不強。
(二)家庭教育不當,學校道德教育缺乏實效。
目前不少青少年是獨生子女,家庭過分寵愛、嬌生慣養(yǎng),偏袒、放縱,原諒遷就而不批評教育。致使他們我行我素,自以為是,以我為中心,不顧他人和社會利益,不懂尊重別人,缺乏社會責任感。相反,有些家長對子女過于嚴厲,致使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誠實、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另外,學校品德教育工作強調(diào)共性有余,注重個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強;內(nèi)容單一,缺乏針對性,理論偏多,養(yǎng)成教育少,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一般化工作多,一體化建設少,致使學校道德教育疲于應付。因此,難于有意識、有目的地塑造學生的道德人格。
三、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嘗試
教育就是培育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糾正他們偏差的觀念、錯誤的言行舉止,引導他們有正確的思想理念,進而有宏偉的人生觀、宇宙觀,以期達到育人的目的。老師更要以身作則,用心體驗,教好學生日常生活的禮儀與規(guī)范。
(一)繼承傳統(tǒng)美德,明白做人道理。
我們應將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處世、修身之道中的精華擺在重要地位,正確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傳統(tǒng)的修身、處世觀將“做好人”作為人生的基本坐標。這樣,教育者應當經(jīng)常向青少年介紹古今中外圣賢之人,以他們奮斗的事跡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培養(yǎng)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幫助青少年學生確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教育學生做自尊自愛的人,充分挖掘、肯定他們身上的點滴長處,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榮譽感。
(二)教育青少年學生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
從品行人手,以身教、言教啟發(fā)、濡養(yǎng)學生純善的心。善心、善念也是應有的為人根本。對人: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群的理念、培養(yǎng)寬厚待人的心性;曉諭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對事:強調(diào)“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yǎng)“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并培養(yǎng)好學的精神。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jié)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如:長養(yǎng)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三)加強與家庭、社會合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教育。
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還要齊抓共管,多管齊下。學校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在教學過程中啟真、啟善、啟美,培養(yǎng)青少年優(yōu)良的品德;家庭要重視青少年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和人格的塑造;家庭、社區(qū)與學校密切配合,為道德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這樣形成合力,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教育形式要多樣。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不能單靠書本理論、靠說教,要采取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進行。變說教為滲透,讓學生在春風化雨中得到心靈凈化,提升道德境界。教育者進行德育時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評,要用美的熏陶,使之潛移默化。要改變形象,講究方法,研究青少年,與他們交朋友。要變對抗為對話,變單向輸入為雙向交流,使他們達到思想上認同、情感上共鳴,對教誨入腦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