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軍
摘 要:德教育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教育之一,更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學校的到的教育效果始終不能盡如人意。而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道德教育落到實處,是當前眾多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初中生自身的約束力和自制力比較低。
關鍵詞:學生;德育生活化
初中德育生活化主要是將德育理論及訓練與生活進行緊密聯(lián)系,將教育深入至初中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從而深化初中生對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此外學??刹捎秘S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來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式教育模式,德育生活化教育更是能夠通過道德規(guī)范讓學生有更為真實的內心感悟,不再局限于理性的學習,升華為感性的認知。并通過開放式的交流來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學校德育教學生活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學校德育教學生活化是指學校德育教學的組成、內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為邏輯起點,與社會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區(qū)及受教育者間的溝通,同時豐富生活化內容和文化內涵,促進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進其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中以教學灌輸為主,脫離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盲目追求確定的德育知識,忽視人的現(xiàn)實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不足。學校道德教學生活化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1.主體性。學校道德教學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學會生活,使抽象的道德價值與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心感悟,學生的認識從服從、適應的層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層次,對道德的接受是探索、認識、體驗、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教育者人為的干預過程。
2.開放性。德育教學生活化的過程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開放性特征貫穿于德育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空間、教學評價都將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突出強調師生平等對話,注重受教育者的體驗。
3.個性化。德育教學社會化從學生的現(xiàn)實個性出發(fā),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創(chuàng)造和自由,引導學生追求深刻的人生知識,正確處理好個性化和社會化、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推動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發(fā)展。
二、初中進行德育生活化的策略
1.增強道德教育及其生活化的意識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如果在道德方面不具備有關的高度意識,也就沒有辦法將其落實到時間中去。站在老師的角度,只有增強了有關道德教育的意識,才能嚴格要求自身,對學生起到表率作用;才會認真?zhèn)湔n,將道德教育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采取更好的措施教授給學生。而針對學生,有關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增強其對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意識,才能使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管能動性,在生活中以較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2.將德育生活化貫穿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在學校進行最多的項目是學習,占用時間最多的地方是課堂,而僅僅利用思想品德課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也不符合德f生活化的要求。因此,有關領導應針對德育進行全員培訓,將德育貫穿在不同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以不同老師不同方式的引導促進德育生活化的進程。例如,在政治課的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入有關德育的內容;在歷史課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歷史人物樹立為學生的道德榜樣;即使是數(shù)學等理科課程,教師也可以引入有關數(shù)學家的案例,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其道德素養(yǎng)感染學生。無論哪種課程,教師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繼而使學生感受到優(yōu)良道德節(jié)操的熏陶,培養(yǎng)起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3.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在德育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通過科學積極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增進課堂的交流和互動。教師可以將德育教學內容滲透入生活案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提升自身道德品性,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內容,同時加強認知。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來達到德育生活化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在活動和案例中獲得贊同感,學生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社會及家庭要擔負起責任,重視德育。家庭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心健康起關鍵作用,而學校這一系列的德育都需要與社會、家庭教育進行結合。學??梢酝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的形式來指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并幫助家長科學合理地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道德品質。營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huán)境,需要家長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心,通過自身的態(tài)度來影響孩子;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和志向,并鼓勵孩子自由成長和發(fā)揮,一步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從而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5.重視集體主義榮譽感的培養(yǎng),抓住一切機會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對學校舉行的活動進行周密安排,認真組織,做好組織發(fā)動工作,鼓勵同學們?yōu)榧w爭光。教育學生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盡全力,努力取得優(yōu)異成績,絕不氣餒。比如進行廣播操比賽和學校運動會,賽前我先組織同學們觀看其他班級練操,讓同學們判斷優(yōu)劣。在為班級爭榮譽的動力鼓舞下,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什么困難同學們都能克服,他們各盡所能紛紛為住校生借衣服,不厭其煩地反復練習,最后取得了好成績。在運動會前,我鼓勵全班同學爭取獲得團體前三名。會前給同學們認真分析了形勢,確立了奮斗目標。結果在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班運動項目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這第一名的取得是很艱難的。在體育方面,我班無特殊人才,全靠同學們奮力拼搏才獲得。學生們的集體榮譽感只有在教育者帶動、鼓舞下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形成一種凝聚力,預定目標的實現(xiàn)更激發(fā)了學生們愛集體、愛祖國的情感。
初中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初中生的德育需要深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創(chuàng)新改革德育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在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德育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而社會、家庭與學校的共同關注,可以為學生營造出文明健康的文化環(huán)境。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實現(xiàn)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成月,侯冬發(fā),段貽安.德育生活化與生活德育化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J].教學與管理,2010,31:34-36.
[2]侯文華,孫泊?德育生活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3,0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