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軍
【提 要】 新課程提出,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方法,要對學生有愛心,多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中學生;愛心;溝通
根據有關觀察、分析的統(tǒng)計,在學生中間有40%存在有各類心理疾病。諸如:脆弱、任性、懶惰、孤僻、冷漠、抑郁、多疑、虛榮等都是學生里常見的心病。心病若不及時矯正而發(fā)展蔓延下去,后果嚴重,輕者則有損身體健康,有礙生活、學習、工作效率;重者則造成與家長、教師對抗,離家出走、輕生、偷盜等。現(xiàn)在的學生真的那么桀驁不馴、不懂感情嗎?老師之所以會出現(xiàn)以上誤解,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對學生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當,沒有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那么,怎樣建立起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呢?筆者分析學生的不良心理是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的不良影響通過學生的內部心理活動產生的,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首要職能就是在學生在校期間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
教師與學生的心理協(xié)調是指教師與學生關系上融洽、和諧的程度。教師與學生心理上協(xié)調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當教師與學生心理協(xié)調時,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抑制作用,教學效果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上的不協(xié)調有很多種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情感距離和在人際知覺上的偏見。情感距離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師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距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學生心理定勢造成的。有的學生尤其是成績較差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或不敢與教師接近,而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是由教師自身造成的。有的教師有意將自己置于居高臨下的地位,時刻保持尊嚴與威信,過于嚴肅,不茍言笑,使學生感到難以接近。這種做法,阻礙了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師無視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對學生冷若冰霜,動輒訓斥,致使學生心理上與教師疏遠,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教師與學生心理不協(xié)調是缺少愛心的表現(xiàn)之一,勢必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充分予以重視,講究與學生心理協(xié)調的藝術。必須認識到,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他們的心理具有獨立與依賴、自覺與幼稚、積極與懈怠等錯綜復雜、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點。發(fā)展與停滯,優(yōu)點與過錯,前進與反復在所難免。要正確認識到,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差異的,學生在課堂上各方面的表現(xiàn)不可能劃一,但是這種差異不是消極的、有害的,而是可積極開發(fā)、充分利用的一種資源。這樣才能在認識上和學生取得致,使教與學達到統(tǒng)一,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應有慈母之心,有著慈母之愛,讓“愛”作為師生心靈之間的林蔭小道,但這種愛并非“寵愛”,并非“溺愛”。在工作中,我們愛的投資越多,教育的成果就有可能越大。我們要在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各方面無微不至地去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當學生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時,我們要鼓勵他,幫助他;當學生遇到家庭變故時,我們要扶助他,幫其張開生活的風帆;當學生患病無助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地送暖問寒……總而言之,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對熱情的手,一雙鼓勵的眼睛,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會使學生如坐春風,如淋甘霖。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是在創(chuàng)造奇跡,創(chuàng)造新的人,創(chuàng)造人類最偉大的珍貴的事物。”
如果說慈母之愛如火山爆發(fā)般的熱情,那么,嚴父之愛則如汪洋大海般的深沉。嚴父之愛,是一種嚴格之愛,在愛學生的同時,對其缺點和錯誤,絕不姑息,絕不袒護。但是,我們不要將這種嚴單純地理解為拍桌子,摔椅子,將嚴理解為板著臉孔,不茍言笑,甚至動輒懲處。其實,“嚴”,并非單純的嚴厲,嚴與愛互相統(tǒng)一,嚴中有愛,愛中添嚴,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嚴而有恒、嚴而有方,只有愛嚴交融,才會產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批評是否認人思想行為正確的一種評價方式。由于批評語言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特點,不講究批評藝術,不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加工處理,很難避免不出現(xiàn)“明抗、暗抗”的負效應。因此,教師對學生批評要注意方法,對脾氣暴躁、自制力差的學生,宜先找出其與所犯錯誤有聯(lián)系的優(yōu)點加以肯定、贊賞,在緊張氣氛緩解后再加以批評;對性格內向、自卑心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單獨用溫和的語言進行批評;對性格溫和、樂觀大方的學生,批評可作“幽默”處理,使他們在善意的笑聲猛醒,意識到自己錯誤的性質。
放在具體事例中說,課堂教學是一種充滿豐富感情色彩的活動,良好的課堂氣氛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教學移情的結果。教師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對學生充滿愛心,始終保持對學生的積極的感情投入,發(fā)自內心深處真誠平等地尊重學生,摒棄專制或放任的教育態(tài)度,努力采取與學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態(tài)度和方法進行工作,這樣就能打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誠、信任、民主、愉快的課堂的心理氣氛。課堂上的這種“美妙的和諧”,將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激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
有人說,所謂“熱愛”,就是一個人對他人燃燒的心;所謂“情”,是與他人產生心理的共鳴。因此,愛生是教師與學生心理和諧共振的過程。學生得到教師的愛,也會激發(fā)出對教師的愛,反饋回去,形成愛的雙向交流。首先,學生會表現(xiàn)出自覺尊重教師的行動,十分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隨之而來的就是“信其道”,教師的教育影響,很容易被學生所同化,教師的要求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標也正是在這種雙向交流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愛心的雙向交流更重要的效應還在于它能使師生人格升華,激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和潛能。世上所有的愛都應當使愛者和被愛者更加幸福快樂,更加趨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因此,教師的愛要將情感的熱烈與理智的永恒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教育出適合時代發(fā)展的學生。
綜上所述,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達到協(xié)調一致,師生雙方產生活潑、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師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氣氛包圍下成功地進行教學,學生在心理穩(wěn)定,信心十足的心態(tài)下不斷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學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在愛的關懷和鼓勵下教師與學生心理的協(xié)調,一定會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全面地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