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
(太原師范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生命的映像——《死前最后一個夏天》的悲劇意蘊
王志清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死前最后一個夏天》以將死之人的生命體驗和心路歷程為記錄內容,講述了作為個體人在死亡面前的情感變化。本文從紀錄片記錄內容和主旨的熱度與厚度,深刻闡釋該片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和悲劇意識,進而發(fā)現(xiàn)死亡在人生歷程中的角色意義,理解拍攝者對生命的尊重和關照。
人文關懷;悲劇意識;生命關照
《死前最后一個夏天》是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英國紀錄片,該片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五個因絕癥而面臨死亡、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病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五名患有絕癥的患者被聚在同一空間內,共同度過生命的最后一段歷程,他們都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知道這將是最后一段寶貴的時光。在同一所房子里,他們敞開心扉,暢聊自己生病后所經歷的悲痛和歡樂,暢聊自己現(xiàn)在所面臨的問題,分享自己對于葬禮、遺產和來世的想法。在這里,死亡的氣氛總是揮之不去,即使他們以積極敞開的精神面貌去對待生活。這部引人深思的系列片以負責任的方式挑戰(zhàn)這個主題,以公開、誠實的態(tài)度來面臨這一難題。該片將死亡直接曝光在大眾視野之下,對人在死亡之前的人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紀錄片《死前最后一個夏天》在題材選取上,對當下世界關于死亡的反應和態(tài)度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觀照;在主題呈現(xiàn)上,立足死亡,呈現(xiàn)垂死狀態(tài)下人們對人生及生死等問題截然不同的思索和領悟。在整體意境營造上,充滿了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死的坦然面對,傳遞出一種活在當下、迎接死亡的正能量。在具體的細節(jié)中,體現(xiàn)了在死亡面前人類的無力和無助,傳達出一種強烈的悲劇意識。
(一)題材聚焦社會現(xiàn)實
死亡是嚴肅的話題?!端狼白詈笠粋€夏天》在題材上選取了人人都會面臨、都逃脫不了的“死亡”話題,瞄準了當下社會生活中因疾病而瀕臨死亡的人群。當死亡來臨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成為難以逾越的問題。在紀錄片史上不乏關于人類因疾病而痛苦生活為主題的紀錄片,不同的是,該片直接講述在瀕臨死亡狀態(tài)下人的心理變化以及人的情感、家庭、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變化,深入到被記錄者的真實生活,展現(xiàn)他們在死亡之前的不同體會和真實狀態(tài)。杰恩、洛烏、朱尼爾、本、安迪五位絕癥患者被聚集在同一時空內,他們在那里共同面對死亡、談論死亡,享受剩余生命的快樂。在此之前,他們常常感到被社會邊緣化,被家人孤立,在悲痛生命邊緣上不斷掙扎。該片以其刻骨的真實和沉重的悲痛鞭策著觀眾思考生死,定位人生。
《死前最后一個夏天》選取絕癥患者這一人群,不僅能使觀眾真切感受到死亡威脅下人的生存狀態(tài),而且能夠喚起觀眾的思考和心理認同。影片以震撼而真實的客觀記錄,為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在死亡來臨時的種種情景提供了新的視角素材。該片以現(xiàn)實社會生活為作品的表現(xiàn)題材和敘事主題,體現(xiàn)出一種關照現(xiàn)實、直面現(xiàn)實、叩問現(xiàn)實的美學精神,達到了現(xiàn)實真實和藝術真實的有機統(tǒng)一,既引起觀眾的共鳴,又產生一種冷靜的疏離感。
(二)內容考究真實人性
面對死神的來臨,將死之人如何處理與伴侶、兒女、父母的關系,成為他們心中的一道坎。作為有血有肉的人類,難免會有許多情感的糾葛,然而這些情感卻真實地揭示了人類在死亡之前的最本真狀態(tài)。特別是能夠引起人們對醫(yī)療和安樂死等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端狼白詈笠粋€夏天》暴露了許多弊病和隱憂,以人文關懷和生命關懷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出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對立,充分揭示人生的痛苦和困境。在片中,杰恩的丈夫始終不能接受杰恩即將離他們而去的事實,致使夫妻之間出現(xiàn)了隔閡,甚至缺乏深入溝通與理解。比起接受死亡的人來說,也許更痛苦的是他們至親的人,朱尼爾離去了,摯愛他的女友卻深陷痛苦之中。片中把五位病患聚集在同一個地方,讓他們共同生活,讓他們互相傾訴,但是暴露的終究是人生的困境,無論其多么溫情,它反映的還是人類無可回避的矛盾與裂縫。它以一種極端的生存困境強化人生的苦難,揭示人類自身的局限性,用最客觀的記錄,把影片相對尖銳的主題思想蘊含在豐富的事實與鏡頭語言中,在情節(jié)的矛盾沖突中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有“熱度”的人文主義理想追求。
《死前最后一個夏天》作為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紀錄片,不僅揭露了即將死亡的五位病患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且呈現(xiàn)了非凡的審美造詣和價值。該片由“為死亡做準備”、“家人的態(tài)度”、“對孩子說什么”、“相繼離世”四部分組成,敘述了在迎接死亡時,五位病人的悲歡離愁及對死亡的態(tài)度。影片對于五位病患的內心及情感的波折進行深刻細致地觀察和把握,不僅以紀實的手法剖析了死亡威脅之下的人類,而且給大眾帶來了震人心魄的力量。
(一)個體肖像與集體群像的紀實
《死前最后一個夏天》的四個部分均采用了個體肖像與集體群像相結合的記錄手法。在每一部分,五位患者都會被放置在特定的生存敘事空間,記錄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每個個體和集體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既在集體的聚會中凸顯個體的人物性格,又在個體的具體描述中傳達出集體所共有的那種情緒狀態(tài)。影片不僅用五位病人營造出一種特有的環(huán)境,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五位性格各異的典型人物,既以集體的“群像”為影片制造了悲喜氣氛,又通過個體“肖像”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了故事意蘊。
以“為死亡做準備”的第一集為例,影片用大量的特寫或全景鏡頭交代時空背景,以“患病人群”這一小集體代表整個面臨死亡的人群,分析死亡帶給個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真實反映。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將每個觀眾帶入真實的情境之中,使觀眾對生死思考更加鞭辟入里。
該片在敘事上松弛有度,不僅對五位患者的整體狀態(tài)做了全景展示,而且對每個個體運用了特寫鏡頭,達到個體與集體多角度敘事的有機結合。此外,該片人物刻畫真實可信,同時又以完整、深刻的人生故事來完成對存在意義上的人本身的確認,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們的感情生活和真實的精神狀態(tài),具有飽滿的藝術創(chuàng)作厚度,同時又傳達出深刻的悲劇意識。
(二)直面死亡的悲劇意識
生命的活力存在于每個個體的生活之中。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然而,每個人終究逃離不了死亡。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或者事故,死亡卻成了不得不面對或者思考的話題?!跋嗬^離世”這一部分,每一個同伴的離去,都無疑加重表現(xiàn)了他們在生命邊緣的掙扎。
人處在這個塵世上,這是一個受死亡限制的,有著苦悶經驗的世界,他了解自己是基本上憂慮不安的,他是在他的短暫的人生中負擔著沉重的孤獨的,或者說“人是和‘自在’對立著的‘自為’,他永遠不得安息,他徒然地努力向著‘自在’與‘自為’的統(tǒng)一掙扎。[1]在杰恩、洛烏、朱尼爾、本、安迪五位絕癥患者的個體生命中,體現(xiàn)了一種生命之悲,既包含了對個體生命的眷戀,又流露出對生命的懷疑和探問。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種孤寂之悲,每一個個體都在一定的群體關系中得到確認并被詢喚為主體。一旦他脫離、疏離這一群體,就會感到孤獨寂寞,無所依附,無所寄托,肺癌患者本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如此。同樣地,他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溫暖、安全,告別精神的窮途和心靈的痛苦。他們感覺生活在痛苦的深淵而無法拔出,仿佛只有死才能得以解脫。
死亡作為眾生的一個必然歸宿,本身就具有終結的意味,深含悲劇的意識。死亡的基調是悲傷的,它與時空一樣普遍而又永恒。杰恩、洛烏、朱尼爾、本、安迪五個將死之人作為獨立的個相,他們直面死亡,最后在艱苦搏斗中走向死亡。
紀錄片《死前最后一個夏天》不僅在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著飽滿的紀實美學風格與審美價值,而且在現(xiàn)實層面上也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
(一)用真實影像書寫生命
紀錄片《死前最后一個夏天》的最大意義在于,用真實的影像,記錄了當代因癌癥死亡的現(xiàn)實人群的真實情況,以獨特的視角,對醫(yī)療等社會問題進行了追問和警示。生即生存,生的結局是死。人們知道確定可知的死亡,卻并不本真地對自己的死“是”確知的。死作為此在的終結乃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lián)的、確知的、而作為其本身則不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為此在的終結存在,存在在這存在者向其終結的存在之中。[2]《死前最后一個夏天》的各位主人公深陷這樣的囹圄。當喪失了對生命選擇的自由性,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會嘗試著去存在,去刻畫生命的最后映像。癌癥患者朱尼爾在生命的最后一瞬完成了與摯愛的婚禮,他的生命也許有很多缺憾,但他幸福地死去,這也許是對死者最大的慰藉。該紀錄片不僅為當下觀眾奉上了最真實的將死之人的生存面貌,也成為后世人們回望死亡對這個時代影響的一個生命鏡像。
(二)用死亡回歸生命本位
死亡是必然的,在死亡之時,人都會經歷疾病折磨和與死神的搏斗。人生存于世界,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和相比之下個體在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是生存的整個形式,而現(xiàn)實此刻卻是現(xiàn)實的惟一存在形式,“時間”以及時間之內的所有事物具有“消逝和無常的本質”,所有的一切在每一刻都在我們的手里化為虛無并以此失去其真正的價值。因此,享受此時此刻并使之成為生命中的目標,就是最大的智慧,因為只有現(xiàn)實此刻才是唯一真實的。這也許就是《死前最后一個夏天》中各位主人公想對觀眾訴求的。這種理念呼喚生命價值本位回歸,關照現(xiàn)實社會,追求藝術審美,同時也呼喚著人們要有居安思危的理念,這是因為在好日子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命運此刻已為我們準備了何種不幸和禍害:疾病、貧困、迫害、殘廢、失明、瘋狂抑或死亡。[3]
當然,該片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缺乏對五位被記錄者的后續(xù)報道。但從紀錄片整體而言,《死前最后一個夏天》是紀錄片一種新的突破,讓現(xiàn)實主義題材與人文主義關懷重新在主流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脈絡中彰顯價值,對人類生命本相的探索提供了寶貴資源。
[1]尹鴻.尹鴻自選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21.
[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297.
[3]叔本華.叔本華思想隨筆[M].韋啟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04.
J952
A
1007-0125(2016)11-0102-02
王志清(1991-),男,漢族,太原師范學院文藝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