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冬華+蔣志清+張阿山+王永濤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的學習主人。
網(wǎng)絡化環(huán)境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與探究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以高度凝練的方式呈現(xiàn)的微課程,更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近年來,我校在利用微課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成效初顯。
基于微課程建構任務驅動式課堂
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從而通過新經(jīng)驗和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充實和豐富學生自身的知識與能力。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一個真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積極主動的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在對真實任務的探索與完成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的能力。
以北京版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梯形面積》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利用公式正確計算出面積;通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主動探索平面圖形的特征和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重點是“轉化”,即把“新”的不認識的知識轉化成“舊”的、認識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即“對應”)中尋找到解決新知的方法。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捕魚”的過程中,親身經(jīng)歷捕魚方法的產(chǎn)生、形成、應用過程,真正掌握“捕魚”的方法甚至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捕魚”方法,從而獲得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在此之前,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就已經(jīng)初步感知了“轉化—建立聯(lián)系—推導公式”的學法。當他們學習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情境中的“任務”,運用自主探究學法,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機。為此,我們采用了如下模式進行教學:溫習舊知(復習學法——布置任務)→自主學習(學生利用微課程自主學習——完成任務)→交流評價(集體交流,評價總結)。
在運用微課程自學環(huán)節(jié),微課程的設置緊緊抓住了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關鍵點:一是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由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轉化方法。二是學習新知識的難點——轉化后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梯形的底、高、面積的聯(lián)系。三是構建學習方法的關鍵點——如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程,理解梯形轉化的過程(邊看邊擺),同時也可以通過手中的學具,自己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轉化方法,有效地擺脫了以往“等、靠、要”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
借助微課程打造課程超市
眾所周知,作為傳遞知識和培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課堂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極為重要,但是當前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
面對課堂教學的“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僅從教學管理上刺激學生需求已難以奏效,在課堂上同樣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即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引領課堂教學供給側的結構性優(yōu)化。這就需要我們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中心,系統(tǒng)謀劃課堂教學體系,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及其帶來的創(chuàng)新性思想觀念,促進教師創(chuàng)造有效的課堂教學產(chǎn)品和服務,以使課堂教學供給更好地適應學生需求結構變化,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自主性、多元性,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供給側改革。
我們注意到,生活中超市的興起,主要原因是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個性消費者自主選擇的需要。超市的經(jīng)營理念與我們正在實施的新課程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學中,我們努力構建自主、開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還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關注每位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這既會讓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也將促進師生、生生互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趨向平衡。
為此,我們的教師嘗試利用微課程打造課程超市,為學生搭建自主選擇的平臺,從而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和發(fā)展。在教學中,我們以一個單元或者整套教材中緊密聯(lián)系的單項知識為教學內容,以“微課程+自主學習任務單”為主要形式,構建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超市。
1. 學生自選學習內容
對于難度不大的內容,教師大膽放手,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學習,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北京版小學信息技術第二冊第二單元《用電腦寫文章》為例,這一單元主要安排了“插入藝術字”“插入文本框”“插入圖片”三部分內容??紤]到這三部分知識在操作方法上大同小異,教師將它們的操作步驟以課程超市、自助餐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前兩個課時,學生可根據(jù)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有的學生掌握藝術字的編輯;有的學生選擇了以“文本框”學習為主,對比學習了“藝術字”的修飾;有的學生則將三者融會貫通。有的學生按“插入藝術字→插入文本框→插入圖片”的順序;其他學生則根據(jù)自己的基礎、興趣,選擇了不同的次序。
這樣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了個性化學習的“漁場”。通過對三種操作方法橫向、縱向的比較,學生能很快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舉一反三,從而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增強。
第三課時是學法總結交流,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較深層次的拓展提升。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一部分內容,自行設計“教案”上課,滿是自信地扮演“老師”。由于有權決定學自己愛學的、能學的,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全班學生幾乎都要求上來講課,他們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把“課”講好。學生所講的內容無不抓住了操作的核心,很多比教材和微課給出的操作方法還簡便易行。待到“講課”完畢,同學投票通過率高達90%。教師則退居其次,靜待花開。
2. 學生自選學習方式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位學生有效地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要求我們切實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平等合作,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引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都是極富個性的生命體,每位學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學習優(yōu)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指向,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和詮釋也極富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問題面前,完全可能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可能處處告訴學生這個怎么記憶,那個如何理解,而是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如: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三單元《燦爛的歷史文明》中的《世界奇跡探秘》一課,教學要求學生了解“震驚世界的金字塔”“氣勢磅礴的秦陵兵馬俑”“空中花園”“古羅馬斗獸場”等奇妙絕倫的世界建筑。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chǎn),激發(fā)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歷史文化,感受各種奇跡的壯觀,為學生初步形成對世界早期文明的宏觀認識提供素材和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教師同樣抓住這幾處建筑要學習了解的共通之處,利用課程超市的形式將學習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加以識記、呈現(xiàn),這樣學生的興趣大增,紛紛開動腦筋搜集資料,積極籌劃講稿。加上超市中微課程等相關信息,輔以“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梳理,來完成自學。全班交流時,有的學生編成順口溜,有的學生就讓“圖形說話”,有的學生為同學們當起了小導游,有的學生唱起了當?shù)亍案柚{”,有的學生竟然找來建筑的結構圖,給同學們講解建筑的奧妙……當堂測試,通過率竟達到92%以上。
這在以往的講授型課堂里是不可想象的。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只有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知識。
3. 學生自選學習方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知識,不同的個體還表現(xiàn)出個體差異和多樣性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學的過程如果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就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以北京版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空間與圖形》為例,這一單元主要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面積”“梯形的特征和面積”“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積”三個知識點。它們的內容編排順序、呈現(xiàn)方式基本相同,核心是突出“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在新舊知識中間找到“對應”。
教師提前一周就公布了教學內容和課程超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選擇學習方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討論、交流、提煉的時間和空間。把數(shù)學學習由課堂向課前開放,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以及動口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法的使用效率,發(fā)展了學生的選擇能力。這時,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基礎有了足夠的了解和準備,使新知識教學處于一個相對高的起點。
課上交流時,學生們群情激昂,躍躍欲試。有的學生畫圖說明;有的學生拿著自制教具演示轉化過程;有的學生舉例類比;更有學生請其他同學挑戰(zhàn)他的轉化方法是不是最多。一時間學生們爭相打擂,有的小組還組團挑戰(zhàn)。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思維參與的深度、廣度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這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課堂呀!讓我們感受到了創(chuàng)新火花的迸發(fā)。
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其實就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思維活躍、見解獨特,解決的問題遠遠超過了教材的要求。整個課堂充滿靈動的生機。教師通過微課程,將梯形、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以微課程超市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則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自主選擇。通過橫向、縱向比較,他們主動地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感悟數(shù)學思想。
課程超市的建立,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更自由、更廣闊的“漁場”,實現(xiàn)了自主性、個性化學習。
活用翻轉課堂理念改變課堂教學結構
翻轉課堂把傳統(tǒng)課堂先教后練的基本格局改造成先學后練,把知識的傳遞安排在課前,知識的內化安排到課內,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其結果是,發(fā)展了學生安排學習的能力、思維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樹立起了學習自信心。
我們經(jīng)過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總結歸納了以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課內翻轉——適合內容容量小,難度低的知識。在一堂課內完成翻轉,學生先利用微課程自主學習,并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繼而展開三級討論,完成知識內化。
校內翻轉——學生在校內借助學校的設備完成自學,再由教師組織三級討論,實現(xiàn)知識內化。
家校翻轉——學生在家與在校相結合,利用網(wǎng)絡,線上與線下共同進行新知識體系的構建,然后參與班級的交流討論。三種翻轉方式中,課內翻轉與校內翻轉已經(jīng)實施,家校翻轉有待全面推進。
實驗檢測結果與結論
經(jīng)過兩年的實驗研究,我們對實驗班和原來與之基礎相當?shù)姆菍嶒灠喾謩e進行了自主學習興趣、方法和能力三方面的單項檢測。檢測結果表明,非實驗班與實驗班學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的興趣、方法和能力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從對比中我們清楚地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利用微課程自主學習的興趣、方法、能力等方面明顯強于非實驗班。這表明,本課題實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推廣和使用價值,是一條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思路、新途徑,也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qū)臺湖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