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
中西文獻??睂W的比較研究
□劉怡君
引言:本文以中西文獻??睂W的比較為主題,通過對中國和西方文獻??睂W及其方法產(chǎn)生的歷程、定義及具體??狈椒ㄟM行比較研究,分析異同,并指出當下借鑒外國文獻??睂W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加速我國文獻??睂W整體化發(fā)展進程的實際意義。
中國??保蓙硪丫?,最早見于《國語》。當然,??敝ú⒎侵袊氂?,西方校勘方法也源遠流長。西方最早有記錄的校勘行為是在公元前274年,亞歷山大圖書館館員澤諾多圖斯的校正工作。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在不同時期,中西文獻??睂W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校勘方法。胡適曾經(jīng)說:“……我也得承認,西方文獻??睂W所用的方法,是遠比中國同類的方法更徹底、更科學化?!?/p>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擁有大量的古籍,這些古籍是以簡牘、錦帛、紙為主要的物質(zhì)載體,而西方古典文獻以紙草、獸皮、紙為主的書寫材料。雖然中西文獻的載體不盡相同,但是都受到了水、火等自然因素以及戰(zhàn)亂、禁書等社會因素加之字形的變化,詞義的漸變,傳抄時的錯誤等這些原因?qū)е铝水愇牡某霈F(xiàn),為文獻的傳播和流傳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于是,對文獻的??必酱霈F(xiàn)。
中國西漢末年,“校讎”一詞產(chǎn)生于此,并被后世沿用。及至南北朝時期,顏之推著的《顏氏家訓》中的“書證篇”是我國歷史上有關??眱?nèi)容首次以獨立的形式呈現(xiàn)在文章中,但是顏之推并沒有對校勘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到了宋代,鄭樵系統(tǒng)的總結了校勘方法。清代更是其發(fā)展的鼎盛時代,甚至出現(xiàn)了關于??狈椒☉弥疇帲畛雒木褪恰啊抖Y記》??薄敝疇?;近代,我國的文獻??睂W家開始對校勘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
西方的??逼鹪从诠畔ED,一般來說,亞里士多德對《伊利亞特》的修訂被視為其最早的??被顒?。14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許多學者系統(tǒng)地對《圣經(jīng)》的古代手稿進行了整理活動。直到17世紀,荷蘭一比利時耶穌會士、哲學教授羅斯威德從他的編纂實踐工作中總結出了他最初的??崩碚摗V螅ダ饰魉箍扑埂ぶ炷崴?、約瑟夫·尤斯圖斯·斯卡利杰、I·H布利亞篤斯、皮埃爾·達尼埃爾·于埃等人整理了公元1世紀時期的羅馬詩人馬爾科斯·馬尼利烏斯的作品的。在整理的過程中,他們對作品從加上一些注釋到理?;謴臀淖郑俚綄ε⑿U龜U充,逐漸使??钡姆椒ㄏ到y(tǒng)完整起來。同時,西方最著名的底本法,也是由英國目錄學家羅納德?麥克羅在整理托馬斯·納什文集時提出的。由此可見,中西文獻校勘學均起源于對書目的整理。
關于??钡亩x,中國學者普遍認為,??保址Q為?;蜃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前人稱為校讎學,它包括了版本、??薄⒈?zhèn)?、輯佚等?nèi)容,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文獻學;現(xiàn)代所謂文獻??睂W,即狹義??睂W,即依托有關的理論和知識,運用關聯(lián)文獻對比、綜合判定的方法,以極其嚴謹?shù)膽B(tài)度,校正古文獻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的種種錯誤,包括字句的訛誤、篇章的舛亂等等,以便恢復文本原本面貌的這種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學方法和理論的學問。
在西方,文獻??睂W被稱為“Textual criticism”,又叫做“Low criticism”。第一組詞字面意思是“原文的解析或原文的甄別”,在《大英百科全書》中解釋為“將文本盡可能接近地恢復其原始形式的一門技藝”;第二組詞的字面意思是“低級的解析或是低級的甄別”?!癓ow criticism”是相對于“Higher criticism”,是對文獻作者、成書日期以及原始文獻的成書地點的分析鑒別,但無一例外他們都認為文獻校勘學是文獻學的基礎學科。
中國校勘的基本方法一般可分為本校法、他校法、對校法、理校法;而西方的??狈椒ㄒ哉壑蟹?、支序法、譜系法、底本法為代表。
對校法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對校一定要先確定底本與其他校本,然后以底本為基礎進行對勘;陳垣認為但凡校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中國的??狈椒ㄖ?,對校法是??睍氖孜?。本校法,就是根據(jù)本書的內(nèi)容前后進行對比校對,它與對校法的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其他的校本輔助。他校法,是援引其他書上所引用的字句進行審閱,以此來確認與本書之間的引用情況。他校法強調(diào)的是校本與本書兩者之間的引用關系,對對校法和本校法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理校法,即在對于沒有原始文本為依據(jù),或是不同版本太多的情況下,只有憑推斷來進行校正,采用理校法必須以有深厚的文學功底為依托、目錄學版本學以及歷史文化知識作支撐,理校法的風險比較大,應用的比較少,是其它校勘方法的補充。
在西方的??狈椒ㄖ?,折中法理論出現(xiàn)的較早。折中法(Eclecticism)是指閱讀眾多書之后找出最接近原書的一本。折中法不但要注重文獻所出的時代、原文獻與被引文獻之間的關系、原文獻的出處等物理特征,還要根據(jù)作者的著書風格、語言習慣甚至考慮抄書員易犯錯誤的習慣等,但是折中法的應用會使文獻校勘學家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文本,主觀性較大,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互相矛盾。
面對這一情況,譜系法Stemmatics應運而生。stem是源頭的意思,stemma即為譜系,顯而易見,譜系法注重的是相關文獻之間的關系。譜系法涵蓋了三個方面,首先是通過比對眾多傳抄的書中尋找相同的錯誤,那么這個錯誤產(chǎn)生的源頭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他們所抄原文本中自身存在的錯誤。這個對比的過程被稱之為Recension,拉丁語為Recensio,即為審查的意思。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審查的方法就是我國的對校法,但是通過仔細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還是有區(qū)別的。中國對校法注重的是他本與原本的比對。而西方的審查注重的是傳抄文獻或者是引用文獻之間的對比;在審查過后,還要經(jīng)過一個選擇的過程,英語為Election,拉丁語為Selectio,實質(zhì)上就是對所有的文獻審查后選擇出最接近原文本的文獻;在選擇之后,文獻可能由于相關資料不足等原因仍然存在錯誤未能發(fā)現(xiàn)或是改正,于是就會對文本進行檢驗,這個校驗的過程叫做“修改”。相對于折中法,譜系法已經(jīng)有了相當大的進步,然而譜系法卻認為,所有的文本都源于單一的范本,忽視了有時抄寫者會參考兩個以上的本子,有時會對他認為存在訛誤的地方進行理校,個人主觀性較強。這樣,建立的譜系就存在一定問題,更有可能是根本不能建立譜系。
底本法(Copy-text)是西方??狈椒ǖ囊环N,它是以最早的文本為底本,參考其他文本,對其訛誤進行修改。對此方法做出闡釋的以20世紀中期英國目錄學家格雷格的《底本原理》最為出名。他認為,文本可以分為受作者觀點、作者表述等影響而產(chǎn)生“實質(zhì)性”錯誤的文本和受標點、拼寫、單詞拆分等影響而產(chǎn)生的“非本質(zhì)”錯誤文本Accidentals;美國目錄學家福雷德森·鮑爾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作者最終意向法”,即“要重現(xiàn)最接近作者最終意向的每一方面。底本法與中國的對校法比較類似,但亦有不同之處。中國對校法選擇的底本是內(nèi)容相對最完整且錯誤最少;而西方的底本法對于底本的選擇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僅僅是“好的”、“最早的”,忽視了會有一個權威不相上下的底本的存在,當然后來的“作者最終意向法”,即選擇的底本可以選擇最接近作者的最終意向的文本,對這一不足之處做出了補充。
西方校勘方法的支序法(Cladistics)來源于生物學,始創(chuàng)者是維尼·亨寧。即在電腦中輸入有關一篇文稿的許多不同版本,記錄他們的不同之處,并根據(jù)這些文本的相似特點而進行分組。它與其他的校勘方法不同之處在于電腦會對文本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而不是簡單地根據(jù)相關文本的相似之處進行分組。支序法認為相關文本有其家系分支關系的,所以可以用此方法來將這些文本進行區(qū)分。
通過上述對中西文獻??睂W的歷史文化背景、定義以及具體方法的比較可以看出,中西文獻校勘學都是在對書目的整理中發(fā)展起來的,但中西文獻??睂W的歷史發(fā)展證明,雖然二者的起源有著相似,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差別的。西方文獻校勘學,在整理典籍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把文學著作的“作者的意向”作為評價標準來研究,并引進其他學科的方法;而中國的文獻??睂W,則把底本與異本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擁有大量的古籍。同時,古籍整理也為文化繼承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手段。然而,中國的??狈椒▋H止步于前人總結的方法基礎之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獻的校勘不斷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因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理應適當借鑒西方的相關做法:一是引進其他相關學科的做法,如支序法,就是西方文獻??睂W家從生物學引進的新方法;二是采用高新技術工具,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西方學者進行校勘活動時,常常會借助便捷的工具,如“溫布爾頓法”就是查爾頓·欣門利用對照機進行??惫ぷ鳌kS著數(shù)字技術日新月異發(fā)展,計算機可以幫助文獻??睂W家找尋文本那些常見性的問題,節(jié)約時間,使??惫ぷ鞲痈咝?。
(南陽理工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