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浮琪琪
再說『思考是對自己的尊重』
文-本刊評論員 浮琪琪
瀏覽青年讀者來信,一位高學歷海歸在信中說:“上學、工作,一路走來,每天都在和周圍有學歷、有背景的人競爭,結(jié)果和他們越來越像,卻丟了自我,感覺很挫敗?!?/p>
我們時常收到類似的讀者留言,回想起本刊在上世紀80年代發(fā)起的“潘曉討論”,當時青年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苦悶仍不過時,盡管時代更迭,今天青年們苦悶的東西似乎并無不同,比如自我價值、理想信念、社會萬象,等等,他們依然在自我與社會的勾連和矛盾中彷徨迷茫。
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收起理想,急躁地進入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按照既定的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來自我修剪。被社會綁架得久了,他們和任何人都相似,卻唯獨不像自己,于是每每生發(fā)出一些“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沖突不兼得的苦悶。
此類問題的關(guān)鍵癥結(jié)在哪里呢?一經(jīng)思考便會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的認可和篤定不會出現(xiàn)在與他人的對比之中,只有在與所謂主流價值體系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對自我的審視與觀照,這才是發(fā)現(xiàn)自我并盡可能謀求最大自由的先決條件。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向內(nèi)的思考是發(fā)現(xiàn)自我,是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是修身的題中要義,那么向外的思考則是搞明白這個世界是怎么運行的,捋順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問題,明確看世間萬象的視角和眼光。這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辦刊宗旨,從1923年創(chuàng)刊、80年代人生大討論至今,我們始終聚焦青年生態(tài),專注輸出思想觀點,力圖在這個紛紜復雜的網(wǎng)絡時代體現(xiàn)思考的力量,以求對青年有所裨益。
康德在談論他的年代時說:“我們的時代特別是一個批判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必須接受批判?!倍覀冞@個年代的一個集體癥候就是腦子犯懶,進而不求甚解、淺嘗輒止。思考,或者說有質(zhì)量的思考,似乎在當下已不甚流行。有些人是多么容易喪失思考的能力呵,他們會病毒式自發(fā)擴散漏洞百出的假新聞,會真的篤信一句就能頂一萬句,會跟著輿論風頭左右倒戈,還會照著標簽對號入座,對所謂權(quán)威深信不疑,對滾滾潮流崇拜追隨……
但我們相信,人是一種邏輯動物,是要沿襲邏輯發(fā)起思考和行動。正如年初本刊的一篇卷首語《思考是對自己的尊重》所說,沒有什么比放棄思考對一個人的傷害更大,因為我們?nèi)康淖饑谰驮谟谒枷?,思考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p>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篤信思想形成人的偉大,讓人如一根堅韌的蘆葦,被壓傷卻不折斷。但是,穿越紛亂世相保持思考是不容易的,前方道路漫長,我們希望與你同行,共飲兩碗精神苦湯——一個名叫懷疑,一個名叫反思。良藥雖苦,但當你不再輕信盲從,開始懷疑世相和自我,開始反思歷史和記憶時,世界原來并不如你所想,即使日光之下,一切仍舊都可以是新的,即使再普通的人也可以如蒲草般柔韌,如星辰般永恒。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環(huán)顧四周,多的是唱衰傳統(tǒng)媒體的論調(diào),也多的是媒體人的匆忙離場。但守望者的內(nèi)心一點也不憂傷,大浪淘沙,歷經(jīng)93年風雨的《中國青年》篤信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始終與青年站在一起,專注記錄青年生態(tài),堅定維護青年利益,努力為青年思與想、鼓與呼。我們清楚,無論時代多么喧囂浮躁,擁有純良品性,倡導獨立思考,輸出有價值的思想觀點的雜志永不會過時。
歲暮天寒,即使路途艱險,我們不會迷茫,不會悲觀,會一直“在場”,與所有有追求的青年人共同思考,守護一些值得相信的,懷疑一切應該被懷疑的,信奉一些盡可能長遠的。雖道路漫長,然進一寸有一寸的好,這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有尊嚴的生命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