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契入點和改革的模式,剖析了當前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如定位不準確、改革的長遠目標不明確,缺乏有效約束政府、高校、后勤實體行為的規(guī)則,后勤實體與學校的責、權、利關系未能很好地理清等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和定位高校的后勤改革的財務治理對策,一是以市場規(guī)律為基礎、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決策機制和財務評價體系,三是理清后勤實體與高校的責、權、利關系,提高國有資產配置效率。
關鍵詞:高校后勤 社會化 財務治理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4-133-02
一、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模式
從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模式來看,通常將以下方面作為改革的契入點,一是從后勤行政管理體制入手,根據“事企分開,兩權分離”的原則,改革行政性管理體制和福利性后勤保障服務方式,組建后勤行政管理部門和后勤實體企業(yè)。后勤行政管理部門對外代表校方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對內則與后勤實體企業(yè)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甲乙方關系,代表甲方行使后勤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及監(jiān)督管理的職能。后勤實體是學校人事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改革的產物,一方面,學校通過人事制度改革,將后勤部門的部分人員成建制剝離并組建后勤實體,在身份認定上不再作為學校事業(yè)編制人員。另一方面,清理學校后勤資產并明晰產權,在進行合理評估、規(guī)范分離后實施資產制度改革,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允許后勤經濟實體有償租賃使用學校國有資產。二是從運行機制入手,將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下的行政性、福利性后勤運行機制改為市場經濟下以經濟規(guī)律支配為主的運行機制,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為學校的教育事業(yè)服務。對于學校組建的后勤企業(yè)實體,其在人事、財務、管理上完全獨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fā)展,實行企業(yè)化管理,按市場化運作。
二、當前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本身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隨著改革的深入,各地高校在改革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和新情況,改革正面臨著觀念、體制、管理等方面所引發(fā)的新矛盾和新挑戰(zhàn)。
(一)改革定位不準確,改革的長遠目標不明確
從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實踐來看,不少高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定位不夠準確,沒有根據所在地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來合理推進改革的力度和進度,結果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種種的不適應,與改革的初衷相背離。此外,各高校在改革探索中,經過相互學習借鑒、查找自身差距后,所實施的后勤社會化改革方案大致相同,選擇的模式和路徑基本一樣,沒有多少特色,缺乏創(chuàng)新。如在管理體制的改革方面,大多數高校普遍采用“甲、乙方的模式”,后勤管理處作為甲方代表學校行使各種監(jiān)督管理的職能,以合同制約的形式對乙方進行管理。后勤集團作為乙方實行企業(yè)化管理,按照甲方的要求,為教學科研及師生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務。此外,有些高校的改革沒有長遠規(guī)劃,只注重短期目標的實現(xiàn),對如何結合自身實際實施后勤社會化改革缺乏前瞻性思考,制定的很多政策僅僅是圖形式,實質沒怎么變,沒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實施改革。
(二)缺乏有效約束政府、高校、后勤實體行為的規(guī)則
政府、高校、后勤實體和社會企業(yè)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目標預期是不完全一致的,政府的目標是希望將高校后勤保障服務由政府主導的福利化供給模式轉變?yōu)橹饕墒袌鰜磉M行資源配置,將有限的資源用于高校辦學規(guī)模擴張和提升辦學質量等方面,使更多的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高校而言,希望通過社會化改革改變過去自辦后勤的高成本、低效率局面,得到質優(yōu)價廉的服務。作為企業(yè)的后勤實體,則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在理想的情況下,政府和高校在后勤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應該是十分明確的,政府主要是對后勤社會化改革進行宏觀指導,同時適當給予財政扶持。對高校而言,不具體指揮和干預社會企業(yè)或后勤實體所開展的后勤服務工作,只是提供必要的實施條件,同時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但是,如何通過制度措施來平衡政府、高校、后勤實體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約束各方的行為,目前還沒有形成基本的準則和完善的政策。
(三)后勤實體與學校的責、權、利關系未能很好地理清
從實踐情況來看,很多高校的后勤實體性質模糊,并沒有進行法人資格的注冊登記。后勤實體表面上是從高校剝離出來并以企業(yè)化模式運作,但職工身份仍為學校在編人員,學校在涉及后勤實體的干部任免、人事安排等方面仍把它當作學校內部事務來處理。另外,學校與后勤實體的責、權、利關系沒有很好地理清,資產制度改革不徹底,產權界定不夠明晰,后勤實體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一方面,這使學校資產管理包袱更重,而且無形中承擔了更多的經濟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后勤實體與學校之間事實存在著分不清的關系,這將導致學校在分配校園后勤市場時往往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場機制辦事,優(yōu)先使后勤實體獲得經營權,這不僅不利于建立公平競爭、健康有序的校園市場秩序,對后勤實體而言,競爭不充分的環(huán)境也無益于其自身的發(fā)展壯大。
三、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財務治理對策
解決當前高校后勤中存在問題的主要還在于深化社會化改革,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正確處理好推進改革與加強管理的關系,提出以下財務治理對策。
(一)以市場規(guī)律為基礎,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后勤社會化的主要特點是以市場為導向,而企業(yè)的本質決定了其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追逐的目標。因此,按照經濟規(guī)律進行市場運作與高校后勤應有的教育屬性之間必然會產生沖突,這直接體現(xiàn)在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上。不管是后勤實體也好、社會企業(yè)也好,在為學校提供服務時,其經營過程受市場規(guī)律支配,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后勤服務的商品化與公益性共存。但是,高校的后勤服務不能割裂其公益性,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必須處理好市場化與高校后勤姓“教”屬性之間的關系,兼顧產業(yè)和教育雙重屬性。從根本上講,這是由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性質所決定的。由此,高校在后勤資源的配置上必須按育人需要和完全保障的需求來操作,同時要求后勤服務企業(yè)必須秉持微利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市場化運作與師生利益之間的關系。在操作層面,政府、學校要合理承擔改革成本,給予企業(yè)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和補助,使高校后勤保障服務在市場化運作的同時不失公益性特點,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達到良性互動,確保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
(二)建立合理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決策機制,完善后勤改革財務評價體系
為了保證后勤社會化改革目標的效能,必須建立健全決策制度,通過制度保障來防止改革目標的偏離。第一,要完善整體決策的制度。高校后勤改革涉及政治、經濟等領域,不可能僅僅依靠教育部門就能完成改革的全過程,改革的實施需要財政、稅務、工商、司法等政府部門在行政和政策給予充分的支持。因此,改革的諸多決策需要各政府部門進行協(xié)調,必須實行整體決策。第二,建立多元的決策主體結構,政府、高校、企業(yè)、師生員工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到目標的決策中來,使改革有更高的認同度。同時,規(guī)范民主決策程序,建立目標群體參與決策的制度化途徑,如決策聽證會等,使決策系統(tǒng)的傳導和反饋機制更加完善??傮w而言,讓相關各方參與決策,能平衡、協(xié)調各方對高校后勤改革不同的利益需求,使各方利益最大化,有效降低改革難度和艱巨性。第三,對專業(yè)化程度較高的領域,實施專家論證、技術咨詢、專業(yè)評估制度。決策者應充分發(fā)揮決策咨詢研究機構和專業(yè)人員的作用,將研究者、專業(yè)人員和專業(yè)機構納入到高校后勤改革決策中來,由專家來制定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決策者從中擇優(yōu)選擇。
建立合理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決策機制,不僅能使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決策更加科學,而且能促使我國高校改革從經驗型決策模式轉向科學型決策模式。
(三)理清后勤實體與高校的責、權、利關系,提高國有資產配置效率
理順產權關系是高校后勤實體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涉及到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等多方面的問題。從深化后勤改革的要素來看,只有理順產權關系,才能更好地界定高校和后勤服務實體各自的責、權、利,有效提高高校的國有資產配置效率。產權制度的改革,是后勤實體真正實現(xiàn)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fā)展的基礎條件,而高校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合理收取資產的租賃使用及折舊費,不僅使學校固定資產的利用率最大化,還能有效實現(xiàn)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在產權制度改革上,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第一,規(guī)范引導,完善產權改革配套的政策法規(guī),健全與后勤產權改革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了加快高校產權制度改革,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或措施,為產權改革的突破提供必須的制度保障。第二,推進產權制度改革,首要的是做到產權明晰,要對高校的后勤資產進行全面的科學清算,明確各類產權主體及管理使用者的權限。第三,推行產權多元化改革。高校后勤資產的產權多元化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產權多元化改革應根據各高校自身的實際,合理設計股權結構,分階段實施。比如,可先采取國有獨資和高??毓傻男问?。其中,在國有獨資的股權設計中,高校是后勤實體企業(yè)唯一的投資者;高??毓傻墓蓹嘣O計則是高校在后勤企業(yè)中占50%以上的股份,后勤企業(yè)和職工或社會投資者占少部分比例。當后勤企業(yè)進入良性發(fā)展后,高校通過政府產權交易平臺,由絕對控股轉變?yōu)橄鄬毓苫騾⒐桑箛匈Y產比例不再在后勤服務領域占支配地位。
總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要建立“政府宏觀調控、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行業(yè)規(guī)范自律、職能部門監(jiān)管”的優(yōu)質、高效的后勤保障體系。為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繼續(xù)推進和深化改革,積極創(chuàng)新理論,引導高校后勤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市場在高校后勤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循序漸進,著力構建適合我國高校實踐的新型后勤服務保障體系,使高校后勤更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曾彥.論廣西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若干模式[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12)
[2] 楊旻.中山大學后勤社會化改革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0(4)
[3] 陳建寧.預算單位推行公務卡結算制度的探析[J].會計之友,2009(9)
[4] 朱光鈦.建設有特色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服務體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5] 許泉.高校后勤產權制度改革探析[J].當代經濟,2006(12)
[6] 王富.中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理論與實踐[M].新華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 廣東廣州 510520)
(作者簡介:鐘優(yōu)軍,廣東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財務處,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經濟師)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