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燈
摘 要 家長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可再生性。通過家長資源檔案庫的建設、家長資源在學校課程建設中的利用和讓家長同學生一起參與社會實踐等路徑,能有效挖掘家長資源,增強家校共育實效。
關 鍵 詞 家長資源;家校共育;課程資源;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04-0028-02
如何有效利用家長資源,實現(xiàn)家校共育?實踐表明,立足學校教育實際,通過家長資源檔案庫的建設、吸引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引導家長參與學生社會實踐等路徑,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建立家長資源檔案,豐富教育資源儲備
家長資源雖然看起來很豐富,但卻是游離的、零散的。為此,學校應依據(jù)教育教學目標,擬定家
長資源開發(fā)實施方案,對家長資源的類型、開發(fā)動態(tài)、服務方向、場地要求等進行分析、歸類,建立系統(tǒng)性的家長資源檔案庫(見表一),以豐富學校教育資源儲備,滿足教育教學所需。
在某種意義上說,家長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學校每年都會迎來一批新生、新家長,家長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學校依據(jù)開發(fā)實施方案,每年都會對家長資源進行評估,及時更新與調整家長資源庫,把參與活動熱情高、責任心強、具有較高質量的家長資源置于優(yōu)先位置。
二、開放親子教育課堂,推進學校課程建設
家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對于優(yōu)化課程建設必不可少。家長具有專業(yè)性強、類型多樣的特點,他們的積極參與,有助于構建學校內部與外部交錯相連的課程資源開發(fā)網(wǎng)絡,凸顯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整體效應和優(yōu)勢。學生家長可以助教、家長輔導員、活動指導者、信息提供者等多種角色介入學校教育,共同推進學校的課程建設。
(一)融入學科課程,走向綜合延伸
在各學科日常教學中,學校致力于構建以教師為主,家長助教為輔的學科課程體系,實現(xiàn)課內學習與課外信息的有效交融,促進學科課程綜合化,并向學校外部延伸。如數(shù)學課《百分數(shù)的應用——利息》,教師在完成課內教學任務后,請在銀行系統(tǒng)工作的學生家長介紹“利息稅”,闡述國家免征個人利息所得稅的意義,介紹存貸款種類,國家關于助學貸款、創(chuàng)業(yè)貸款等的優(yōu)惠政策,讓學生既拓寬了知識面,又感受到了國家惠民政策的溫暖。
(二)家長校本課程,彰顯地方特色
學校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開設了以家長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特色家長校本課程,讓家長以教師的身份進入選修課堂,真正實現(xiàn)了家校共育。如校本課程中的“軍體拳”,考慮到其專業(yè)性很強,學校特別邀請軍人家長以“客座講師”的身份來學校指導學生學習、訓練;再如校本課程“泉州南音”,雖入選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卻面臨傳承困難、師資不足的窘境,學校于是邀請家長中的“南音”愛好者承擔教學任務。如此,既解決了專業(yè)教師的短缺問題,又避免了家長在課程開發(fā)中的責任缺位,還兼顧了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彰顯了校本課程地方特色。
(三)親子主題活動,完善德育課程體系
親子主題活動為家長與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傾訴的環(huán)境,增進了親子感情,促進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如“心心相應”親子中隊活動,既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又引導學生懂得感恩,學會關心自己的父母。又如,新生入學典禮、新隊員入隊典禮、學生畢業(yè)典禮等“三禮”教育,都會邀請家長和教師一起盛裝出席孩子童年的成長盛典;把入隊的第一個隊禮獻給父母與老師,接受父母與老師的親情囑咐;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孩子一起經(jīng)歷生活的每一個點滴。再如邀請家長參加親子共畫、親子同讀等主題活動,讓家長與孩子在參與中收獲快樂,得到成長。
學校通過合理開發(fā)利用家長資源,開放親子教育課堂,完善了學校課程建設,拓展了學校教育的內涵,推動了素質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三、搭建德育實踐基地,彌補社會教育缺失
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建設了一系列德育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而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精神生活。
學校采用家長引薦申報基地,學校審核的方法,共同規(guī)劃社會實踐基地,并對其進行分類(見表二),制定出德育實踐體驗及社區(qū)服務體驗方案,并邀請家長擔任實踐基地的輔導員,負責活動的組織與協(xié)調工作。
在上述基地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既可以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引導,也可以“雛鷹假日小隊”的形式,在家委會組織下進行。學生家長以活動組織者、指導者、場地介紹者等多種角色身份介入學生社會實踐之中。由于充分發(fā)揮了家長輔導員的優(yōu)勢,此類活動相比于學校的傳統(tǒng)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時間上、組織上、形式上的靈活性,解決了安全、人力、財力、時間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
在家校攜手努力下,通過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訪本地德育基地,讓學生深入了解到家鄉(xiāng)的歷史與現(xiàn)狀,發(fā)展了興趣、愛好和特長,增進了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提升了服務家鄉(xiāng)、服務社會的意識。在家長參與下,“雛鷹假日小隊”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假日生活,彌補了社會教育的空缺。
總之,立足學生家長資源,以學校為主導、以家長為主體的資源開發(fā)模式,充分調動了家長參與教育工作的主動性,更好地達成了家校教育共識,豐富了學校資源儲備,推進了學校課程建設,促進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建,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晉江市金井鎮(zhèn)毓英中心小學福建泉州 362251)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