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輝
近年來,時評類材料作文從2009年江西卷“圓明園獸首拍賣”、遼寧卷“明星代言”,2011年新課標卷“大國崛起”,2013年新課標Ⅱ卷“同學(xué)關(guān)系調(diào)查”、北京卷“愛迪生與手機”、浙江卷“守住童心”,到2014年廣東卷“數(shù)碼時代與膠卷時代”、北京卷“老規(guī)矩”、天津卷“大腦智能芯片”,2015年新課標I卷“小陳舉報老陳”、廣東卷“感知自然的遠與近”,一直備受命題者青睞。
時評類材料作文行文要求考生對事件進行評論,但至于如何評論大多數(shù)考生卻很茫然,以至于文章思路不清、內(nèi)容空洞。其實時評類材料作文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評論便可輕易奪取高分。
【2016年高考模擬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外記者會上指出:“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財富。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jié)合,不僅會增加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p>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顯示,中國年人均閱讀紙質(zhì)書僅4.56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中國是世界上人均讀書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寫作指導(dǎo)】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中,學(xué)而優(yōu)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讀書人一貫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認識。讀書,在中國人的字典里就是為了做官、發(fā)財、享樂。這種思想并未因歷史及文化的發(fā)展而有多大的改變。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了錢、做了官就掌握了人生至理,接下來的生活就是無盡的享樂,無盡的霸占,無盡的揮霍。所以,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追求“金錢”上面,想擠出一點兒讀書時間也確實是一件難事兒,于是乎道德淪喪,信仰缺失,凡事向“錢”看。在此背景下,全民閱讀已成為一種歷史與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需求。
試題材料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李克強總理對閱讀作用的闡釋,第二部分是中國的閱讀現(xiàn)狀,這兩部分相輔相成,共同探討了一個話題——閱讀,所以考生只要圍繞“閱讀”話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展開評論即可。
【技法指導(dǎo)】
考生圍繞“閱讀”話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可從以下角度展開評論——
角度一:鎖定結(jié)果探原因
運用示例——
的確,現(xiàn)代人很忙,忙著上班,忙著上學(xué),忙著交際……忙來忙去,忙得連看書的時間也沒有了。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顯示:我國人均每天讀書時長僅為13.43分鐘。13.43分鐘,這是一段短得可憐的時間,每天只用這點時間來讀書,難怪我國成年人的年平均閱讀量只有4.56本。但奇怪的是,沒時間讀書的中國人,卻有時間看電視,有時間逛大街,有時間打麻將,更有時間玩手機……既然有時間,那又為何不愿讀書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沒有讀書的習慣。資料顯示,我國國民有閱讀習慣的人只有5%,換言之,我國高達95%的民眾沒有閱讀習慣。
不管是讀書時間少,還是沒有閱讀的習慣,歸根到底都說明國人不重視讀書。在許多人看來,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充電,否則的話,不讀也罷。而這種看法,恰好說明國人并不了解閱讀的本質(zhì)意義。閱讀確實可以增長知識,但更大的意義還在于,閱讀能滋養(yǎng)心靈,閱讀能拓展視野,閱讀能開闊心胸,閱讀能提升境界。簡而言之,閱讀可以讓一個平常的人變成“大寫的人”,而這才是閱讀的最大價值。但可惜的是,閱讀的這種價值,往往為人所忽視,忽視的結(jié)果,就是不重視閱讀。
——《我們?yōu)楹尾蛔x書》片段
本段可謂運用鎖定結(jié)果探原因之法的典范。作者鎖定國人不讀書的結(jié)果先探究出國人不讀書的原因是沒有時間,接著探究沒有時間的原因是沒有閱讀習慣,最后探究沒有閱讀習慣的真正原因是沒有認識到閱讀的價值。如此推論,不僅思路清晰,而且說理深刻。
角度二:鎖定結(jié)果看影響
運用示例——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國民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的猶太人更甚,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猶太人人均每年讀書可達68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時間雖短,但諾貝爾獎獲者就有8個,而諾貝爾獲獎?wù)咧歇q太血統(tǒng)的人占18.5%。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xué)、醫(yī)學(xué)、經(jīng)濟、文學(xué)、和平等眾多領(lǐng)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因為不僅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國民閱讀,而且人類的發(fā)展也離不開閱讀。而當今的中國,年人均閱讀紙質(zhì)書僅4.56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中國是世界上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放眼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雖說是科技的競爭,但實質(zhì)上還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靠什么培養(yǎng),一個人均閱讀量如此低的國家能培養(yǎng)出多少優(yōu)秀的人才?培養(yǎng)不出優(yōu)秀的人才,我們靠什么實現(xiàn)“中國夢”!因為“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閱讀的力量》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鎖定國人不讀書的結(jié)果與以色列和匈牙利國民的閱讀量進行對此,在對比中既論證了閱讀的重要性,更表達了對閱讀量極低的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擔憂。
角度三:鎖定結(jié)果尋辦法
運用示例——
閱讀是人們求知、立身的基本途徑,是進步的階梯,是個人發(fā)展的精神源泉。如果不閱讀、不學(xué)習,則難以思想進步、啟發(fā)智慧,更何談個人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持續(xù)繁榮。所以,推動全民閱讀勢在必行。
推動全民閱讀從小就要提升孩子對閱讀的關(guān)注與興趣,培養(yǎng)讀書“童子功”。倫敦市中心的查寧閣圖書館的高級館員助理羅賓·馬汀女士說,英國很多家長都有睡前給孩子念書、講故事的習慣,而家長自身的讀書習慣,更能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日本,上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回家前都會去幼兒園里的“太陽圖書館”借本圖畫書,睡前讓爸爸媽媽給他們“講書”。每過幾個月,圖書館就會向家長報告孩子都借了什么書,并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推薦不同的書目。而幼兒園的藏書,主要由市政府撥款購買,也有部分書籍來自社會團體和家長的捐贈。
推動全民閱讀,政府需要提升公共服務(wù)意識。倫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區(qū),雖說面積不大,卻有著大小圖書館12個。行走在英國各地的小城市里,你會發(fā)現(xiàn),每城必備的設(shè)施,除了教堂,一定就是圖書館了。這些星羅棋布的圖書館,大多服務(wù)意識很強,經(jīng)常定期舉辦各類活動,真正起到了知識“充電器”的作用。
推動全民閱讀需要出版社給國民提供有品位的書籍。盤點新世紀中國人的閱讀史,一個強烈的感覺是好書太少。從被無數(shù)中國人動來動去的“奶酪”,到《窮爸爸富爸爸》;從張悟本的綠豆,到各類健康枕邊書;從馬云的商戰(zhàn)心路,到喬布斯的商戰(zhàn);從各類家居風水大全,到星座運程……回頭看看才恍然大悟: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人皆知卻根本不值得讀的書??!
——《全民行動方能推動全民化閱讀》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先從需要推動全民閱讀的原因?qū)懫穑又岢鐾苿尤耖喿x的三個具體措施。從此角度展開評論,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內(nèi)容充實!
角度四: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運用示例——
中國人不讀書,幾乎不約而同地認為是因為時間少。那么,我們把時間都花在哪兒了?原來學(xué)生忙于學(xué)業(yè),上班族忙于工作,商人忙于談客戶,官員忙于應(yīng)酬……為什么我們都愿意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這上面?學(xué)生說不努力學(xué)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xué),進而改變命運嗎?上班族說不加班能加薪嗎?商人說不談客戶能多簽訂單嗎?官員說不應(yīng)酬能升遷嗎……放眼望去,似乎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事情國人都有時間去做,而不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閱讀理所當然也就沒有時間去做了。所以,說到底,國人人均讀書量低的本質(zhì)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在扭曲,那就是急功近利、利益為先的觀念早已霸占了現(xiàn)代人的思想。所以“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這些短期內(nèi)不能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觀念統(tǒng)統(tǒng)被拋在了一邊。
——《閱讀決定民族未來》片段
本段文字,作者可謂眼光深邃,觀點犀利。不僅通過全民不閱讀的結(jié)果探究出了原因,而且還看到了這個原因的本質(zhì)——社會的價值觀在扭曲,那就是急功近利、利益為先的觀念早已霸占了現(xiàn)代人的思想。此觀點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角度五:鎖定材料廣聯(lián)想
運用示例——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顯示,中國年人均閱讀紙質(zhì)書4.56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猶太人的64本。2013年10月,一名印度工程師寫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wǎng)絡(luò),但震驚之余,我們拿起書閱讀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不然各麻將館為何人員爆滿?低頭族為何一直抬不起其“高貴”的頭顱?學(xué)生為何教輔書以外的知識全然不知……究其原因,我們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將閱讀當成一種信仰。
1940年10月22日,英國倫敦肯辛郡,有一座圖書館幾乎被炸成廢墟。這座名叫“荷蘭屋”的圖書館,屋頂已被炸塌,鋼筋、水泥、瓦礫遍地。在硝煙彌漫的時刻,有三名紳士站在圖書館的廢墟里靜靜地讀書。這些嚴謹?shù)挠?,在最殘酷的歲月里,仍然神色坦然。在廢墟中,在大書架前,他們安靜地閱讀,猶如老僧入定。1940年,這三位讀書人,向我們展示了某種信念的存在。
二戰(zhàn)時,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納粹法西斯在對猶太人進行殘酷折磨和瘋狂屠殺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許多猶太人在那種極其艱難的時刻,在隨時就要失去生命的時光,他們隨身攜帶的竟是幾本書。除了《圣經(jīng)》,還有一些科學(xué)、自然、地理、文學(xué)方面的書。面對黑洞洞的槍口,許多人走向刑場時,手里還緊緊地拿著一本書。因為在猶太人看來,閱讀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它能抵御塵世間任何艱難險阻,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力量和信心。對于猶太人的做法,連納粹法西斯的士兵也不禁喟然長嘆:“這是一個真正不可戰(zhàn)勝的民族?!笔堑模麄儚姶蟮膬?nèi)心力量,足以抵擋射來的子彈。
——《讓閱讀成為一種信仰》片段
本段文字,考生先引述試題材料,接著探究中國人閱讀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對閱讀沒有信仰,最后用廢墟上的閱讀者與走向刑場的猶太人兩則經(jīng)典素材論證之。如此行文,觀點明確、思路清晰、論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