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要 對烏魯木齊市紫葉稠李的物候期和生長量進行觀測和調查,結果表明:紫葉稠李是薔薇科稠李屬植物,花期早,葉色從早春到晚秋由綠變?yōu)樽霞t色,觀賞價值高,但生長量小,冬季能安全越冬,可以運用于烏魯木齊市景觀綠化。
關鍵詞 紫葉稠李;生長量;物候期;新疆烏魯木齊
中圖分類號 S6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160-01
紫葉稠李(Prunus wilsonii),是薔薇科稠李屬高大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30 m。單葉互生,葉緣有鋸齒,近葉片基部有2個腺體??偁罨ㄐ颍ò咨?,核果。初生葉為綠色,葉表有光澤,葉背脈腋有白色簇毛,進入5月后隨著溫度升高,逐漸轉為紫紅綠色至紫紅色,葉背脈腋白色簇毛變淡褐色或消失,整個葉背有白粉,秋后變成紅色,整個生長季節(jié),葉子都為紫色或綠紫色,變色期長,成為變色樹種。花序直立,后期下垂,總花梗上也有葉,小葉與枝葉近等大?;ò贻^大,近圓形?;ㄆ?—5月,開花較稠李稍晚近1周。果球形,較大,果徑1.0~1.2 cm,成熟時紫紅色或紫黑色,果皮光亮,澀,稍有甜味,果熟期7—8月。6—10月,隨著果實逐漸成熟,果色由淺綠到淡黃再到橘紅,秋季呈紫紅色或紫黑色[1-2]。
1 紫葉稠李物候期觀測
2013年4月22日,烏魯木齊市種苗場栽種紫葉稠李3 000株,種植在種苗場307條田。從早春植株發(fā)芽抽葉至晚秋休眠生長停止,生長期間連續(xù)觀測,結合本地區(qū)的氣候資料,總結出紫葉稠李在烏魯木齊市的生長物候期[3]。
1.1 物候觀測方法
1.1.1 觀測時間。從3月開始,每周觀察記載1次,遇有物候相的轉折時期每1~2 d觀測記載1次,秋季落葉后觀測結束。
1.1.2 觀測的內容和標準。物候期觀測采用田間目測,萌芽期從田間5%以上植株開始萌發(fā)算起;展葉期以新梢迅速生長,樹冠上10%的新生葉展開,呈平面狀為準;開花期從5%植株開放到90%以上花謝為止;果實成熟期從5%植株果實成熟到90%以上果實成熟為止;枯葉期以觀測樹木的全株葉片有5%開始呈現為秋色葉時為準到全部變色;落葉期特征是樹冠上10%的葉片脫落到90%以上的葉片脫落。
1.2 觀測結果
觀測表明,紫葉稠李的萌芽期為4月8日,抽梢展葉期為4月13日,開花期為4月20—30日,果實成熟期為6月12—26日,枯葉期為10月20—25日,落葉期為11月2日。
紫葉稠李的花期在烏魯木齊市和早春開花的山桃同時,花為白色,為烏魯木齊市的早春增添了景致。果實成熟時為紫紅色或紫黑色,鳥喜食,是吸引鳥類的佳品。
2 紫葉稠李葉色變化觀測
紫葉稠李處于茂盛生長的時間在春季,從春季發(fā)芽到開花結果為第一階段,該階段葉片相對于后期生長的葉片較小,為綠色,待果實逐漸成熟紫葉稠李進入第二個生長階段,枝條繼續(xù)伸長,此時生長的葉片較大,這時處于6月上旬,前期和后期生長的葉片都變?yōu)樽霞t色,此時紫葉稠李生長出頂芽,整個夏季處于休眠狀態(tài),直到秋季落葉。因此,紫葉稠李的生長量較小。春夏之交或夏初移栽紫葉稠李,能打破紫葉稠李的休眠,葉色變綠并生長出嫩葉。紫葉稠李葉色變化和休眠時間。
種苗場栽種的紫葉稠李,有2株出現返祖現象。返祖的紫葉稠李果實小,成熟晚,整個夏天都沒有休眠,遇夏季高溫時整株葉片脫落,但溫度下降重新長出新葉,因此生長緩慢。
3 生長量調查
因引種紫葉稠李需長途運輸,為了保證成活率,每一株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重剪,基本只有主干和2~3個長10~15 cm的主枝,沒有冠幅。因此,紫葉稠李主要通過基徑增加表現生長量。調查結果表明,2014年4月18日至11月19日基徑增加0.36 cm,2014年11月19日至2015年11月24日基徑增加0.38 cm。
4 結論
調查結果表明,紫葉稠李花期早,對烏魯木齊市早春增添春意方面有較大意義,同時鳥類喜食其果實,是吸引鳥類的佳品。葉色從春季綠色逐漸變?yōu)樽霞t色,在整個夏季至落葉時都為紫紅色,為夏季增添了色彩。冬季在無保護的露天情況下能安全越冬。
紫葉稠李在烏魯木齊市生長緩慢,且整個夏季都處于休眠狀態(tài),對于園林綠化樹種要求短時間成景方面,紫葉稠李不能達到要求。經觀察,紫葉稠李有返祖現象,且返祖后更不能適應烏魯木齊市環(huán)境,夏季高溫,整株葉片脫落,說明紫葉稠李葉色改變是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而人工培育的彩葉樹種,返祖后都較彩葉生長量大,紫葉稠李的代謝和葉綠體功能值得更進一步研究。
5 參考文獻
[1] 王慶菊,李曉磊,王磊,等.紫葉稠李葉片花色苷及其合成相關酶動態(tài)[J].林業(yè)科學,2008,44(3):45-49.
[2] 楊艷清.紫葉稠李引種栽培與繁殖[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6,34(6):20-21.
[3] 劉曉芳,李萍.紫葉稠李在新疆的引種栽培及應用研究[J].北方園藝,2009(7):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