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勞稚欽
牧童遙指杏花村
文/勞稚欽
到池州才知道其城西有個歷史文化名村——杏花村。自隋朝以來,這里因家家植杏,蔚然成林,被稱為“杏花村”,后因戰(zhàn)火“淪為荒煙野草之中”的幾間茅草酒肆。據(jù)《池州府志》記載:杏花村“舊有黃公舊壚,后廢,余井圈在民田內(nèi),上刻‘黃公廣潤泉’字”。明天啟年間,清康熙、雍正時期,曾相繼于此筑亭、建坊、葺祠。杏花村酒的盛名歷久不減。古井仍存,井水清冽,俗稱“香泉似酒,汲之不竭”。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期間,寫下了那首千古絕唱《清明》,其詩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小詩無一難字,無一用典,整篇是通俗的語言,但景象清新生動,風格流暢輕靈,音節(jié)和諧圓滿,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給人以無限的想象,這是杏花村能夠名垂青史、飲譽天下的根本原因。
這座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杏花村就在這里呆著,占地面積不大,如今已經(jīng)沒有杜牧詩句中的意境了,但植被茂盛,怪石林立,村中還有一個名為“醉仙湖”的小湖,環(huán)湖有幾座造型優(yōu)美的石橋:魚龍橋、百歲橋、觀瀾橋和小巧玲瓏的亭臺樓角,因而宛如一幅山水畫。十多幢徽式建筑散落在“醉仙湖”周圍,有懷杜軒、青蓮館、吟詩臺、煥園、杏花島上的佛藝堂、黃公酒坊、六朝長廊等,這些建筑外表大多青磚外露,不飾粉墻,因而顯得十分古樸。最宏大的建筑便是黃公酒坊,這是一幢飛檐式的明清建筑,傳說“黃公酒”的創(chuàng)始人名叫黃廣潤,是唐代有名的釀酒師傅,他以千年黃公井的井水釀造出來的美酒,醇香馥郁,一時享譽江南。黃公酒坊寬敞的大堂內(nèi),白墻壁上畫著一幅幅圖畫,展示制酒流程和工藝,墻腳下擺放著古代的制酒器具,大堂的另一邊則是賣酒的商店。游客們正在踴躍品酒、沽酒。
“醉仙湖”的南岸是民俗村,那是杏花村的生活聚集地,這里仿建的幾間榨油坊、竹編屋、鐵匠鋪等,都是土墻草屋,而且被流水纏繞,風景宜人,但是寂寥無人,看不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的景象,空氣中也沒有柴火味、糞便味,更沒有飯菜的香味以及當年“出村四五里,還聞?wù)ビ拖恪钡挠辔?。由于缺少了五味雜陳的氣味,也就缺少了人間生活的情趣,于是這些建筑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房子了。正悵然間,腦海里浮現(xiàn)唐初詩人王維《渭川田家》的詩句:“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這是一幅“夕陽西下,人畜歸家”的溫馨畫卷,如果將此景與杏花村的民居生活天衣無縫地銜接,那么該是這樣一番情景:詩人杜牧站在村頭,在夕陽斜照、暮色蒼茫的氣氛中,目送著牛羊歸村,直至它們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一家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樸素的深情,直抵人們最柔軟的心底。剎那間,詩人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時節(jié),似乎都在思歸:麥地里的野雞叫得那么動情,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以營造安樂窩,作為自己的歸宿;田野上,農(nóng)夫們?nèi)齼蓛煽钢z頭,提著水罐,向村里走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
充滿人間煙火的杏花村,才是溫馨和諧,洋溢著詩情畫意的。
(作者單位:上海市房產(chǎn)經(jīng)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