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吹起造船夢
1960年的春天,位于黃浦江岸邊的江南造船廠門前,賓客盈門。船廠的全體工人歡天喜地涌向二號船臺,等待歷史性時刻的到來: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輪“東風”號即將舉行下水典禮。如今,84歲的原上海江南造船廠機輪主管工藝師葉冠照老人,回想起當年“東風”號的建造過程,一切依舊歷歷在目?!拔抑饕撠煛畺|風’號的輪機監(jiān)造工藝。記得‘東風’號從開工投料到下水,一共只花了88天,在當時刷新了全國船體下水的記錄?!比~老笑著說,眼神中不時透露出自豪與驕傲。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由于新中國的政權尚未穩(wěn)固,國家將基本建設的投資重點放在了國防建設和軍工生產上。船舶工業(yè)中,軍工投資多些,民用卻較少。因此,我國遠洋運輸主要還是向國外租用船舶為主?!耙晃逵媱潯焙笃?,黨中央認識到萬噸輪對于獲取其他高、精、尖產品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為此,建造萬噸遠洋貨輪就被列入了國家十年規(guī)劃的重點項目。
“當時中國其實有兩艘萬噸輪,一艘是大連的‘躍進’號,另一艘就是‘東風’號。”葉老回憶道。為了建造萬噸輪,黨中央采取了引進蘇聯技術和國內自行研制雙管齊下的方針。大連的“躍進”號采用從蘇聯引進的設計圖紙和設備,于1958年11月下水,但在之后的首航中即觸礁翻沉。與此相比,同期在上海建造的“東風”號則具有更為特殊的意義?!皷|風”號是中國人首次嘗試自行設計建造,除了柴油發(fā)電機之外,全部采用國產設備的首艘萬噸遠洋船。這艘船由國家第一機械工業(yè)部第九局第二產品設計室負責設計,江南造船廠負責承建。
江南造船廠歷史悠久,建造自己的萬噸輪更是幾代江南人的夢想。1918年在江南下水的“官府”號,噸位雖達萬噸,主機也是江南自制,但它采用的是國外設計,裝載的也是國外的機器設備。江南工人也曾修理過許多萬噸級遠洋船,但都非國內自行設計建造。一位曾在船廠干了一輩子的老工人,退休前畫了一幅萬噸輪的草圖,鄭重地交給徒弟說,希望你們能夠趕上好機遇,一定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萬噸巨輪來。
圖為葉冠照
造船工程原本就是一個十分復雜而繁重的多項工序組合體,如今又要承接建造萬噸輪,江南造船廠設備陳舊的缺陷首先暴露了出來。廠區(qū)內最大的起重設備是40噸高架吊車,連最起碼的直流電焊機都沒有,各種困難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建造萬噸輪,就必須攻克整個建造過程中的許多重大技術難題。
葉老回憶說:“無論是我們這樣的技術員,還是普通工人,干勁都很大。過去修船的時候,萬噸輪都是國外的,這讓我很觸動。所以,我們這次一定要把船造好!”
承造萬噸輪的消息一出,江南工人群情振奮,人人都想為建造萬噸輪出份力。面對各類技術難題,工人們開展了技術革新活動。當時擔任輪機監(jiān)造師的葉冠照,發(fā)現船體廢氣鍋爐有剝落,用電焊無法修復的時候,他創(chuàng)新利用割刀進行風焊,最終修復了廢氣鍋爐。在此次江南造船廠技術革命浪潮的洗禮中,全廠成立了500多個科研小組,實現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設計和工藝180余件,工廠的機械化程度從37.9%迅速提高到97.8%。江南還擴建了2號船臺,“東風”號就是在這里合攏的。
萬噸輪“東風”號從開工投料到下水,一共只用了88天,其中船臺周期49天。而在解放初期,江南造船廠建造700噸的普通川江輪,船臺周期就需要12個月。1960年3月中旬,上海市委召開工業(yè)會議,號召全市職工開展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活動。江南造船廠迅速掀起了一股“雙革”熱潮。工人們一算,當時除4月26日外,4月15日也有大潮,何不把下水日子再提前11天?
寧愿讓新船等潮水,也絕不讓潮水等新船。萬噸輪有根尾軸重達16噸,以前安裝小型尾軸是用“葫蘆”拉上10多個鐘頭,一點一點地拉進軸管。這樣重的大軸,用最大的“葫蘆”也拉不動。廠內的鄔顯康小組與起重師傅一起進行革新,做出了一只滑輪,把尾軸放在滑輪上,就像推車子一樣,順順當當地把尾軸推進軸管里。江南工人又一次跑在了時間前面,僅用12天就完成了主機軸系拉線、照光、安裝任務。4月13日,萬噸輪下水前的準備工作提前完成了。
“為萬噸輪而戰(zhàn)”的口號在職工中到處傳播。有些工人本來不是參與萬噸輪工程的,也搶先做好自身工作,利用生產空隙,爭取為萬噸輪貢獻一份力。
葉老說,造船是一個綜合性的大生產,絕大多數的設備還需要兄弟部門、單位的配合與協(xié)作。為了“東風”號能夠順利建成,全國18個部、16個省、市的291家兄弟單位,克服技術、設備以及人力上的困難,提供了2600多項設備,其中包括40多種試制產品。除柴油發(fā)電機組為江南造船廠的庫存進口貨以外,“東風”號所有機電設備和各種配套機械都是我國自行研制的。于是,在這艘船上,又承載了更多的“第一”:第一次應用我國自己軋制的高強度船用合金板、第一次應用了自行設計制造的8820馬力低速大型船用柴油機……
1960年4月15日,在眾人的努力下,“東風”號按預定時間完成下水,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陳丕顯、副市長曹荻秋等人都出席了“東風”號下水典禮。
1965年12月14日,“東風”號離開上海港,正式出海試航。試航,是對設計和建造質量的綜合考驗。在此次試航中,“東風”號于15日離開長江口北上,16日下午抵達青島。在青島載貨9806噸、油684噸、淡水1184噸;船舶吃水平均為8.46米,排水量為1.7萬噸,符合重載試航要求。
隨后“東風”號又經過10多天的海上試航,終于完成了主機、通信導航、航速、回轉、慣性等50多個項目實驗,其中載貨11674噸,排水量為17082噸,平均吃水量為8.46米,航速達17.3海里/時。經國家船舶檢驗局檢驗,它的快速性、裝載量、鋼材消耗量和機艙長度等指標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在“東風”號建成的那時,碰巧日本也剛造出一艘“西風”號萬噸船,江南造的新船取名“東風”號,有“東風壓倒西風”的意寓。伴隨著這股“東風”吹過,大連、天津、廣州等地也都紛紛上馬,開始批量建造我國萬噸級遠洋貨輪。
“也許從現在來看,它并沒有什么特別。但是凝聚了幾代人心血的‘東風’號,承載的是每一個江南人的造船夢?!鄙頌榻先?,“東風”號是葉冠照一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