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負禪師
某哥們博覽群書,三觀剛正,從人人網(wǎng)到微博,從微博到朋友圈,每逢熱點問題都在論戰(zhàn)第一線。然而半年來他的朋友圈很安靜。我好奇問他:“你咋這么淡定?”他說:“少年,你撕多了就懂了。操控網(wǎng)民靠的是情緒,不是邏輯。這么多年撕x經(jīng)驗告訴我,網(wǎng)上講理,身不由己;不和稀泥,必死無疑?!?/p>
一入網(wǎng)絡深似海,從此理性是路人。平生只有兩行淚,半為腦殘半女神。任你是雄才大略,苦口婆心,伶牙俐齒,鳳毛麟角,想在網(wǎng)上跟人家講理,唯有死路一條。
某怪人來到孔子學生們面前問:“一年有幾季?” 弟子們道:“四季?!贝巳藞苑Q一年只有三季,雙方開撕??鬃訂栐冓s來,端詳此人說:“哥!一年的確是三季,我們無知!”屌絲聽罷滿意離去。見此人遠離,孔子對弟子們說:“此人是蚱蜢精,蚱蜢是過不了冬季的,它一生只有三季!你們跟他講個毛道理!”眾弟子大悟。
后人杜撰的這個孔圣人的段子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個體,一根杰出的老油條,就是要懂得:給狗讓路,不丟人!
如上,我們很多時候,真沒必要“講理”,或者說我們不僅僅要著眼于“道理”。
受過良好教育,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及以上的人,在面對偏激論調(diào)或愚昧行徑等個體認知破裂的時候以及共識危機或突發(fā)事件等社會輿論風暴的時候,只愛“講理”,倡導“理性”,“客觀”,“公允”等,他們強烈傾向并參與到社會理性捍衛(wèi)和建設中來。
他們有一種責任感:教化對方乃至開啟民智是他們作為文明人的義務;他們有一種優(yōu)越感:作為文明人他們有資格和能力來教化和啟發(fā)眼前的烏合之眾;他們有一種成就感:通過他們的努力和戰(zhàn)斗,使對方或者民眾有所進步和成長。
然而,對于責任感來說,很多時候是“自作多情”;對于優(yōu)越感來說,很多時候是“自以為是”;對于成就感來說,很多時候是“自慚形穢”。當很多人耗盡全力對著他認為愚昧無知的對象耍盡十八般武藝的時候,他會驚恐地發(fā)現(xiàn),他的一切努力都那么蒼白無力。
實際生活中,大多數(shù)時候,大多數(shù)人,不是用理智在交流,而是在用情緒對抗。情緒,是我們講理的第一障礙。你以為他們關心你說的“好不好”,“對不對”,其實他們只關心你說話時候“乖不乖”。他們并不用邏輯和理性來判斷這個世界,而是用情緒和感性來感知這個世界。
情緒之外,還有兩個鴻溝,決定著很多交流注定失敗。
每個人讀的書,挨的刀,走的路,愛的人都不一樣。你想跟他“說明白”“講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語言,而是語言背后的認知水平。如果想僅僅依靠自己的思想儲備對別人實現(xiàn)價值觀同化是很難的,很多時候我們同對方吵來吵去,最后爭論的是“同一個事兒”就不錯了。
其次,利益關系?!按е靼籽b糊涂”,是很多人應對某個事件的狀態(tài)。很多人的認知水平不低于你,他也明確知道你在說什么,更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他不是不懂,而是假裝不懂;他不是對立,而是偏要對立。你的障礙不是他的大腦,而是他的腰包;你的思想和語言的對手不是他的思想和語言,而是他的欲望和利益。
最后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警惕自我。你要保證你的對面是一個跟你認知結構相當,利益關系和諧,性情自控穩(wěn)定的人,同時還要保證自己在交流的過程中配得上對方的認知結構,不為利益沖突左右,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情緒。
保證對方不腦殘,已經(jīng)很難,保證自己不腦殘,難上加難。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往往自以為是,自認為自己“聰明”“博學”“公正”,責備對方“淺薄”“偏執(zhí)”“愚昧”,而事實上是我們自己不能夠設身處地在對方的境遇上分析和處理問題,不能夠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把握和判斷對方的論述,或者不能夠有足夠的修養(yǎng)和定力保證自己不被情緒左右……
我絕不否認堅守理性的意義和伸張正義的價值,只是一味講理,在理念上是不成熟的,在操作上是有風險的。
當我們再面對需要溝通的個體或者群體的時候,不妨首先內(nèi)省,警惕自身智識,情緒和修養(yǎng)。然后立足理性,不拘泥于抽象道理和邏輯,而是通過綜合協(xié)調(diào)情緒,利益和修養(yǎng)等多方因素,達成溝通效果。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很多人確實不需要交流,因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進化成了人。
最后,以《莊子·秋水》的一段話自持和自?。骸氨焙H粼唬懿豢梢哉Z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