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
好聲音是怎么來的?
當然不是評委評出來的。
人類很幸運,有能發(fā)出優(yōu)美聲音的聲帶,還漸漸地有不同的語言來表情達意,能通過聲音傳遞情感和美感。
了解我們的發(fā)聲系統(tǒng),你一定會驚呼人體的精密與神奇。僅靠聲帶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嗓子是發(fā)不出好聲音的,發(fā)聲的動力來自氣息,而氣息是靠肺來提供的,但是把肺部的氣息運作到聲帶需要腹部的很多肌肉群,平時好些人愛說的用丹田之氣唱歌說話,就這個意思。如果再往深里說,還有什么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等只能意會不好言表的發(fā)聲用氣很專業(yè)的玄奧。
真正的好聲音其實是很難得到的。
美妙的聲音既有天生的聲帶等發(fā)聲器官的優(yōu)勢,又有后天對于發(fā)聲、氣息和共鳴的訓練。很多專業(yè)訓練的難度和持久,是我們常人所不了解的。因此,當我們聽到震擊心靈的歌唱或者誦讀的時候,會自然想到“天籟之音”這個詞兒。也會由衷地贊嘆:此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我采訪一位京劇名家,他說他的老師裘盛戎先生教導他,“唱戲一定要唱到人的心縫里去”??磥砗寐曇舨粌H要聲聲入耳還要聲聲入心,才會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不過,大家平素里對于好聲音的標準和要求沒有那么高,通常意義的好聲音沒有太多專業(yè)水準的要求,只要悅耳、只要有特色,就會被說:聲音不錯。如果這么看,好聲音還是不少的。不說全國每年秀場的那些“即將”的明星們,僅僅單位里搞個節(jié)假日匯演什么的,都是歌者云集舞者成群,好聲音聲震四方。唱歌的、唱戲的、演小品的、說相聲的,敢于出聲上臺的,聲音都差不了。那時會感到:好聲音俯拾皆是近在眼前。但這個感覺不真實,是被粉飾過的。
舞臺上的好聲音與生活中的好聲音絕不對等,日常生活里的好聲音很稀缺。稀缺的原因之一是:對于不從事以聲音為專業(yè)的人來說,聲音好不好無所謂。好聲音對于自己對于別人的意義何在,幾乎沒有人深究。于是我們的生活里不好的聲音太多了。從音量上來說,中國人被整體質疑在公共場合說話聲音嘈雜大聲嚷嚷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從音色上來說,有意識使自己聲音更加美化的人只是鳳毛麟角。不說普通老百姓,即使是吃開口飯以聲音為職業(yè)的人之中,好聲音也少于一般的聲音或不好的聲音。
我們每天看的電視聽的廣播,好聲音嚴重地數(shù)量不足質量不高。大家最關注的電視天氣預報,有時要是沒有字幕,基本聽不清主持人吊高嗓子嘰里咕嚕說的是什么。逢到這時,我會很挑剔地嘆息說:“這些孩子上的學都學了什么?連自己的聲音位置都把持不住?!?/p>
好聲音不是好嗓子,好聲音也不是嘴皮子功夫?,F(xiàn)在太多以說得快、說得嗲、說得不講章法為時尚的各種聲音,掩蓋了很多人發(fā)聲用氣和咬字功夫的虛弱,一聽就是沒練過或者練得不夠的。
是的,好聲音絕對是需要錘煉和研磨的,吃開口飯的要是沒個經過研磨打造出來的好聲音,飯碗是端不長久的。而不吃開口飯的人是否應該有對于好聲音的追求,答案是:是。因為好聲音關乎個人的品質,也關乎全民的素質。
尋找好聲音,非常必要。一位法國時尚教母曾經說過:女人的優(yōu)雅是全面的,衣著相貌再精致的女人如果使用著一副賣魚人的嗓子說話,也不會是優(yōu)雅的。這個道理適用大家伙兒。如果偶爾,我們在聽領導報告、聽老師講課、聽會議發(fā)言等場合聽到一個好聲音,無疑那時會靜場,大家會格外靜地聽這個人在講什么。這就是好聲音的吸引力。
有一次在機場候機,鄰座的媽媽在給孩子讀故事,聲音非常柔美,話語異常清晰。結果周圍的人都停止了習慣的大聲喧嘩,和那個孩子一起聽故事。而那位媽媽實在就是貌不驚人衣不華美的普通女子。當她感覺出周圍的靜謐時,抬起頭來,眼睛中有點驚恐有點羞赧。
好聲音一定是給人加分的,而壞聲音大聲音嘈雜的聲音一定是給人減分的。不言而喻。
達到老百姓評價意義上的好聲音,其實并不難于上青天。只要有尋找自己好聲音的意識,朝著尋找自己喜歡的好聲音努力,找到超過一般人的好聲音是不難的。
需要的只是兩步。第一步,要有尋找自己好聲音的追求。第二步,開始向好聲音邁進。而邁進的過程中會接觸到的問題有:1.說普通話;2.用盡可能悅耳的聲音說普通話;3.用氣息支撐聲音說普通話。就這些。
尋找好聲音是人提升素質的系統(tǒng)工程,但原始的動力一定來自對于自己的更高要求。有了塑造自己好聲音的愿望,可以先用錄音機把自己說話的聲音錄制下來聽聽,找出哪里滿意哪里不滿意,也可以問問專業(yè)人士,怎樣發(fā)聲怎樣用氣,怎樣改善自己的聲音,使聲音聽起來更加曼妙有魅力。
聽說有領導人在重大會議講話之前會請著名的播音員給說說讀大報告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果這消息不是八卦,這樣做很有必要。因為領導人的形象中一定會包括聲音形象。曾經獲得奧斯卡大獎的電影《國王的演講》,就是根據(jù)真實的歷史講述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錘煉聲音的魅力,在關鍵的歷史時刻發(fā)表鼓舞民心的反戰(zhàn)演講的故事。
好些人退休以后到老年大學學唱歌學唱戲學朗誦尋找好聲音,還在一起交流,到公園練聲。
一直以來,我們的修養(yǎng)中較少提到說話時的儀態(tài)和音調音色。雖然很久以前中醫(yī)就提示大家“多言則氣乏”,但生活里天天時時說話高聲大嗓的人還是很多。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私密空間,大聲嚷嚷著說話已成為一些人的習慣。這個習慣“堅持”到了國外,引起了很多人的側目。因此,尋找好聲音的意義,大到改變中國人在世界眼中的聲音形象,小到使個人認識到聲音的魅力,并為獲得這種魅力而欣喜。
早晨和晚上在公園廣場散步的人很多。多半的人散步時會說話,多半說話的是扯著嗓子喊著說,感覺是說給200米以外的人聽的,具有很強的表演意味。但實際上,那就是一些人一輩子的說話方式。一輩子都這樣說話,并不感覺不好和不對。但是如果從生活品質的角度來說,我們的說話不該是那樣的。
不一定每個人都有使人心儀的好聲音,但悅耳、悅人、悅己是起碼的。畢竟,聲音和語言是我們表達的形式和內容,掌握好形式,運用好內容,不是過高的要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