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東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學觀念不轉(zhuǎn)變,教學改革就無從談起。新課程改革以來,濰坊市教科院為我們一線的教師提供了更多的培訓(xùn)、學習的機會。也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我認識到:語文教師要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zhí)行的過程,還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
“語文主題學習”推翻了我對課堂教學的認識。以前教學時,我總是對照教師用書,確定每課教學目標,然后一課一課地講。而在培訓(xùn)、學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那些名師們采用的主題教學,已經(jīng)不再像我那樣,而是把一個單元看作一個整體,考慮到課與課之間、單元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我也就試著照貓畫虎地改變自己的教學。但是,在進行主題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單元不適合進行主題閱讀教學,這就使我踏上了教學改革之路。
加入坊子區(qū)小學語文教學團隊之后,在豐際萍主任的帶領(lǐng)下,我們研讀課程標準,解讀教材,讓我對課程、課標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回過頭來再審視自己的教學,發(fā)現(xiàn)有很多不足,我開始不斷地反思自己,對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地進行修正,以求做到日趨完善。
“主題統(tǒng)整教學法”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主題重組、類文跟進、讀寫結(jié)合、實踐運用。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一)主題重組
打破原來的單元界限,把每冊教材根據(jù)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當前的學業(yè)水平、學習需要,按照體裁、寫作方法等進行主題重組。關(guān)鍵是要讓這些文章有一個契合點,那就是能共同進行一種語文能力的訓(xùn)練,以便于學生在閱讀中習得方法,并運用到自主閱讀中去。這是主題重組的原則。
為什么要把教材進行重組呢?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為例,觀摩課上講得最多的是第六單元,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這一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這四篇文章雖然各具特色,但都是寫人記事的文章,通過具體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刻畫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學時,可以以一篇文章為例,指導(dǎo)學生通過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體會人物情感。然后再讓學生運用習得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另外的三篇文章。這樣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統(tǒng)一的文章非常適用于主題閱讀教學。
而實際上,不論是蘇教版,還是人教版,各個單元大多數(shù)是按照人文主題組織單元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主題是: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這一單元安排了如下幾篇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鹿和狼的故事》《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這四篇文章的體裁不同,學習方法也是很不同的。當然,在現(xiàn)行教材中,這樣的單元還是很多的。這些單元重文章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使得文章在體裁、寫作方法等方面共同點較少,這樣,教師在指導(dǎo)完一篇文章的學習方法之后,不能及時在后面的學習中加以運用、鞏固,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這就是主題閱讀教學中遇到的一個難題。
這就促使我開始了對教材本身動刀,進行單元主題的重組。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為例,我進行了以下主題重組:
1.寫人:《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一夜的工作》《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跨越百年的美麗》《我最好的老師》
2.記事:《文言文兩則》 《桃花心木》 《頂碗少年》《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千年夢圓在今朝》
3.說明文:《北京的春節(jié)》 《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人》
4.議論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人民服務(wù)》
5.散文:《匆匆》《手指》
(二)類文跟進
將與所在主題語文訓(xùn)練點契合比較好的主題閱讀叢書、現(xiàn)行其他版本教材以及課外搜集的文章加入到我的教學中來,加大閱讀量,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為例:
人教版:9.《窮人》10.《別餓壞了那匹馬》 11.《唯一的聽眾》 12.《用心靈去傾聽》 1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5.《伯牙絕弦》 26.《月光曲》 《小抄寫員》 習作二: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蘇教版:5.《負荊請罪》 6.《最后的姿勢》 7.《船長》 8.《愛之鏈》21.《鞋匠的兒子》
主題閱讀叢書:
第2冊:《就這樣被你感動》 《維護祖國尊嚴》 《一個德國老人的事跡》
第3冊: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 《我的母親不一般》《遲到》 《無言的父愛》 《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父親的跪》 《奶奶的手》 《外婆的硬幣》 《播種希望的種子》 《深夜,那盞燈》 《兄弟的另一種詮釋》 《平分生命》 《奇跡》 《大拇指手語》 《藍手套》 《我和橘皮的往事》 《難忘的體罰》 《天使之翼》 《最后的掌聲》 《共同的秘密》 《春天的心》 《金色的沙子》 《丑女孩》 《為了一個三歲的生命》 《購買上帝的男孩》 《生命的藥方》 《高貴的施舍》 《我找媽媽,你是媽媽嗎》 《雨中天使》 《一磅親情》
第7冊:《鳥殤》
也許有的老師問我:“這么多的文章,你怎么學得過來?”我有我的辦法:
1.主題閱讀叢書、其他版本上的與我設(shè)定的主題契合度高、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我引進課堂進行泛讀,甚至精讀。
2.其他的文章,讓學生課外閱讀。怎么檢查讀了沒讀?一是用閱讀卡的形式進行書面檢查,另一種是開交流會的形式進行口頭檢查。
(三)讀寫結(jié)合
讀寫結(jié)合就是把閱讀與練筆、習作結(jié)合起來。
1.關(guān)于練筆。練筆是對閱讀中習得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使用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學習每個主題的過程中,要針對每個主題的主要表達訓(xùn)練點及時進行練筆。這樣讀寫結(jié)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例如:三年級上學期,學過《灰雀》《小攝影師》《我不能失信》這幾篇文章之后,針對這幾篇文章中運用對話描寫的寫作特點,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對話以及提示語之后,寫一個關(guān)于對話的片段,尤其注意提示語的運用。這就為本主題的習作“寫一個熟悉的人”做好了準備。
2.關(guān)于習作。教材上安排的每個單元的習作,一般情況下是與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訓(xùn)練點相契合的。這樣的習作,我往往是在閱讀教學的時候提前放題,并且在閱讀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學習表達方法,然后在習作教學中指導(dǎo)學生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完成習作。但是,有的單元的習作與本單元的閱讀教學的訓(xùn)練點不是非常契合,尤其是我將單元進行主題重組之后,這種現(xiàn)象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重新安排本主題的習作,使習作內(nèi)容緊扣本主題學習中學到的表達能力訓(xùn)練點。而對于教材上安排的習作內(nèi)容,則舍去,或者改為小作文內(nèi)容。
(四)實踐運用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我在每個主題的學習過程中,安排了手抄報、故事會、演講會、賽詩會等語文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引導(dǎo)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樣,既擴大了語文學習的外延,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下面綜合舉一個例子: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語文學習作了以下安排:
(見下表)
“主題統(tǒng)整”教學法更好地解決了“主題閱讀教學”中遇到的每個單元語言訓(xùn)練點不好統(tǒng)一的難題,將教材進行重組,使每個主題的語言訓(xùn)練點做到了相對集中,更好地解決了農(nóng)村小學學生閱讀資源匱乏的現(xiàn)狀。我校處于城鄉(xiāng)接合部,由于家長的認識程度不夠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的圖書購買量偏低,閱讀資源匱乏,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提升?!爸黝}統(tǒng)整”教學法恰恰解決了這個難題。
“主題統(tǒng)整”教學法提高了教學效率,節(jié)約了學習教材的時間,把課外閱讀引入了課堂,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給孩子們一篇文章,他能知道學什么,怎樣學。六年級開始,很多同學走上講臺,代替老師講課,效果非常好。從教師自身的發(fā)展看,在統(tǒng)整教學的過程中,我對教材所承載的語言訓(xùn)練點的把握也比以前更準確了,備課、上課的效率也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