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文
摘要:“思無邪”是孔子對詩經內容做出的整體性評價,意思是《詩經》中的每一篇目都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審美觀念。后人對這句話有多種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思無邪”實際上是指思想的真切自然的流露,包含著孔子的人性思想和人文情懷。
關鍵詞:思無邪;性情純真;人文情懷
“思無邪”一句出自《論語·為政》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逼湓诖呵镌渲谐霈F于《魯頌·駉》:“駉駉牡馬,在埛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這句詩是在稱譽馬的矯健有力,擅長長途跋涉,可以用于物資運輸、雜役供給,馬走在路的正中央,只行正道直道。這句詩既蘊含著對原始詩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包含了對周代禮樂文明的尊重與崇敬。
古今學者對思無邪的解釋大致分為兩個角度,一個是將“思”理解為“思想”,“無邪”即為“歸于正”、“無邪惡”,是要號召和教育人民思想要純正,不要有邪惡之思;第二種觀點是將“思”理解為語助詞,將“邪”釋為“徐”,“無邪”即為“無虛徐”,“不虛假”,性情真誠無偽,心無旁騖,即“詩”是先民性情的真實流露。另有少數學者認為,“無邪”當作“無圍”解,是指詩經的內容無所不包、寬廣無際,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生活、軍事等諸多范疇,對各地的風俗民情、天象地貌、甚至鳥獸魚蟲這些細微之處都有描寫或提及。
何晏在《論語集解》一書中引用了包咸的解釋,認為“無邪”是“歸于正”之意,這一解釋既符合孔子對詩經評價的原意,也符合先秦時期“邪”字作“偏邪”的基本意義。同時,這一解釋在儒家詩學中也一直占有權威地位,楊伯峻的解釋也在這個范圍內,即“詩篇思想純正”。程頤則認為:“‘思無邪者,誠也。”①詩歌是對作者情志的直抒胸臆。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將“思”字釋為人的思想,“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過文化的教育,不經過嚴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雹?/p>
《詩經》的內容十分復雜,既有頌揚統(tǒng)治者功績和德行的篇目,也有對統(tǒng)治階層糜爛生活的揭露控訴,既有宗廟祭祀的莊嚴樂詞,也有天真爛漫的傳情之詩。關于這些詩是否都符合孔子“思無邪”的評價,最受爭議的就是愛情詩和下層人民揭露社會陰暗面的作品。漢儒對這些詩的解釋方法是:通過許多“史實”來進行牽強附會的解釋,如將《靜女》一篇釋為“刺時也,衛(wèi)君無道,夫人無德?!?,《關雎》一篇所體現的是后妃之德。與漢儒不同,朱熹雖然能夠正視這些詩,但卻把它們視為“淫詩”,從負面角度來分析:“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雹壑祆湔J為《詩》三百的“思無邪”并不是指寫詩的人或詩的內容,而是要號召讀書人思無邪,“圣人存之,以見風俗如此不好,至于做出這些詩來,使讀者有所愧恥而以為戒耳?!?/p>
這些觀點都只進行了字義的考證,沒有結合《詩》三百中“樂”的部分進行理解,具有片面性。如果將二者統(tǒng)籌考慮,就產生了“美學評價”說,即“思無邪”極可能不是思想評價而是美學評價。中庸是孔子哲學的根本原則之一,是至高的倫理道德境界,也是重要的美學評價標準,“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④中庸即中正平和,要不偏不倚地依道而行,不可背離,同時也應注意“過無不及”,不能逾越道?!盁o邪”是指中正而不歪斜,孔子以此評價詩經的前提是將“中和”視作一個重要的美學評判尺度與準繩,是說詩歌所傳達的感情和配詩的音樂演奏應該合度適中,不要過分;只要依中庸之道,那么詩歌在恰當的時刻表達怒、怨之情并不違背美學標準。
“思無邪”的評價對象是“《詩》三百”,主語是物,因而“思”只能取名詞意,即思想內容,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性情”,問題的關鍵在于“無邪”究竟是指“正”還是“直”。
孔子對“無邪”的理解是包容的,他對一些表現情、怨的作品持肯定的態(tài)度,也體現出他人文主義的思想傾向。《論語·八佾》中“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雹菘鬃有抻啞对娊洝窌r將《關雎》置于第一篇,足以表明《關雎》從“詩”和“樂”兩方面都是合乎孔子的政治理想、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審美觀念的。楊伯峻對“淫”字的釋義是:“古人凡過分以至于到失當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應該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祀)、‘淫雨(過久的雨水)。”⑥《關雎》記敘的是一位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求之既得而不過分快樂,求之不得也不過分哀傷;通過音樂演奏抒發(fā)情感時亦同理,要把握好感情的尺度,愉悅和悲傷之情都適中而恰當,不過分激烈以致失去美感,也不逾越合理的節(jié)度?!墩撜Z·泰伯》篇中也有對于《關雎》音樂的稱譽:“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⑦從魯國樂師摯演奏序曲,直到最后一章樂器合奏《關雎》結束,音樂聲豐富但不失和諧,美妙樂聲充盈于耳。這種和諧是一種適度的中和之美,這一美學原則的基礎正是孔子哲學體系中最高的哲學原則“中庸”,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這也正契合孔子憧憬的“詩與樂合,樂與禮合,詩樂統(tǒng)一于禮”的詩禮樂三者彼此和諧并統(tǒng)一于一體的狀態(tài)。
考察“思無邪”的本意需要注意兩個條件,在考慮“思無邪”的字面意義的同時也要兼顧《為政》篇的特定語境,統(tǒng)籌考慮來達到語義貫通。不可僅跟據“思無邪”在《周頌·駉》中的原意來考察?!遏旐灐ゑo》篇中與“思無邪”類似的稱贊馬的短語有“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孔子唯獨引用“思無邪”無非是因其獨特的其他短語沒有的意義,可以推斷出孔子是取其字面意義。此外,《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編輯的,他們對于孔子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比后世的人更為了解,將這句話放在《為政》篇,一定是因為這句話符合《為政》篇的原旨和主題,但也不可過于拘泥這種語境。
《論語·為政》篇圍繞“為政以德”這一宗旨,涉及到入仕從政的基本原則、學習與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寿⒋似膬热莞爬椋骸盀檎?,明人君為風俗政之法也。”⑧該篇首先提出,統(tǒng)治者若能實施德治,大臣和百姓們就會歸服于國君,就像群星環(huán)繞北斗星一樣;在下一章的內容中回答了這一問題,因為人民大眾思想的淳厚質樸、純真無邪,處于可南可北、可正可邪的狀態(tài),加以善意、道德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盁o邪”恰恰可以體現民眾的思想淳樸、性情純真,這是“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所不具備的含義,所以此篇引用孔子的“思無邪”來論證治民以德的可能性。此篇的第三章提到了如何引導,如果孔子的“思無邪”是指 “思想純正”就會產生矛盾——思想若已純正不斜那么就不需要加以引導。所以“無邪”應是說詩經的內容都是作者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毫無虛假掩飾。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這種仁的研究對象是“人”,以肯定人為出發(fā)點,以關懷人為主題,以仁愛的推廣為落腳點?!对娊洝肥窍让駜刃乃枷牖顒优c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是真實心聲的有感而發(fā),即“詩言志”。孔子在體察人純真無虛的性情的基礎上做出了“思無邪”的評判,尊重自然流露的或喜或悲的情感,實現了對人格而非神道的肯定和贊許,將孔子的哲學最終歸本于人的性情,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
【注釋】
①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 1985:77.
②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72.
③朱熹.論語集注[M].卷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4.
⑤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30.
⑥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30.
⑦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83.
⑧黃侃義疏.何晏集解.論語集解義疏[M].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