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心
在中學(xué)語文課本里,魯迅先生的作品占據(jù)了相當(dāng)大的篇幅。初中課本里的《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孔乙己》等是代表;在高中課本里出現(xiàn)的有《狂人日記》《記念劉和珍君》《祝?!贰赌脕碇髁x》等名篇。這些文章,有記敘文也有議論文,有散文也有小說。閱讀這些重要作品,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一名魯迅先生的粉絲,我想就自己多年來的閱讀感受,尤其是對比技巧的運用,談?wù)勛约旱氖斋@與體會。
議論中的對比。在魯迅的作品《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對比的內(nèi)容非常清楚:法海與雷峰塔作為一方;白娘子與普天下的人民是另一方;現(xiàn)在,雷峰塔倒了,白娘子解放了,普天下的人民歡欣鼓舞;而法海,站在螃蟹里,自然是“活該”。作者的愛憎何等的分明。有趣的是,作者搞起“統(tǒng)一戰(zhàn)線”,把玉皇大帝也拉過來,可見封建勢力的孤立、不得人心。又如《“友邦驚詫”論》一文里,運用事實對比的手法批駁了對方的論點“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坝寻钊耸俊睂κ裁大@詫,對什么不驚詫;“國府”什么時候“國將不國”,什么時候“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兩下對比,“友邦人士”與“國府”的嘴臉暴露無遺。在附文中,作者也運用事實對比來駁斥對方的論據(jù):一邊是“并無受傷之事”、“更無失蹤之事”;一邊是請愿學(xué)生死死傷傷的確數(shù),而且根據(jù)的都是《申報》登載的“南京專電”。事實對比,可謂勝過雄辯。
散文中的對比。散文《藤野先生》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內(nèi)在對比因素較為豐厚?!短僖跋壬穼⑵缫曋袊说娜毡久褡澹òㄈ毡緦W(xué)生)與對中國留學(xué)生關(guān)懷備至的藤野先生對比,塑造了可敬、可愛的先生形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對比:先寫百草園生活,自由愉快的,無憂無慮的;后寫三味書屋生活,拘謹(jǐn)嚴(yán)肅的,死氣沉沉的。中間有一個轉(zhuǎn)換語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jìn)私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對百草園生活的留戀,對私塾生活的畏懼溢于言表。如在高中課文《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里,更是處處是對比,散文中,有劉和珍先前與自己見面的情景與慘遭危害后的情景的對比,有劊子手與劉和珍這樣的猛士的對比,有哀痛和不滿而不能“直面”、麻木的“庸人”與能面對黑暗現(xiàn)實、不怕流血犧牲、勇敢地站起來反抗、將創(chuàng)造“第三種生活”的“真的猛士”的對比,從而突出了“猛士”的高大人格。正是在這種對比之中,人物的形象頓時矗立在讀者面前。
小說中的對比。《故鄉(xiāng)》這篇小說對比貫徹始終。小英雄式的閏土與木偶似的中年閏土對比,昔日豆腐西施(美)與今日細(xì)腳伶仃(丑)的楊二嫂對比,過去神異的故鄉(xiāng)與現(xiàn)在蕭索的故鄉(xiāng)對比。這些對比深刻揭示出故鄉(xiāng)破敗、勞動人民日益破產(chǎn)的社會根源。小說的結(jié)尾還將“辛苦麻木”、“辛苦展轉(zhuǎn)”、“辛苦恣睢”的舊生活與“新的生活”對比。盡管作者未能對“新的生活”作具體描繪,但結(jié)尾處象征性的勾勒,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出了美好的前景,增強(qiáng)了斗爭的信心?!犊滓壹骸芬灿袑Ρ?。同是讀書人,爬上去了,成為有權(quán)有勢冷酷兇暴的“丁舉人”,這是極少數(shù);爬不上去,淪為不會營生、迂腐潦倒的“孔乙己,這是大多數(shù)。由此可見,封建的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摧殘、毒害。就是同一個孔乙己,前后也作了對比:打斷腿之前,孔乙己不肯脫掉又臟又破的長衫,之后,用手走路,只好剪了長衫(穿破夾襖);打斷腿之前,雖是站著渴灑,但“排”出九文大錢,神氣十足,之后,嗜酒不改,只能“摸”出四文大錢,“頹唐”得很了。前后對比,說明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
不得不說,在眾多的寫作手法中,對比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表達(dá)手法。將美與丑的人放到一起、將先進(jìn)與落后的思想放到一起,哪還需要作者多言,優(yōu)劣與高下自然就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走近魯迅的作品,這是我的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