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張東鋒*
(1 鄭州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河南 鄭州 450012,2 鄭州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 鄭州 450012)
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對抑郁癥患者述情障礙的療效分析
李艷艷1張東鋒2*
(1 鄭州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河南 鄭州 450012,2 鄭州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 鄭州 450012)
目的 觀察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治療以對抑郁癥患者述情障礙的療效。方法 108例抑郁癥患者經6周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治療后分為治療有效組(68例)與無效組(42例)。兩組在療前與治療后每2周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和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進行評定。結果 治療2周后,有效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較無效組有明顯的降低,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效組和無效組TAS總分,因子1、2和3評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能顯著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但不能改善其存在的述情障礙。
抑郁癥;艾司西酞普蘭;述情障礙
既往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礙者存在情緒調節(jié)過程的異常,因而其可能在抑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是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1]。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對抑郁癥患者的療效確切,但其是否能夠改變抑郁癥患者的述情障礙,目前相關的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以評估其在抑郁癥患者述情障礙中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精神科和鄭州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門診及住院的抑郁癥患者。入組標準:符合DSM-IV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無軀體疾病史;無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4和6周能完成HAMA評分和TAS總分及3因子分;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入組對象:共入組患者108例按療效分為無效組(HAMD減分率<50%)和有效組(HAMD減分率≥50%)。無效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年齡34~56歲,平均年齡(40.23±9.59)歲;有效組(68例),男28例,女40例,年齡35~58歲,平均年齡(39.12±8.98)歲;以上指標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無效組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均劑量(17.5±4.21)mg/d,有效組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均劑量(16.3±3.98)mg/d。
1.3評定方式:治療前后分別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TAS)中文版的TAS總分及3個因子分的數(shù)值變化進行測評對入組對象進行評定,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第6周用TAS量表進行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用HAMA對入組對象進行評定,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每2周用HAMA量表進行評分,量表均由2名主治以上醫(yī)師隨機雙盲評定。
1.4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HAMD評分在兩組之間的差異,配對的t檢驗比較治療前后兩組TAS總分和因子評分比較,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個時點HAMD平均分值在治療有效組和無效組之間的比較:治療4周后,有效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較無效組有明顯的降低,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有效組和無效組TAS總分,因子1、2和3評分比較: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本研究首次探討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對抑郁癥患者述情障礙的療效,研究結果表明,經過6周治療后,HAMD量表分值有顯著下降,抑郁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提示艾司西酞普蘭(百適可)能顯著改善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治療后,兩組TAS總分和各因子分較治療前無明顯差異,說明藥物治療不能改善抑郁癥患者的述情障礙。
表1 各個時點HAMD平均分值在治療有效組和無效組之間的比較()
表1 各個時點HAMD平均分值在治療有效組和無效組之間的比較()
HAMD評分均值 有效組 無效組 F P治療前 30.22±2.70 30.36±3.63 0.85 0.47治療第2周末 21.26±3.19 26.52±3.98 3.62 0.02治療第4周末 17.43±2.71 23.16±2.72 6.38?。?.01治療第6周末 13.66±1.96 20.82±2.42 9.43?。?.01
表2 治療前后兩組TAS總分和因子評分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兩組TAS總分和因子評分比較()
項目 有效組(n=68) t P 無效組(n=42)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TAS總分 57.29±9.21 54.78±10.59 0.95 0.64 56.64±8.78 53.22±8.42 1.35 0.65因子1 23.31±5.16 20.14±4.21 1.79 0.15 24.33±4.59 22.26±5.34 1.88 0.09因子2 19.42±3.42 17.16±3.43 1.41 0.19 20.41±3.82 18.33±3.92 1.24 0.25因子3 26.65±4.58 23.62±4.61 1.85 0.11 26.18±4.32 23.18±5.83 1.76 0.16
既往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礙是一種獨立于精神障礙的人格特質,是精神障礙的易感因素[2]。Kano[3]在日本健康人群的研究表明,5-HT轉運體基因啟動子區(qū)域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同述情障礙病因的關聯(lián),攜帶L/L基因型的個體,其TAS-20總分和因子1分明顯高于L/S或S/S基因型攜帶者,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最近,Porcelli[4]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5-HT轉運體基因啟動子區(qū)域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同SSRI類抗抑郁藥物的療效,該研究的結果表明,在亞洲人群中,二者沒有關聯(lián),該研究結果提示,述情障礙影響了抗抑郁藥物的療效尤其是在亞洲人群中,從而也間接支持了本研究的結論。述情障礙是情緒認知加工和調節(jié)方面的一種缺陷,表現(xiàn)為對自身情緒體驗缺乏描述能力,難以認識和區(qū)別情緒和軀體不適及合理表達的能力,缺乏幻想及實用性思維等特征,而且述情障礙妨礙個體對情緒所進行的有效調節(jié),能明顯降低各種情緒相關疾病的臨床療效。單純的藥物治療雖然能改善兩組患者的的抑郁癥狀,但難以改善患者存在的情緒認知加工和調節(jié)方面的缺陷,因此兩組患者的抑郁癥狀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不能改變其所存在的述情障礙。
認知行為治療抑郁癥患者療效確切,對于抑郁癥患者所存在的述情障礙,應考慮將抗抑郁藥物同認知行為治療相結合,一方面采用抗抑郁藥物進行抗抑郁治療減輕所存在的抑郁癥狀,另一方面通過認知行為治療改變患者所存在的病態(tài)思維,使其認識和區(qū)別情緒和軀體不適體驗鼓勵其合理表達的自身情感的能力,幫助其建立較為成熟思維模式[5]。正確處理其情緒調節(jié)過程,最終達到減輕并緩解其存在的述情障礙,最終達到提高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1]張蕾,汪凱.醫(yī)學生述情障礙者的風險決策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8(7):780-782.
[2]顧晨龍,朱春燕,章鳴明,等.述情障礙青少年心理理論能力的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7):605-607.
[3]Kano M,Mizuno T,Kawano Y,et al.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and alexithymia.[J].Neuropsychobiology,2012,65(2):76-82.
[4]Porcelli S,F(xiàn)abbri C,Serretti A.Meta-analysis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5-HTTLPR)association with antidepressant efficacy[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12,22(22):239-58.
[5]Watanabe N,Horikoshi M,Yamada M,et al.Adding smartphonebase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to pharmaco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on (FLATT project):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5,16(1):1-14.
R749.4+1
B
1671-8194(2016)26-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