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中國流傳幾千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tǒng)”,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了市場,孩子是家家的小皇帝,打不得罵不得,面對犯了錯的孩子,很多家長都采用冷處理的方式解決,比如不理不睬。但是,這樣的處理無疑是一種家庭“冷暴力”,對孩子造成的身心傷害并不亞于打罵。您可能覺得誤傷大雅的一句嘲諷,很可能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這些話您都說過嗎?
“你這次怎么考的這么次,腦子里都是糨糊嗎?”您是否不分場合,或公開、或私下地諷刺過孩子,全盤否認了孩子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
“你都多大了,還這么不聽話,你看誰家好就去誰家,咱家擱不下你!”當你拒絕孩子的請求時,會不會還會這樣“雪上加霜”地表達自己“嫌棄”的態(tài)度?
作為父母,您可能對上述場景熟視無睹,覺得我自己的孩子怎么還說不得了?只要不打罵都是好家長!但是您有注意過當孩子聽到這些話時,他的眼神嗎?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能體罰孩子,卻往往會忽略另一種隱形的暴力——“冷暴力”。
問題解析:您是否已經(jīng)陷入“冷暴力”
關于“冷暴力”,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家庭生活中不理睬、不友好的態(tài)度,也并不少見。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很多家長會表示,愛都來不及,怎么可能會對他們“冷暴力”呢?我們可是打罵都舍不得,怎么上來就扯到暴力這么嚴重的說法了呢?在此我們要強調(diào)一下,冷暴力特別指的是在情感上對孩子的傷害,而這種傷害往往是直達孩子心底、并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留下心靈陰影。
首先最常見的一種就是語言上的暴力。很多家長說,我不打孩子,還不能說孩子了嗎?并不是說您不能批評孩子,而是說您在批評孩子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否合適,比如:很多家長一生氣就會把一些難聽的詞語脫口而出,說狠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用語言的暴力達到讓孩子屈服的目的。長期遭受這種語言威脅,孩子會產(chǎn)生擔驚受怕的情緒,沒有安全感,將會抑制孩子生命潛能的爆發(fā)。
還有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看到孩子的不足、弱點就會控制不住地想要嘲諷甚至羞辱,覺得同樣的孩子怎么自家的孩子就那么差,類似“你這個沒用的東西”“簡直是個廢物”這樣的嘲諷也會毫不留情地說出口,這樣的打擊會讓原本天真活潑的孩子從備受打擊到遲鈍,再到麻木,變得沉默寡言,關閉與他人交流的欲望——畢竟自己的父母都不看好自己,還有誰會喜歡自己?
再有一種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算是充滿懷疑和否定,總覺得自己孩子不可能做到更好,從一件小事,能引發(fā)全盤否定,自己的情緒也會隨之失控,把其他憤怒的情緒一股腦的都傾倒給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備受打擊,讓孩子形成一種低能力的知覺,而且很容易泛化,其傷害遠遠大于孩子自己的失敗。
對策:把教育當作語言魅力的藝術
教育其實最需要的除了愛,還有耐心。很多情況都是愛足夠了,但是家長們?nèi)狈α私?、讀懂孩子的耐心,有了足夠的耐心,才會把教育中的語言變成一門有魅力的藝術,就不會讓傷害的話脫口而出。俗話說,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教是一門藝術,成長中的孩子需要鼓勵也需要批評,如何把握好這個平衡,就要看家長了。靈活的運用語言藝術,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比如:在孩子遇到難堪的時候,幫他解圍;情緒低落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安慰;有困惑的時候,要及時地伸出援手……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關愛,而這也將是他們受用一生的財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觀察孩子,多尋找她們的優(yōu)點長處,給予客觀公平的鼓勵,幫助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還有進取心。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和措辭,千萬嘴下留情,尤其是在孩子表現(xiàn)不佳的時候,溫暖的鼓勵比起暴烈的責罵,更能影響孩子的做事態(tài)度。
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中家長難免會有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消極和負面情緒,但是我們建議家長們盡量不要把這些壞情緒帶回到家里,帶到孩子面前,特別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控制好自己的態(tài)度,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發(fā)泄情緒的承接人,必須要學會分清工作與生活,不把工作上不順心的事情帶回家,更不要將工作上的怨氣撒到孩子身上。
最后要說的是,教育孩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家長們不要妄圖一件事或是一次打罵就解決所有問題,要做到循序漸進,用你自己正面積極的行動去感染孩子。切記不要急于求成,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用客觀公平的視線來看孩子,鼓勵孩子每一個微小節(jié)目,對于孩子的小錯誤也要時不時的提醒。但是千萬要記住,不要因著急而口不擇言,要先靜下心來,調(diào)查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與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耐心、言之有物的教育才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