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水鳳
廣西梧州市藤縣人民醫(yī)院,廣西梧州543300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在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
謝水鳳
廣西梧州市藤縣人民醫(yī)院,廣西梧州543300
目的探討對于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進行急救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期間,98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組;對照組49例采取常規(guī)急救方案,觀察組49例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進行急救護理。結果觀察組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實施急救護理,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預后有效率91.84%,對照組預后有效率73.47%(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時間、住院平均所需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進行急救護理,及時有效,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降低了病死和致殘幾率。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多發(fā)傷;急救護理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是由國際創(chuàng)傷救治委員會推廣,該委員會還推廣了一整套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管理措施,用于培訓醫(yī)護人員對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實施標準、快捷、有效的救治[1-2]。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及相關管理措施,已經(jīng)受到了各國醫(yī)療機構的重視,并積極推廣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急救護理的質(zhì)量,該院對急診科醫(yī)護人員實施了相關救治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通過收集病例資料,對其急救護理措施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并總結了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措施的效果及不足,結合該院的實際情況和急診科多年臨床經(jīng)驗,完善了急救急診體系和救治流程。該文就應用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實施急救護理的管理措施取代傳統(tǒng)急救措施的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1日—2015年10月1日期間,98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組;對照組49例中30例男,19例女;年齡范圍6~68歲,均齡為(46.2± 10.3)歲;高處墜落和刀砍傷各13例,車禍傷和工地塌方傷各8例,7例為爆炸傷;觀察組49例中35例男,14例女;年齡范圍6~67歲,均齡為(45.8±11.2)歲;高處墜落和車禍傷各15例,刀砍傷和工地塌方傷各7例,3例為爆炸傷;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現(xiàn)場、轉運途中給予了吸氧和監(jiān)護護理,還采取了心肺復蘇護理、包扎外傷并做止血處理、固定骨折和建立靜脈通道,以及氣管插管和液態(tài)復蘇急救措施。
1.2.1對照組護理對照組按既往流程展開急救護理,醫(yī)護人員進入現(xiàn)場后檢查患者一般情況和意識,檢測T、P、R、BP等生命體征;檢查患者是否有外傷、外傷部位和出血情況如何、是否骨折或脫位,向患者家屬了解其病史,對癥給予固定和包扎并及時止血,接送患者至醫(yī)院,依據(jù)其癥狀和主要受傷部位由各??品衷\治療及護理。
1.2.2觀察組護理觀察組護理本組患者遵循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醫(yī)護人員應用培訓和模擬實訓中應用的急救管理措施,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進行救治。護理管理措施包括:氣道管理、呼吸管理、循環(huán)管理、神經(jīng)系統(tǒng)管理、全身檢查。
(1)初步評估患者傷情并采取相應措施。要求參與急救護理人員在4min左右對傷者進行初步評估,具體評估步驟如下:首先,檢查其頸椎是否被損傷,并實施頸椎保護措施,對其氣道是否通暢進行檢查,排除呼吸道中的異物并將氣道開放。其次,觀察患者呼吸運動及頻率,是否發(fā)紺和胸廓是否有開放傷等,采用呼吸器或氣管插管等對其氣道進行管理。再者,監(jiān)測患者血壓和心率,四肢溫度和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等;并對指端末梢顏色和尿量加強觀測,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和補液。以AVPU標準對患者作出初步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其中A代表清醒、V代表無語言應答、P代表刺激無疼痛反應、U代表無任何反應[3]。密切觀察患者瞳孔的變化,從頭到腳快速檢查傷者。同時向傷者家屬了解其病史并轉送回醫(yī)院,完善輔助檢查再進一步確診,再依據(jù)其病情發(fā)展進行分診。
(2)氣道和呼吸的管理。在氣道護理時主要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提供吸氧護理。護理人員評估方法可采取視診和觸診相結合,并通過聽診來協(xié)助初步評估。若患者意識清晰能言語交流,說明氣道沒有受阻滯。對于有呼吸道梗阻傾向患者,護理人員排除其呼吸道異物,若頸椎未受傷可將患者頭側向一邊,以避免出現(xiàn)誤吸現(xiàn)象。若患者意識模糊發(fā)生氣道梗阻,可用舌鉗將其后墜舌牽出,提起下頰或下領,開放氣道插入適宜通氣道,有條件還可采用氣管內(nèi)插管或給予環(huán)甲膜穿刺,若患者頭頸或胸部被損傷,行氣管插管應保護其頸椎。若患者出現(xiàn)呼吸、心跳驟停應及時采取心肺復蘇措施。若患者可能有張力性氣胸,則應使用粗針頭在第2肋間穿刺,在對其胸腔減壓后做好觀察護理,以保持其呼吸通暢。
(3)循環(huán)管理和神經(jīng)損傷評估。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應盡量避免活動性出血,及時給予包扎和止血處理。密切觀察血壓和脈搏,以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膚色和尿量等,以評估其是否休克?,F(xiàn)場急救時,可通過觸診了解其有無脈搏,例如:能觸及撓動脈的脈搏,說明其收縮壓大于80mmHg,若能觸及肱動脈其收縮壓大于70 mmHg;僅觸及股或頸動脈其收縮壓大于60 mmHg。若其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時,可采取液體復蘇或做好輸血準備。
(4)綜合評估。當初步判斷患者傷情嚴重,應密切觀察其神志和瞳孔變化,以評估其顱內(nèi)損傷的情況。若患者伴有腦脊液漏,應盡量不實施鼻腔和外耳道填塞與沖洗,避免出現(xiàn)顱內(nèi)被感染;若患者腦水腫、顱內(nèi)壓增高可采取脫水治療。護理人員還應檢查患者全身,找出其他受傷部位,并做好頸椎保護。
1.3護理效果評價標準
1.3.1急救時間對比對比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所用時間、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
1.3.2患者預后情況對比對比兩組患者痊愈出院后功能恢復狀況,顯效=患者痊愈、肢體和器官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痊愈、肢體和器官功能基本恢復;無效=患者出院時還存在肢體和器官障礙。預后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3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對比兩組患者初入院至出院平均所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平均所需費用。
1.4統(tǒng)計方法
2.1兩組患者急救時間對比
兩組急救反應時間差別不大,但觀察組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實施急救護理,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17.3±8.7)min、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60.7±12.7),均優(yōu)于對照組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25.1±9.3)min、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87.4±11.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所用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所用時間對比(±s)
組別急救反應所用時間(min)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min)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min)觀察組(n=49)對照組(n=49)t值P值29.6±11.2 30.1±10.6 1.47>0.05 17.3±8.7 25.1±9.3 5.47<0.05 60.7±12.7 87.4±11.5 6.32<0.05
2.2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痊愈后4例存在肢體或器官障礙,預后有效率91.84%,對照組患者出院后,有13例存在肢體或器官障礙,對照組預后有效率73.47%;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n(%)]
2.3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費用對比
觀察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時間(12.3±10.3)d、住院平均所需費用(1.7±7.2)萬元,均低于對照組平均所用時間(25.5±10.9)d、住院平均所需費用(2.2±8.1)萬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費用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費用對比(±s)
組別住院平均所用時間(d)住院平均所需費用(萬元)對照組(n=49)觀察組(n=49)t值P值25.5±10.9 12.3±10.3 7.12<0.05 2.2±1.1 1.7±0.9 7.34<0.05
當前急診科院前急救過程中,所急救的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呈明顯增多趨勢,患者受傷部位和受傷原因各有區(qū)別,但對該類患者現(xiàn)場搶救不及時,可能會使其病情快速發(fā)展,從而出現(xiàn)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據(jù)陳利英,葛學娣,施建國,等報道[2],患者因嚴重多發(fā)傷現(xiàn)場死亡約50%,而創(chuàng)傷早期和后期死亡的分別為:30%和20%。
在臨床救治過程中,護理人員在兩組患者現(xiàn)場、轉運途中均給予吸氧,和密切監(jiān)護護理,對需要采取心肺復蘇護理、以及包扎外傷者,均給予了相關護理,同時還對部分患者實施了固定骨折部位,為患者均建立靜脈通道,以縮短手術治療所需時間[4]。對照組在護理過程中,按既往流程展開急救護理,醫(yī)護人員現(xiàn)場檢查患者一般情況和意識狀態(tài),檢測T、P、R、BP等生命體征;檢查患者是否有外傷、外傷部位和出血情況如何、是否骨折或脫位,向患者家屬了解其病史,對癥給予固定和包扎并及時止血,接送患者至醫(yī)院,依據(jù)其癥狀和主要受傷部位由各專科分診治療及護理[5]。對照組在急救救治過程中,急救反應時間差別不大,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則不及觀察組效率高;對照組預后有效率73.47%,也不及觀察組預后有效率91.84%;而對照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時間、住院平均所需費用均高于觀察組。觀察組在急救護理之前,通過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培訓和模擬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實訓,讓醫(yī)護人員熟練掌握了急救管理措施,以便于現(xiàn)場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進行救治。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管理措施包括:氣道和呼吸管理,循環(huán)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管理,以及全身檢查[6-7]。通過護理人員的有效護理,觀察組患者減少了現(xiàn)場救治時間、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這樣也使得患者痊愈后預后情況頗佳,而且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時間也減少了,也就相應減少了患者治療成本。觀察組患者住院平均所用時間(12.3±10.3)d、住院平均所需費用(1.7±7.2)萬元,均低于對照組平均所用時間(25.5±10.9)d、住院平均所需費用(2.2±8.1)萬元;觀察組住院所需時間和費用均優(yōu)于對照組。
觀察組在護理過程中,觀察組護理時遵循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醫(yī)護人員初步評估患者傷情并采取相應措施,首先檢查患者頸椎是否被損傷,對頸椎實施了保護措施,以保證氣道通暢排除呼吸道異物;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運動及頻率,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變化,采用呼吸器或氣管插管等管理氣道[8-9]。對患者血壓和心率,體溫和指端末梢色澤及尿量加強觀測,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和補液,密切關注患者瞳孔變化,從頭到腳快速檢查傷者[10]。護理人員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進行氣道和呼吸道管理,以患者意識清晰程度判斷其呼吸道受阻程度,并對無頸椎損傷患者,將其頭側向一邊,以避免出現(xiàn)誤吸現(xiàn)象[11]。而對于氣道梗阻患者則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保持其呼吸通暢,對于呼吸、心跳驟停患者及時采取心肺復蘇措施;觀察組患者痊愈后4例存在肢體或器官障礙,預后有效率91.84%,對照組患者出院后,有13例存在肢體或器官障礙,對照組預后有效率73.47%。
觀察組在急救護理中,還及時進行了循環(huán)管理,并有效評估了患者神經(jīng)損傷程度。要求患者盡量不要活動性再出血,對患者外傷和出血癥狀給予了包扎和止血處理?,F(xiàn)場急救時,可通過觸診了解其有無脈搏,并對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時,采取了液體復蘇[12]。急救護理中,護理人員還初步對患者傷情做出判斷,觀察其神志和瞳孔變化,以判斷患者顱內(nèi)損傷程度。護理人員還檢查了患者全身,找出其他受傷部位做好頸椎保護?,F(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17.3±8.7)min、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60.7±12.7),均優(yōu)于對照組現(xiàn)場救治所用時間(25.1±9.3)min、轉入急診科所需時間(87.4±11.5)。
經(jīng)兩組急救護理效率及住院時間費用對比,可見:(1)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及相關管理措施,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急救較為有利。由于在救治過程中注意了保護頸椎,降低了患者再次受傷的幾率,也避免了患者在急救現(xiàn)場死亡的可能[10]。(2)減少了急救護理所需時間,醫(yī)護人員由于事前經(jīng)過了急救護理管理培訓和模擬實訓,搶救效率明顯提高。(3)而且該院急診科醫(yī)護人員還根據(jù)該院實際情況,結合該院急救過程中總結的經(jīng)驗,使得醫(yī)護人員搶救過程中效率進一步提高,降低了漏診誤診的幾率,同時加快了轉入急診科所用時間[7]。所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以及相關急救護理措施,適用于院前急救并為患者贏得了搶救時間,而護理人員因為嚴格遵循該原則進行急救護理,能夠有效把握好重點,并理清了主次關系,極大地有利于患者治療和預后[11]。
通過上述急救護理措施的應用,急救團隊的密切配合和明確分工,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及時做出了初步評估,并采取了相應的救治措施,充分了發(fā)揮了團隊配合能力,同時也是該院內(nèi)部管理的成果的體現(xiàn)[12]。雖然在急救護理過程中,還存在不足,例如:醫(yī)院衛(wèi)生經(jīng)費短缺、除顫儀和保溫加溫設備等仍缺乏等情況;以及出診時人員不夠,道路交通不暢等原因,但該院急診科通過加強急救管理措施的培訓,以及模擬實訓等,并不斷總結院外、院內(nèi)、重癥等臨床急救中的成果,不斷進行完善并將其應用于臨床急救護理當中。
綜上,對于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以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原則進行急救護理,及時有效,避免了院前急救中的漏診現(xiàn)象,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同時也降低了病死和致殘幾率,改善了預后,具臨床應用優(yōu)勢。
[1]牛倩敏,余平,黃瑾,等.一體化急救護理管理在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06,6(3):7-9.
[2]陳利英,葛學娣,施建國,等.合作模式在交通傷急救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0,17(6A):30-32.
[3]姚銀春.急性嚴重創(chuàng)傷的救護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98-100.
[4]張亞卓,高燕,梁英.創(chuàng)傷救治發(fā)展模式對急診護理工作的影響[J].中國護理研究,2008,22(2A):354-355.
[5]王鴻香,鄒倚紅,陳鳳蓮.急救程序化管理對提高創(chuàng)傷救治成功率的調(diào)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4,4(10):11-12.
[6]鄒麗華,鄭燕紅,陳利英.“創(chuàng)傷急救合作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1):766-767.
[7]葛學娣,王莉英,凌霞,等.交通傷院前急救護理培訓提升護士應急救治能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2B):27-29.
[8]張亞卓,趙文靜,徐凱春.嚴重創(chuàng)傷急救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1996,31(7):418-420.
[9]鄭葉平,邵翠穎,施玉銘.急診護士在創(chuàng)傷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A):66-67.
[10]侯翠霞,李水莉.院前急救護理流程化對急性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6):26-28.
[11]歐陽其適,陳春香,葉巧如.VIPC搶救程序在ICU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68-69.
[12]蓋群,朱秀麗,位蘭玲.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模式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2):107-108.
Application of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n the Emergency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XIE Shui-feng
Tengxian People's Hospital,Wuzhou,Guangxi Province,5433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n the emergency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from October 1,2013 to October 1,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9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emergency pla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for emergency nursing. Results The emergency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use time of field treatment and time needed of transferr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prognosis effective rate was 91.84%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3.47%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according to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 is timely and effective,which wins valuable time for patients and reduces the death rate and disability rate.
Primary trauma care principle;Multiple injuries;Emergency nursing
R473.6
A
1672-5654(2016)10(a)-0121-05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8.121
謝水鳳(1981.2-),女,廣西梧州人,本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研究。
(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