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崗
(營口市中心醫(yī)院CR-MRI室,遼寧 營口 115000)
脊柱結核與化膿性脊柱炎的CT征象差異研究
孫宏崗
(營口市中心醫(yī)院CR-MRI室,遼寧 營口 115000)
目的 分析研究脊柱結核與化膿性脊柱炎的CT征象之間的差異。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脊柱結核患者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各4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實施多層螺旋CT診斷,并對其CT征象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 40例脊柱結核患者共累及椎體83個,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共累及椎體72個,同時,脊柱結核患者累及胸椎、受累脊椎椎體高度>1/2正常椎體高度、椎體骨質(zhì)破壞分型為碎片型、病灶周圍骨質(zhì)硬化程度為廣泛骨硬化的比例均顯著高于化膿性脊柱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脊柱結核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在CT診斷的影像學征象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結合其各自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做出有效的鑒別,頗具臨床應用價值。
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CT征象;臨床診斷
脊柱結核和化膿性脊柱炎都屬于脊柱病變的范疇,且近年來發(fā)生率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二者在患病早期并無顯著的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1],臨床常采用X線平片、多層螺旋CT、MRI等多種影像學手段對其進行診斷,雖然脊柱結核的影像學特征大都比較典型,但在很多地方與化膿性脊柱炎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診斷中容易發(fā)生混淆[2]。本文就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脊柱結核患者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各4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比較其各自的CT診斷征象,并分析其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脊柱結核患者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各4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診斷證實,并有術前完整的CT診斷資料。
脊柱結核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齡在11~70歲,平均年齡為(41.6±4.7)歲,病程在24 d~2年,平均病程為(7.1± 1.1)個月?;撔约怪椎幕颊咧?,男23例、女17例,患者的年齡在12~73歲,平均年齡為(44.1±4.2)歲,病程在12 d~1年,平均病程為(3.9±1.1)個月。
1.2方法。CT掃描: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64層螺旋CT掃描儀作為診斷儀器,對患者行常規(guī)橫軸位平掃,設置掃描參數(shù)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50~300 mAs,層厚和層間距均為5 mm,螺距1.120,矩陣512×512,掃描時間為0.5 s,分別在骨窗(窗寬及窗位分別為1500~2000 Hu、280~300 Hu)、軟組織窗(窗寬及窗位分別為250~320 Hu、30~50 Hu)對其進行觀察。掃描結束后將數(shù)據(jù)傳入工作站,行表面遮蓋三維重建,重建層厚和重建層間距分別為1.25 mm和0.625 mm。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CT影像學表現(xiàn),了解其脊椎節(jié)段的受累情況、受累數(shù)目、受累椎體高度、椎體骨質(zhì)破壞分型、病灶周圍骨質(zhì)硬化情況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的表示采用“n,%”,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0例脊柱結核患者共累及椎體85個,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共累及椎體72個,且脊柱結核患者累及胸椎、受累脊椎椎體高度>1/2正常椎體高度、椎體骨質(zhì)破壞分型為碎片型、病灶周圍骨質(zhì)硬化程度為廣泛骨硬化的比例顯著高于化膿性脊柱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脊柱結核和化膿性脊柱炎的診斷鑒別一般可以從臨床表現(xiàn)和影像學診斷兩方面共同進行。在臨床表現(xiàn)上,脊柱結核的患者多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結核中毒癥狀和神經(jīng)壓迫癥狀,其中結核中毒癥主要表現(xiàn)為胸腰部疼痛、背部或者骶部疼痛并有正?;顒邮芟耷闆r、食欲不振、渾身乏力、低熱、盜汗、消瘦等;神經(jīng)壓迫癥狀則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有放射性疼痛、雙下肢麻木、感覺減退甚至進行性下肢癱瘓等[3]。同時,由于脊柱結核患者的患病病程更長,也容易伴發(fā)明顯的脊柱畸形表現(xiàn)。相對而言,化膿性脊柱炎患者病程相對較短,且多屬于急性發(fā)病,臨床癥狀明顯,以高熱、寒戰(zhàn)、白細胞異常升高等主要癥狀,但脊椎破壞程度一般較輕,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脊柱畸形[4]。
CT掃描結果上可以觀察到脊柱結核患者多累及胸椎,且受累脊椎椎體高度>1/2正常椎體高度者居多,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則多累及腰椎,受累脊椎椎體高度則以<1/2正常椎體高度者居多。在骨質(zhì)破壞情況的比較上,脊柱結核患者破壞更為明顯,碎片型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化膿性脊柱結核的患者,這是由于脊柱結核患者的破壞程度強,受累椎體負重時間久,進而出現(xiàn)壓縮碎裂。骨質(zhì)硬化的比較上,脊柱結核多見廣泛骨硬化,這也與其病程長有關。
表1 脊柱結核及化膿性脊柱炎患者的CT診斷征象比較[n(%)]
通過多層螺旋CT掃描,可以為脊柱結核的患者提供更為清晰全面的病變破壞范圍、椎體骨質(zhì)破壞程度、病灶周圍骨質(zhì)硬化情況等信息,與傳統(tǒng)的X線檢測相比,其分辨率得到顯著提高,而且成像速度、檢查范圍、檢查的清晰度等大幅度提升,利用其后處理功能,還可以對獲得的圖像進行放大、平滑、窗位和窗寬調(diào)節(jié)等,降低噪聲對圖像影響,對病灶情況進行更為細致的觀察,獲得更為豐富的影像學信息,為早期脊柱結核病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jù)[5]。同時,DR診斷過程中患者所接受的X線劑量更小,降低了射線照射對患者的影響。總之,脊柱結核和化膿性脊柱炎患者在CT診斷的影像學征象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結合其各自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做出有效的鑒別,頗具臨床應用價值。
[1] 黃依蓮.脊柱結核的分型及影像學診斷與鑒別診斷[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3,22(2):121-124.
[2] 徐嬿,楊賢衛(wèi),鄭蕓,等.脊柱結核和非結核性脊柱炎的MRI影像鑒別[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5,34(6):960-961.
[3] 匡永才,陳娟,薛丹丹,等.脊柱結核患者DR、CT、MRI影像表現(xiàn)對比分析[J].山東醫(yī)藥 ,2014,54(40):52-54.
[4] 趙曉丹,王飛飛,趙鴻飛,等.脊柱結核與化膿性脊柱炎CT鑒別診斷[J].河北醫(yī)學,2015,31(4):621-623.
[5] 王盼.X線平片CT和MRI三種影像學方法診斷脊柱結核的臨床比較[J] .大家健康,2016,10(2):45-47.
R687.3
B
1671-8194(2016)25-01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