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利
摘要:當前,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已較普遍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但探究學習似乎還開展得很不夠。筆者近來對學生的探究學習方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一些膚淺的觀點。
關鍵詞:語文;教學;探究學習;初探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02-02
當前,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已較普遍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但探究學習似乎還開展得很不夠。自主學習是探究學習的基礎,合作學習是探究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其作用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筆者近來對學生的探究學習方式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探索,有了一些膚淺的認識。
1.創(chuàng)設情景,引起學生探究的動機和興趣
所謂創(chuàng)設情景,就是表現課文所反映的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場景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氛圍。目的在于誘發(fā)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與情感狀態(tài)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與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困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
例如:《麻雀》一課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老麻雀為拯救自己的幼兒而準備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可是因為緊張,它渾身發(fā)抖,發(fā)出嘶啞的聲音。它呆立不動,準備著一場搏斗。"我讓學生反復領會"緊張、絕望、發(fā)抖、嘶啞"等詞所表達的含義,體會此刻老麻雀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學生發(fā)問了:"老麻雀為何害怕?為何要冒險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驅使它這樣做?"經過一番討論,學生領悟到了:愛——偉大的愛,是它冒險的真正動力。接著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麻雀的這種力量,人有沒有?在什么條件下,弱小可以戰(zhàn)勝強大?在問題情景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經歷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形成了深層次的理性認識,使他們在內心深處產生了對弱者的同情。
2.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語文
語文實踐活動的基本因素是聽、說、讀、寫以及寓于其中的認知和情感因素。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獲得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會學習語文,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2.1讀中生情,情中感知。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學語文教學在指導學生讀(包括速讀、精讀、研讀、品讀)的過程中,有任務的讀、有感情的讀,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2說中有辯、辯中探理。說的訓練在語文教學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錘煉思維過程,促進情商和智商的發(fā)展。我在設計說的訓練時,多采用辯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辯中探理。這里仍以《登山》為例。為了讓學生在說的訓練中探究事理,我引導學生思考:"列寧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為什么回來時還要再走小路呢?這是不是自討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讓學生找到意見相同的同學討論一下,討論怎樣才能說服對方,再開展辯論。學生迅速分成兩撥兒,激烈地辯論起來,最后雙方選出代表各抒己見。反方說:沒有必要,因為他已經體驗了小路的險,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經達到,沒有必要再去冒險。正方說:很有必要,列寧再走小路是想鍛煉自己的意志,這樣的鍛煉機會不多,列寧認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數、氣勢、道理明顯壓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這時候,我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列寧的話所包含的道理:"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反復朗讀、辯論之后,學生達成了共識:列寧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著我又引導學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需要意志?怎樣才能培養(yǎng)自己的意志?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和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尤其需要意志。
2.3寫中有感、感中探義。寫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遷移和內化的過程,它更能體現學生的探究意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為例,我給學生布置了寫的作業(yè):讀《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讓學生任選一題,要求寫的時候,談自己的感受和從中受到的啟迪,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3.運用探究式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1創(chuàng)設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保證,是探究學習的最佳境界。例如:一個小組在導學《獵人海力布》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海力布把自己打來的獵物都分給了鄉(xiāng)親們,說明他不貪財??墒撬麨槭裁从忠埻醯膶毷??"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沸騰了,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他們在考試時,還出了這樣一道題:"假如海力布沒有變成石頭,會怎樣(續(xù)寫)"。這道題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只有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活動空間,真正實施"以參與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教學,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3.2延遲評價,鼓勵學生發(fā)表意見。在探究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學生就某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而能促進使學生敢說、善說的有效策略是教師適時而巧妙的評價。我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用的有兩種評價:一是暫不評價。即在學生得出答案時,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我常常這樣問學生:"你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你是通過哪幾個途徑得出答案的?"。這樣提出問題,可引起師生之間的激烈爭論,激發(fā)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求得學習、探究的方法。另一種評價是"歸謬法"。就是當學生得出錯誤的結論,并且還沒有意識到這個結論有什么不妥時,為了讓他有一個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尋識的過程,我有時會順著學生的推論走,采用歸謬法,讓學生自己否定自己,從而獲利真知。
在上述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質疑,靈活指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升華了他們的人格,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究精神。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法(廣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期)
[2]小學語文教材(西南師大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3]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期)
[4]小學教學參考(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