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島》,描繪了希臘克里特島上布拉卡居民與麻風島斯皮納龍格之間的故事。小說講述了感染麻風病的伊蓮妮、瑪麗婭母女和背負麻風病家族恥辱的安娜、索菲婭母女之間愛恨交織,凄涼悲愴的人生故事。書中揭示了20世紀初,希臘麻風病橫行,政府的殘暴和社會的冷漠,麻風病人被隔離后的痛苦,絕望和與病魔搏斗的堅刃意志。希斯洛普通過對斯皮納龍格島上麻風病人和布拉卡居民細致入微地刻畫,喚起人們對人性和生命的重視和關懷,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本文從瑪利婭的個體空間出發(fā),論述了斯皮那龍格島上作為媒介的碼頭和瑪麗婭在斯皮納龍格島上的小屋,還有其情感空間和行為空間,進一步論證了個體空間和社會認同的關系。個體空間多重性的意義和個體空間與社會空間溝通的和諧性,從而揭示了瑪麗婭善良堅強的人格,并喚起了大眾對麻風病人的同情和關懷,并呼吁擴大社會的包容性,理解度和認同感。
關鍵詞:斯皮納龍格島;個體空間;情感空間;行為空間
作者簡介:祁鴻雁,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03
簡介:
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曾是《每日電訊報》等多家英國主流媒體擔任專欄作家,其敏銳的語言,深刻的思想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她發(fā)表了處女作《島》,引起了巨大轟動,小說哀婉悲涼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情節(jié)感動了大量的讀者,并迅速躥升至暢銷書榜首位。小說 《島》以地中海之中的兩個島嶼——克里特和斯皮納龍格為背景,以英國女孩阿麗克西斯對其母親家族淵源的探尋為線索,講述了佩特基斯家族祖孫三代人對抗麻風病的故事。阿麗克西斯的曾祖母伊蓮妮和姨外祖母瑪麗婭親歷了麻風病的肆虐,并與其進行了堅決的抗爭,她們身上散發(fā)著人性堅強的光芒,她們的精神鼓舞和感染著讀者;而阿麗克西斯的祖母安娜和母親索菲亞在家人遭受病痛折磨的時候選擇逃避和隱瞞,并以此為恥,她們身上體現(xiàn)了人性的黑暗。小說開頭阿里克西斯受好奇心驅使去探尋母親深埋多年的家族秘密,她來到克里特島的布拉卡村莊,登上了斯皮納龍格島,找到了祖母的摯友佛提妮,佛提妮向她講述了她們家族的往事。在這場尋根之旅中,阿里克西斯感動著,思索著,最終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一、空間批評理論
空間批評是20世紀后期文化地理學和多種后現(xiàn)代批評理論相結合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批評方法,是一種跨學科的、開放式的批評理論??臻g批評源于文化地理學的發(fā)展,并吸收了后現(xiàn)代的文化研究、身份認同、女性主義等后現(xiàn)代理論,對原有的傳統(tǒng)時空觀進行解構和揚棄,從關注景觀研究轉化為關注空間的文化研究,形成以研究空間文化為特征的完整的系統(tǒng)的后現(xiàn)代批評方法。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通過時間消滅空間”的觀點。他糾正了傳統(tǒng)理論對空間簡單和錯誤的看法,認為空間不僅僅是社會關系發(fā)展演變的容器或者平臺,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實踐過程,同時還疊加著社會、歷史和空間的三重辯證。他將空間結構區(qū)分為空間實踐、空間再現(xiàn),與再現(xiàn)空間三個要素,亦即空間的實際、構想,和感知三個認識層面。他認為空間是生成的,但同時又反過來對社會和人的行為產生某種內在的關聯(lián)和影響。1945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瑟夫·弗蘭克在《現(xiàn)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一文中,首次提出小說“空間形式”概念和空間形式理論,從語言的空間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間和讀者的心理空間三個側面出發(fā),分析了現(xiàn)代小說具有打破時間與因果順序的空間特征,明確地提出了文學中的空間形式問題??臻g形式是指文本通過并置、片段、蒙太奇和多重情節(jié)來模糊時間因素,甚至對時間進行去中心化;敘事舍棄傳統(tǒng)的線形順序,轉而采用共時性的空間敘述方式。另外,小說的“空間化”,不僅指向有形的環(huán)境、地點,也包括無形的心理空間、情感空間、行為空間等??臻g形式的現(xiàn)代意義分析,為小說文本的解讀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斯皮納龍格碼頭和瑪麗婭在島上的小屋
景觀空間對人物的心理塑造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又體現(xiàn)著鮮明的人物性格,并賦予了人物鮮明的特征?,旣悑I在母親伊蓮妮去世后也身患麻風病,來到了斯皮納龍格島,這里被當時社會稱為死亡之島。島上的居民全是麻風病患者,但是他們堅強努力認真的生活著,這里秩序井然,人們互相幫助相處和諧,比外面的社會更加溫暖充滿人情味。斯皮納龍格碼頭是這座島和外面社會聯(lián)系的媒介,也是瑪麗婭來這座島上與親人朋友見面的溫情的地點?,旣悑I的父親吉奧吉斯是島上運送物資的船夫。每隔幾天瑪麗婭便會在碼頭與父親見面,告訴自己在島上的情況和見聞?,旣悑I的好友佛提妮也來碼頭看望瑪麗婭,向她訴說布拉卡的一些事情,親人和朋友的到來,讓瑪麗婭覺得自己不曾孤獨,絕望的內心也有了淡淡的慰藉。碼頭,對她來說是一個既溫暖又悲哀的場所。她雖然可以和父親還有佛提妮見面,但她永遠不能踏上回家的船,想到這些,她就心如刀絞,痛苦萬分。這里就像一座監(jiān)獄,但她還是堅持來到碼頭,為了可憐的父親她也必須來。吉奧吉斯送走了自己的妻子,又悲痛地送自己的女兒來到這個島上,他有時甚至也想讓自己感染上麻風病來島上陪伴女兒,這樣就不必孤獨和痛苦了。所以,為了父親,瑪麗婭必須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
她來到了自己的小屋,這個曾經是母親的避風港。母親去世后又有其他病人住進來。房間里只有零星的幾件家具:一張黑桌子、兩把椅子和一張靠著水泥墻的沙發(fā),上面鋪著厚厚的織布。除了花瓶里插著一把塑料花,墻上有個擱盤子的空架子外,前任住戶沒有留下過多的痕跡。瑪麗婭感到異常的絕望與沮喪,她崩潰了。前幾個小時她堅強而樂觀,控制著自己的情緒,假模假樣做給父親,做給島主還有其他人看。而當她自己一個人呆在這間充滿腐爛氣味、裝著死人潮濕物品的房間里時,她徹底崩潰了,這可怕的變故吞噬了她。她感到離家好遠,離一切熟悉的事物都好遠。過了幾天,她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開始認真的生活,她把住在這里的亡靈趕走了。房間里的每幅畫,每件衣服和每件家具全是她的,桌子當中擺放著一個玻璃盤,里面裝著薰衣草和玫瑰花瓣,甜美的香味飄散在空中。伊蓮妮從家里帶來的餐具在她去世后一直由前任島主夫人娥必達保存,瑪麗婭到來之后就傳到了她的手里。后來在克里提斯醫(yī)生的努力下,新的醫(yī)療技術的使用,給這座島帶來了希望?,旣悑I也可以邀請醫(yī)生和父親來自己的小屋做客,吉奧吉斯更是驚訝瑪麗婭小屋就是他們在布拉卡家的復制品,照片、圣像和瓷器跟家里是一套的。瑪麗婭對小屋的改變,表現(xiàn)了她的心理從絕望到漸漸走出陰霾的過程。她努力認真,給自己希望,力圖改變這壓抑,凄涼的氛圍,用母親留下來的瓷器,感受著母親的溫暖和關懷,讓她感覺到親人的力量,感覺自己從未離開過親人,從而給予她生活的希望。
三、情感空間:愛的幻滅和重生
瑪麗婭的情感空間圍繞著兩個男人展開,一個是風流多情的富家子弟馬諾里,另一個是成熟穩(wěn)重的中年醫(yī)生克里提斯。瑪麗婭在姐姐安娜的邀請下在范多拉基家認識了馬諾里,瑪麗婭的優(yōu)雅和純潔深深吸引著馬諾里。馬諾里周游異國,回到克里特,看慣了各種為了獲得金錢和地位的貪婪無聊又寂寞無助的女人,見到了非同尋常的瑪麗婭。她沒有野心,細心照顧自己的父親,這么善良美麗又率真的女人,在馬諾里想回歸家庭過安穩(wěn)生活的時候兩個人相遇了,而馬諾里確信她會被他征服。他開始認真地了解瑪麗婭,了解她的生活。她像一顆天然的珍珠,純潔動人,他出乎意料地迷上了她?,旣悑I也對馬諾里情有獨鐘,深深地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她覺得馬諾里英俊瀟灑,幽默風趣,見多識廣又有情趣。在兩人的關系迅速升溫的同時,瑪麗婭卻被查出患有麻風病,這個晴天霹靂,徹底毀了兩個人的生活?,旣悑I被隔離送到斯皮納龍格島,而馬諾里也變得日漸消沉,萎靡不振,在安娜的誘惑下與安娜產生了私情。而瑪麗婭被隔離后,漸漸認識到馬諾里的膚淺和狹隘,他雖然游歷各國,卻不懂人間的真情和溫暖。在得知他與姐姐的丑事之后,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瑪麗婭在斯皮納龍格島上治療和生活期間認識了克里提斯醫(yī)生。他嚴肅認真,負有責任感和愛心。克里提斯醫(yī)生在碼頭遠遠地看到了瑪麗婭,她身后是灰綠色的大海,還有她那被風吹起的長發(fā),這一切都像他多年前看到過的一幅畫。瑪麗婭轉身時,一雙大大的眼睛凝視著他,他看到了她羞澀的微笑,同初生般純潔的面龐還有那充滿希望的神情,這一切都深深打動著他。他想用心呵護瑪麗婭,總是小心翼翼,有時候工作中還夾雜著個人的情感。第一批治療名單中他抹去了瑪麗婭的名字,不想讓她這么快冒這個險。瑪麗婭被克里提斯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欽佩他的為人,在保衛(wèi)斯皮那龍格島民的戰(zhàn)斗勝利后,她更加欣賞克里提斯。多次邀請他到自己的小屋里喝咖啡聊天,兩人的感情也慢慢升溫。之后在瑪麗婭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克里提斯醫(yī)生對她細心呵護,最終瑪麗婭康復了,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瑪麗婭決定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照顧父親,就把這段感情默默地放在了心里。而克里提斯為了和心愛的瑪麗婭在一起,放棄了自己在大城市伊拉克里翁的工作,來到了離瑪麗婭更近的圣尼可拉斯的醫(yī)院里工作。這一舉動最終促使了兩個人的結合,讓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終于有了結果,瑪麗婭也找到了人生的歸宿。
四、行為空間:為愛付出心甘情愿
個體的行為空間反映了個體的心理空間,反之,個體的心理空間也作用于行為空間。在母親伊蓮妮得麻風病被送到斯皮納龍格島之后,瑪麗婭默默忍受著姐姐的任性,承擔起家里所有的家務,她聽話懂事,考慮大局,雖然母親的離開讓她悲痛不已,但她還是照顧著年邁的父親,不辭辛勞。她對姐姐的蠻橫從來都容忍著,而且還會原諒和寬容她。在安娜回家看望父親的時候,她看到妹妹做家務,還開心地哼著歌,心想著瑪麗婭就是下賤命,天生就是做下人們活的人,而且還這么開心。她不懂得瑪麗婭為愛付出的從容和大度。即使自己被隔離送去斯皮納龍格島,她還是考慮父親的感受,堅強樂觀,強忍悲痛,默默地承擔著一切的無奈。她一直都為了親人而活,為了她所在乎的一切,她無怨無悔。在她痊愈之后離開斯皮納龍格島之后,雖然她深知克里提斯對她的感情,也承認自己對克里提斯的愛,但是為了可憐的父親,她毅然決然地要陪伴著父親。父親這輩子承受了太多的分離和悲痛,父親慢慢變得蒼老,她不忍心離開父親,不能為了自己那自私的男女之情而拋棄了為她付出一切的父親。她的姐姐安娜被其丈夫槍殺,自己坐牢染病而死,而她承擔起照顧外甥女的責任,而她對于自己的付出心甘情愿,她無私的愛感染著讀者,她就是人間真正的天使,用自己的愛,感染著周圍的人。她在面對人世間的悲痛的時候,那樣淡然自若又大度溫情,宛然人間真正的圣母瑪麗婭。她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堅強,樂觀,寬容而富有愛心,為了她所愛的人心甘情愿付出一切,而自己也樂在其中,毫無怨言。
五、個體空間與社會認同
個體是社會中的個體,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員,個體的情感和行為是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個體空間和社會空間有某種重疊和一致。個體的行為空間和心理空間,都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說人的心理空間和情感空間屬于個人的話,那么行為空間是同社會空間溝通的紐帶,而實際上一個人的精神空間也多多少少受到周圍人,環(huán)境和社會的影響。在小說中,瑪麗婭的小屋可看做是瑪麗婭個體空間的體現(xiàn),雖然私密,但是孤獨,她渴望與朋友分享她的生活。斯皮納龍格島本身也是個小小的社會,只不過島上的居民是麻風病人,在當時的社會他們是被社會所拋棄的一群人,來到島上的人有的被這種思想所毒害,認為自己是家族的恥辱,被家人所拋棄,沒有了活下去的依托從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而島上的主流民眾還是認真努力的生活,島上有集市,各式各樣的店鋪,劇場,教堂樣樣都有。初來島上的瑪麗婭心情壓抑絕望,但是看到島上的居民互相幫助,團結一心,為了能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著,自己也深受鼓舞,使她重新振作了起來,燃起了對生命的希望。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了她的小屋中,她把她的房間裝飾得典雅而富有生機,是斯皮納龍格的社會空間作用于她的個體空間,而且這種作用是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得瑪麗婭更加成熟和樂觀,使她更積極和自信地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水平的進步,麻風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這對有麻風病史的人來說,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認同感,而社會在對其個體空間解讀的同時也從歧視轉變?yōu)殛P懷和同情。
結語:
《島》是當代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長篇處女作,文中的瑪麗婭堅毅而偉大,使讀者深受感染。本文從瑪麗婭個體空間的景觀空間,斯皮納龍格碼頭和島上的小屋,情感空間,行為空間和個體空間同社會認同感的平衡關系來論述,體現(xiàn)了個體空間與社會空間既相互區(qū)別又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小說深刻揭示了人性之美,瑪麗婭的溫柔嫻靜和堅毅無私的美好品格,感染著廣大讀者,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對《島》個體空間的全方位,多維度地審視和研究,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島[M].陳新宇,譯.??冢耗虾3霭嫔纾?009.
[2]Crang, Mike. Cultural Geograph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
[3]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91.
[4]余欣.《島》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J].閩江學院學報,2010(1) 90-92.
[5]謝文琴.死亡之島綻放生命之花:英國當代小說《島》對生命的詮釋[J].寧波大學學報,2010 (1):32-35.
[6]吳丹.從個體空間視角解密苔絲的悲劇[J].外國文學研究,2014(6) :187-188.
[7]樓慧心.人類個體的發(fā)展及其可能性空間[J].浙江大學學報,1996(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