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7-0-02
我是不喜歡暢銷書的。
在我眼中,所謂的暢銷書大多都是一些流行作家用夾雜著大量流行語的手法為了迎合人們的口味而寫的作品。這一類書往往毫無價值可言,把原本神圣的理想、純潔的愛情變得低卑、變得骯臟、變得一文不值。但當我讀了這部書后,我才相信,暢銷書原來也能夠很精彩。
這部書以通俗的小說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制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講述了600多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元末農(nóng)民起義。它是一本完美的歷史書、勵志書,任何枯燥的歷史、無用的口號勵志在它面前都是那樣蒼白無力,它是一本渾然天成、近乎十全十美的書。
一、成功
怎樣才能成功?這是一個被人們問了2年并還會再問2年的問題,這本書從始至終也在貫穿著這個問題。
心靈的強大是真正的強大。托爾斯泰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痛苦的人。但是他從一個只能無助地看著父母死去的孩童,一個被人欺負后只能躲在柴堆里小聲哭的雜役,變成了能堅強面對一切困難的戰(zhàn)士,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zhàn)士。而恰恰是心靈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那么,何為心靈的強大呢?首先就是自信。當朱元璋要拿自己的小漁船和陳友諒的三層巨艦對決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經(jīng)歷了常人不能人忍受的磨難,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勝利必定屬于我!”這就是絕對的自信。我們學(xué)習也罷,人生也罷,要的就是這種自信。有了這絕對的自信,我們的一代偉人朱元璋在面臨生死的抉擇、命運的考驗、成王敗寇的壓力時都能夠保持這樣自信,更何況我們面對的只是小小的考試,小到不能再小的考試成績呢?第二,沉穩(wěn)與冷靜。朱棣在他的對手眼里是恐怖的,為什么呢?就是他的冷靜。他能夠在面對手無寸鐵的敵人時取消進攻來獲得更大利益,這種冷靜已經(jīng)到了可怕的程度,就好比你發(fā)現(xiàn)了一堆金銀財寶,你沒有去將它捧起來看,而是圍繞珠寶走了一圈又置之不理去尋找其它的珍寶。面對榮華富貴而榮辱不驚,面對路阻且長卻逆流而上,這是偉大的心靈偉大的人。
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就是無知。面對未知而手忙腳亂,面對危險而無從下手,這才是人生最可怖的事。我們越接近未知往往就越會害怕。但是,當我們可怕到了極點時卻往往就是我們能打敗未知的時候。我們只有以顫抖之身挑戰(zhàn),以敬畏之身追趕,才能夠達到那勝利的彼岸。
我們的世界有很多規(guī)則,不懂規(guī)則或是不守規(guī)則必然會被勝利拋棄,被成功拋棄。朱元璋廢丞相,違背了歷史規(guī)則,使明朝后期政治黑暗,它違背了歷史規(guī)則;音樂學(xué)家發(fā)現(xiàn)小提琴的黃金分割線處音色最美,這是自然規(guī)則。規(guī)則就是成功,違背規(guī)則無異于背道而馳,你就在遠離規(guī)則的同時,遠離了成功。但是,我們有時也會給自己定下無名的規(guī)則,像建文帝,給自己定下了不能殺叔叔的游戲規(guī)則,結(jié)果他被自己的叔叔害死了。如果沒有這條規(guī)則呢?不要讓自我的思維定式成為我們身后的黑影來左右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的桎梏。
理論與實踐也是成功者所必須知道的。黃子澄掩耳盜鈴,想用天下人皆知的騙術(shù)來騙朱棣;脫脫本想救民于水火卻因不了解官吏的腐敗導(dǎo)致農(nóng)民起義以致元朝崩潰;空想社會主義本想建立完美社會卻破產(chǎn)。這一切都告訴我們:理論實踐永遠有差距,不但要做好理論家,而且更要做一個實踐家。我們的思想可以飛向天空,但我們的腳卻必須踩在堅實的土地上。
二、那些人
陳友諒是作者在這本書中極力突出的一個形象。我想,作者如此必定是為了諷刺當今某些黑暗面吧!給他一個最確切的評價就是有才無德。他是一個背信棄義的人,他就像曹操一樣“只許我負天下人,不許天下人負我”,就是這類人的通病。不僅如此,他說的一句話與希特勒還有幾分相似:“在你弱小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他為了權(quán)勢地位,背叛了很多人,他堅信暴力能解決一切。他像希特勒一樣,小時候飽受人們的歧視唾罵,經(jīng)過眾人的鄙視、嘲笑,最終形成了他扭曲的心靈。張學(xué)良用他的一生對的日本的年青人說:“歷史已經(jīng)證明,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陳友諒也最終死于他所迷信的暴力。反觀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那些毒奶粉毒大米的制造者、那些吸食毒品靠著別人的愛來購買毒品者、那些無惡不作的極端組織成員,不都是一個個陳友諒嗎?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婵梢宰龀鋈魏问拢麄兊男撵`都是扭曲的,他們或許很悲哀,但他們的一生才是最大的悲哀。
鄭士利是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人物,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他沒有機會見識皇家的威嚴,沒有福氣享受當官的榮耀,他一無所有,卻憑借自己的勇氣為全體空印案官員開脫,揭開了制度的不合理面,完成了個人的壯舉。由于他的英勇行為,這位并非皇親也非明臣將相的普通人被寫入了《明史》。像他這樣的人是不會被我們遺忘的,他活在人民心中。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甘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三、我為什么說它好
先看看這句景物描寫:“晴日浮光躍金,舟發(fā)鳥翔,雨時云水茫茫,風急浪高”,這簡直是完美的景物描寫,將古人描寫洞庭湖的景物描寫完美的穿成一條線,絕對值得我們?nèi)W(xué)習。不僅如此,里面還有作者自己寫的小詩“烈火初張照云海,赤壁樓船一掃空”,這句話有點象《三國演義》開頭的《臨江仙》。我想說,這本書的作者不是那種為了讓你感到有趣而天馬行空編故事的人,他是一個真正的作家。最讓我難忘的是對每一個英雄死時的語言描寫:“李善長走上了刑場,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今天的天氣真好,天很藍。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進朱元璋軍營的那天,似乎也是個晴朗的天?!?。對馬皇后:“生如夏花,逝如冬雨;人生如此,何悔何怨?!保@兩句話語讀來真是讓人眼睛濕潤,可謂是寫傷感卻不帶傷感,在凄涼中透著傷感,在傷感中浸著凄涼。什么是感動人的描寫,不是像古代農(nóng)村婦女訴苦時那樣連哭帶叫的嚎啕大哭,不是像網(wǎng)絡(luò)小說一樣女主人公無緣無故的哭哭啼啼,那只會讓人發(fā)笑、讓人厭惡。真正的感人是名將臨死時的慷慨,是馬皇后病重時的拒絕醫(yī)治,因為這些人的讓我們感動,這些人的死有價值。
四、立場
這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在朱元璋起義時,我站在朱元璋一邊;在朱棣靖難時,我又站在建文帝這一邊,這就是一個立場的問題。立場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它會在無形之中影響你對事件的看法、對一個人的認識,落到筆下就是對人物的描寫。假如我有與作者除立場外的一切,我也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用歷史學(xué)家那客觀的眼睛,捕捉到了歷史中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作者不受立場的影響,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以超乎常人的對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完成了這部作品。我想,如果與他面對面交談,他必定是一個時而幽默時而嚴肅的良好交談對象。不用別的,只做到 這一點,他的作品就與眾不同。
問世間書為何物,直叫人愛恨相與。
我不喜歡暢銷書,但這次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