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作文教學更應注重多元化培養(yǎng)和生活化訓練,讓學生在濃厚的生活氣息中擁有寫作興趣。作文教學應貼近生活,寫有趣的作文;挖掘生活,寫有味的作文;鏈接生活,寫有情的作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化 個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82
一直以來,學生厭倦寫作,甚至畏懼寫作。對此,教師籠統(tǒng)地歸結為“沒有生活”“沒有興趣”。然而,學生每天都處在生活狀態(tài)中,怎么會“沒有生活”?只是不能將生活根植于作文罷了。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從生活切入,讓學生沿著生活的軌跡寫起來。
一、貼近生活,寫有趣的作文
生活有著繽紛的色彩,也有著萬千的形態(tài),尤其是小學生的生活,無拘無束的年齡,天真可愛,對外界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渴望。然而,縱觀以往的作文教學,學生總是訴說著生活的平凡和單調。事實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寫作的目光投向生活,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去琢磨,就一定可以與眾不同;在看似單調的生活中去品味,也一定可以獨辟蹊徑。
例如,筆者曾經(jīng)給學生布置過一篇描寫秋天的狀物作文,這篇作文的布置先后歷經(jīng)了半個月的時間。第一步,讓學生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時間走近自然,觀察秋天:藍的天空,黃的樹葉,紅的高粱……盡收學生眼底。第二步,讓學生收集各種形狀、顏色的葉子,將秋天帶進課堂。于是,有的學生找到了“五角星”,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小蒲扇”。在快樂的交流和分享中,學生對秋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潛入生活是挖掘素材的有效方法,在經(jīng)過了充分的準備之后,學生的作文熱情大大提高了,作文課上沒有了眉頭緊鎖,也沒有了唉聲嘆氣,學生筆尖“沙沙”作響,《我和秋天有個約會》《葉子王國》《秋的變奏曲》……一篇篇美文新鮮出爐。教師讓學生貼近生活,豐富體驗,讓秋天不再是游離于文字之外的景物,而成為搭建作文寶塔的磚石。
二、挖掘生活,寫有味的作文
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針對言語而進行的思維創(chuàng)造過程。基于此,小學作文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生活價值的滲透,挖掘生活素材,突破題目和題材的桎梏,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和創(chuàng)造平臺,讓學生筆下洋溢出生活氣息,彰顯出生命活力。
例如,蘇教版第十冊“習作3”,要求學生寫一篇新聞報道。這樣的格式本來極易激起學生的興趣,然而教材規(guī)定了“必須寫體育競賽或學習競賽”,這讓教師皺起了眉頭。如果馬上進行一次體育或者學習競賽,明顯有為了寫作而寫作之嫌,與其矯揉造作,不如給學生真實的寫作平臺。教師將新聞的外延擴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利用2-3天的時間,親自去采訪,新聞事件可以來自馬路邊,來自校園里、班級上,也可以來自家庭中,學生采訪后將新聞寫在作文簿上。周一早讀課上,教師開展了一個“小小新聞發(fā)布會”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寫的新聞拿出來,評比出優(yōu)秀的6篇報道,并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展板上。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采訪不到什么大新聞。這時,教師不如換個角度切入,讓他們寫寫身邊的小事,再以“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促進學生交流。這樣的作文緊接地氣,學生們群情激奮,將活動開展得有模有樣,既豐富了生活,又培養(yǎng)了寫作能力。
三、鏈接生活,寫有情的作文
生活處處皆習作資源。每個人行走在生活里,總會有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思緒和情感,而這些由生活而來的情感則是最好的寫作素材。餐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是無私的母愛,建筑工地上彎彎的是父親的脊梁,一支粉筆寫盡教師一生的艱辛……當學生將這些情感融入文字,烙印到讀者心中的時候,習作便有了思想和靈魂。
如在教學“介紹一下你最熟悉的一個人”中,學生第一個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可是仔細搜集回憶,印象深刻的不過是做飯、洗衣服和啰里啰嗦的嘮叨,如何喚起學生對母愛的感知呢?教師決定從生活入手。首先,利用大屏幕給學生播放了一組照片,一張是地震中死去的媽媽,最后一次給襁褓中的嬰兒喂奶;一張是65歲的母親拾荒供4個大學生深造;一張是90歲的老奶奶照顧70歲的癡呆兒子……一張張圖片切換著,學生的心一次次受到震撼,淚水不知不覺地盈滿眼眶,滴落在書本上……接著,教師請學生回憶生活中母親對自己的悉心照顧,從小處著筆,細處渲染,《幸福365》《充滿母愛的一碗粥》《夕陽》等飽含真情的作文相繼出爐,寫作此刻不再是機械的應付,而是情感的肆意流淌。
總之,作文扎根于生活,也回饋于生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實踐中優(yōu)化作文教學策略,從生活中要素材,采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轉化成文字,落筆于紙上,烙印于心中。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