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2016年7月25日,由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其他國家的800人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百年成人身高變遷趨勢”報告在歐洲科學開放論壇發(fā)表,報告研究了從1914年到2014年近200個國家的人口身高變化,收集的數(shù)據(jù)包括1800多萬人口,是迄今為止對全球人口身高進行的最為詳盡的一份研究和分析。
身高的世界概況
研究團隊選取各國1914年和2014年18歲人口的身高、衛(wèi)生和營養(yǎng)等資料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2014年男女身高排名前10位的都是歐洲國家。荷蘭男性和拉脫維亞女性的身高分別以183厘米和170厘米位于世界各國之首。
這個報告最令人感興趣和最具有實質(zhì)意義的是,對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公民的百年身高狀況做了一個排名,并且闡明了不同地區(qū)和國家人們身高是如何變化的。首先可以從現(xiàn)在的全球身高排名前10位國家進行對比,即在100年前,這些國家的排名與現(xiàn)在比較產(chǎn)生了較大變化。
身高世界第一的荷蘭之謎
在100年期間,除了一些非洲國家,大多數(shù)國家的平均身高都有所增長。但是,荷蘭人的身高增長特別引人注目。荷蘭男人的平均身高增長了將近14厘米,從169厘米增長到如今的183厘米;荷蘭女人的平均身高則從155厘米增長到了現(xiàn)在的169厘米,長高了14厘米。荷蘭男性平均身高2014年是世界第一名,但在1914年卻是世界第12名;荷蘭女性平均身高在2014年是世界第二名,但在1914年卻是世界第38名。
雖然跨越了100年,并且身高也有了發(fā)展,但荷蘭人的身高還是像謎一樣吸引了全球的關注,是什么原因讓荷蘭人在100年的時間內(nèi)平均身高躍居世界第一(男)和第二(女)?
答案有三個,一是營養(yǎng),二是遺傳,三是自然選擇。
營養(yǎng)好是荷蘭人高大強壯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的一個飲食習慣是,人們把牛奶當水喝。荷蘭的男女老少對奶制品都有著瘋狂的迷戀。在荷蘭的午餐時分,總能看到穿著各種服裝的男女老少狂飲手里的大盒(桶)牛奶,他們不喝茶和水,平時一般都用牛奶來解渴。
如果到荷蘭的超市,能看到滿滿一面墻的牛奶和各種奶制品。從鮮奶、酸奶、巧克力奶、到水果奶、各種類型的奶酪……花樣繁多的乳制品表明荷蘭人對這一產(chǎn)品特別的喜愛。有一句老話說,“荷蘭人血管里流著的不是血,而是奶”。荷蘭人的人均奶制品消耗量位居全球之首,每人每天可消耗1000毫升以上的乳制品。因此,高品質(zhì)的乳制品成為荷蘭人又高又壯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飲食中的肉類,如牛肉、雞肉等肉制品也是荷蘭人攝取大量優(yōu)質(zhì)蛋白的主要來源。
在營養(yǎng)保證之后,遺傳和自然選擇因素對身高的增長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國倫敦衛(wèi)生和熱帶醫(yī)學院的人口健康專家格特·斯杜普等人搜集了從1935年到1967年30多年間超過9.45萬荷蘭人的詳細健康檔案,這些居民生活在荷蘭北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生孩子最多的是那些高個子男性和達到平均身高的女性組成的家庭。
生育最多的男子身高超過平均身高7厘米,生育最少的男子身高低于平均身高14厘米。前者比后者平均多生0.24個孩子。此外,荷蘭的高個子女性生育后代較多。但其他國家高個子女性生育孩子相對較少。這在與美國的比較中特別顯著。在美國,較矮的女性和身高普通的男性是生育后代最多的人群。但荷蘭是高個子男性和達到平均身高的女性生育孩子最多,因此,身高通過自然選擇一代又一代地積累下去,最終讓荷蘭人擁有了世界最高的身高。
但是,這種生育上的自然選擇并非是政府強制實施的,而是人們的一種自然選擇。不過,荷蘭人現(xiàn)在也在擔心他們的身高。如果以目前身高的增長速度,到2300年之后,荷蘭男性的平均身高將達到2.2米,到那時,在衣食住行上會讓荷蘭人產(chǎn)生不適,并且也可能對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無法預測的影響。
中國和亞洲人群的身高變化
在1914年到2014年的100年間,中國大陸男性和女性分別長高11厘米和10厘米?,F(xiàn)在中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71.8厘米和159.7厘米,同時,現(xiàn)在的日本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是170.8厘米和158.3厘米,中國男性平均比日本男性高1厘米,中國女性平均比日本女性高1.4厘米。但是,中國男性和女性都沒有韓國人高。中國男性平均身高在世界排第93名,女性排第87名。
從數(shù)據(jù)來看,韓國女性的身高增長是最快的。韓國女性平均身高從1914年的142.2厘米增至2014年的162.3厘米,增加了20.1厘米,增幅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韓國男性平均身高則為174.9厘米。伊朗男性是身高增長最快的,伊朗男性在這百年間平均身高增高了16.5厘米,現(xiàn)為173.4厘米。但是,東南亞的東帝汶的男性目前是世界上(在該項報告的統(tǒng)計國家中)身高最低的,平均身高只有162厘米。
中國人的身高增長較快并且超過了日本人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現(xiàn)象,需要從各個方面去總結(jié)經(jīng)驗,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人的身高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例如,是否在營養(yǎng)、體育鍛煉、睡眠等方面有很好的做法。
即便只論身高,也不過是體格的一個方面。僅僅加強營養(yǎng),或誤以為只要多吃肉類、乳制品就可能讓后代的身高增加也是一廂情愿?!稓W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現(xiàn)在的中國就連農(nóng)村兒童也開始肥胖。對中國山東省為期29年的調(diào)查顯示,2014年低于19歲的人口中,17%的男孩肥胖,9%的女孩肥胖,但1985年兩種性別的肥胖人口都不足1%。西式飲食的引入,尤其是含高熱量的美國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是農(nóng)村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因此,只加強營養(yǎng)或營養(yǎng)偏頗,而沒有其他因素的配合和跟進,中國人就未必會讓身高增加,或者身高增加了,也未必體壯和健康。因為即便身高增加了,但肥胖伴隨,也只是一種亞健康。
原地踏步和停止增長
身高需要營養(yǎng),營養(yǎng)需要金錢,因此,發(fā)達國家和經(jīng)濟狀況好的國家公民身高當然增長較快,而發(fā)展中國家公眾的身高增長較慢,也不太高。這從1914~2014年的一些國家人們身高的變化或靜止不變,甚至負增長也體現(xiàn)了出來。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區(qū),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平均身高不升反降,烏干達、塞拉利昂這些國家,平均身高還降低了幾厘米,最多降低5厘米。最令人吃驚的是,1914年南美的危地馬拉女性身高是最低的,在100年后的2014年其身高仍然排在末尾。1914年,危地馬拉女性平均身高居于世界各國末尾,18歲女性的人均身高為140厘米。如今,危地馬拉女性平均身高雖然增加了約10厘米,但還不到150厘米,仍然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低的女性。
在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百年間人口的身高沒有明顯的增長,僅增長1~6厘米。這說明,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增長不快,反映到人們的飲食和營養(yǎng)上也沒有多少增加,因而連累了身高的增長,更不可能像荷蘭人那樣成天喝牛奶來促進身高的增長。
不過,盡管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濟較好,人們的飲食和營養(yǎng)也在不斷增加,但有相當多的國家的公民身高已停止增長,這些國家人們的身高增長大部分已經(jīng)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最為明顯的是美國人,他們的身高甚至出現(xiàn)另一種形式的負增長。
美國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停滯期。直到21世紀,美國男性增高了6厘米,女性增高了5厘米。1914年,美國男性平均身高為世界第3名,女性平均身高為世界第4名。但是,在2014年的排名中,美國男、女性在世界身高排行榜只排在第37名和第42名。這意味著美國人的身高在世界身高排名的歷史上產(chǎn)生了負增長。
最不幸的是,肥胖開始困擾美國公眾。今天的美國,每5人中就有一個胖子,每年有30萬人死于因肥胖引起的疾病,肥胖已經(jīng)成為困擾美國人健康的頭號難題。營養(yǎng)和衛(wèi)生專家認為,造成美國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街邊林立的快餐店供應的快餐,這些快餐要么營養(yǎng)過剩,要么沒有營養(yǎng),這或許是美國人不再長高卻長胖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確認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的證據(jù)。
地理環(huán)境與身高
由于俾格米人并非居住在一個國家,“百年成人身高變遷趨勢”報告并未提及他們的身高,其實他們才是當今世界上最矮的人,俾格米人成年人平均身高130~140厘米。俾格米人是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一個類型,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亞洲的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大洋洲某些島嶼。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是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qū)的民族,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
以非洲俾格米人為例,為何他們的身高最矮?有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主要是氣候原因造成的。1847年瑞典人類學家G.貝格曼提出了人類的身高取決于氣候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生活在溫度較高地方的人平均身高比溫度低的地區(qū)的人要矮一些。1877年英國生物學家J.A.艾倫又提出,溫帶地區(qū)的人的四肢比寒冷地區(qū)的人的四肢要長一些。這兩種觀點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但總的來看都認為身高與氣候有關。
現(xiàn)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克里斯托弗·拉弗根據(jù)其研究結(jié)果又提出了一種關于人類身高差異性的解釋。
拉弗認為,人體近似一個圓柱體,圓柱的直徑就是身體的寬度,也即是骨盆的寬度(圓周),因為人的骨盆直徑最大,尤其是女人。圓柱的長度即為身高,人的身高與體表面積有一定比例,也決定了身體適應氣候的關系。這一關系是身體的散熱與生熱能力應當與環(huán)境氣候達成平衡。人的體表面積與圓柱體體積(相當于人的重量)之比是適應不同溫度和氣候的。
在溫度高的地區(qū),體表面積大而體重輕(高比值)有利于身體散熱;而在寒冷地區(qū),體表面積小而體重大(低比值)則有利于儲熱。根據(jù)這種身體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原理,生活在低緯度(熱帶)地區(qū)的人就呈現(xiàn)單薄而長條形身材,而生活在高緯度(寒帶)地區(qū)的人則身材粗壯而龐大。拉弗對全球71個地區(qū)的人群的調(diào)查證實了他的結(jié)論,而且證明英國生物學家艾倫的理論是正確的。即生活在熱帶地區(qū)的人比寒帶地區(qū)的人四肢長而細,因為這有利于散熱。
例如,尼羅河流域(低緯度熱帶地區(qū))居民的平均身高約183厘米,而生活在緯度稍高一些的中非、東南亞和大洋洲的俾格米人平均身高只有130厘米。這一差別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出汗散熱有效(表面積大),而后者盡管不是在寒帶,但他們生活在潮濕的雨林,即使想選擇(自然選擇)較高的身材、較大的體表面積來散熱也不行,因而轉(zhuǎn)向矮小的身材演化,以便限制體內(nèi)產(chǎn)生較多的熱。產(chǎn)熱少了,實際上也是相對增加了散熱。
最直接的對比是北極寒帶的愛斯基摩人與尼羅河流域的人,前者矮而粗壯,后者高而單薄。而且由高比值身材的理論來解釋現(xiàn)代人為什么身材逐漸增高,也可以歸結(jié)為全球環(huán)境逐漸變暖(溫室效應)促使人們逐漸選擇以高身材大體表面積來散熱。
這當然只是一種假說,能否被接受,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結(jié)果來證實。
身高不是決定因素
現(xiàn)在,中國人比日本人高當然也只是體格或生理上占了點優(yōu)勢,但是,在人類社會,要做好一件事情,或成功,取得經(jīng)濟、科技上和文化上的優(yōu)勢,僅憑身高是不夠的,而且身高只是一個末位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智商和情商。也就是,在身高和“腦高”上面,后者是第一位的。這一點日本人認識比較深刻。
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1991年11月~1993年6月任首相)身高只有160厘米,有人常拿他的身高開玩笑,但宮澤喜一并不生氣,總是機智地回答,我們計算身高是從頸部到頭頂?shù)母叨龋础澳X高”。這個“腦高”就是智商。
在如何增強“腦高”方面,世界各國也已經(jīng)在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進行競爭,紛紛推出“腦計劃”,探索大腦的秘密和智商形成的因素,研究如何讓大腦更聰明。2013年4月,美國宣布啟動“腦計劃”;2013年,歐盟委員會宣布將“人腦工程”列入“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
2015年10月“中國腦計劃”也遞交高層審批,預計不久會公布?!爸袊X計劃”主要解決大腦三個層面的認知問題:大腦對外界環(huán)境的感官認知,即探究人類對外界環(huán)境的感知,如人的注意力、學習、記憶以及決策制定等;對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自我意識的認知,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的自我意識、同情心以及意識的形成;對語言的認知,探究語法以及廣泛的句式結(jié)構,用以研究人工智能技術。
各國的腦計劃大同小異,都是在探索智商,這也許對增進人的智商有幫助,也就是能增加“腦高”,但提升“腦高”對于一個人和一個民族、國家的成功也還不夠,因為還有情商需要提高和配套,更需要制度的合理和科學,即讓生產(chǎn)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
【責任編輯】張?zhí)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