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輝
北緯31 度,巍巍神農架,華中第一峰。這里群山逶迤,郁郁蒼蒼。相傳早在遠古時代,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為遍嘗百草率眾尋到一座高山,但見山勢陡峭,森林遍野,認定必有奇藥密藏。神農氏便在此教民“架木為屋,以避兇險”,又“架木為梯,以助攀援”,采得良藥400種,著就《神農本草經》;最后,為向天帝復命,“架木為壇,跨鶴飛天”而去。后人為緬懷始祖恩德,便將這座高山稱作神農架。
今天的神農架其實遠遠不只是一座高山,它位于湖北省西部邊陲,方圓3253平方千米,東與湖北省襄陽市??悼h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而瀕長江三峽,北倚十堰市房縣、竹山縣。
1970 年,國務院批準建制神農架林區(qū),直屬湖北省管轄,這也是我國唯一以“林區(qū)”命名的行政區(qū)。全區(qū)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自然保護區(qū)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6%。
林區(qū)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qū)等保護地類型,還加入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并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神農架也是湖北境內長江與漢水的分水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三峽庫區(qū)最大的天然綠色屏障,作為全球同緯度地區(qū)唯一的綠色奇跡而備受關注。有專家認為,這里是地球上唯一可以和南美洲熱帶雨林相媲美的神秘地帶。
正因為如此,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神農架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地質形態(tài)豐富獨特
神農架堪稱一座天然的地質博物館。19 億年來,這里沉積了一套獨特的地層,被命名為“神農架群”,擁有前寒武系典型的群地層剖面、板橋大斷裂、疊層石群、冰川擦痕、冰川漂礫,形成以冰川地貌、巖溶地貌等為主的地質景觀。其中,被命名為“神農架群”的地層是本地區(qū)最古老的沉積地層,是在濱岸環(huán)境下形成的陸內裂谷盆地沉積而成。之所以用“神農架”來命名,表明這套地層在其形成原因和巖性上具有區(qū)域的獨特性?!吧褶r架群”的巖性組合主要為一套以白云巖為主的海相碳酸鹽巖、火山碎屑巖及凝灰?guī)r等,由下而上可以分為4個組,即“鄭家埡組”“石槽河組”“大窩坑組”和“礦石山組”。
那么,神農架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遠古時代,神農架地區(qū)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其后,幾億年的海底泥沙沉積以及地下巖漿的上升噴發(fā),凝固出神農架最古老的石頭。大約8億年前,這里上升為陸地和高山。當時氣候寒冷,冰天雪地,冰川運動帶來大大小小的石塊。之后,氣候轉暖,這一地區(qū)又下降為淺海。到了5.7億年前的古生代,這里開始經歷一段漫長的淺海和濱海時期。直到兩億年前,地殼運動活躍起來,該地區(qū)隨之隆起形成陸地,并且地層發(fā)生彎曲斷裂,形成高低不平的山丘和盆地。距今1億多年前的中生代,該地區(qū)全部變成陸地,地形低平,湖泊眾多,氣候溫暖濕潤,成群結隊的恐龍在此生存繁衍。
到了距今7000萬年前,地球上發(fā)生劇烈的造山運動,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神農架主峰地段進一步抬升。之后,隨著喜馬拉雅山的突然強烈上升,神農架地區(qū)也加速上升,逐漸形成了多級臺地。這才有了今天的神農架。
新構造運動的抬升作用以及強烈的切割作用,造就了神農架地區(qū)巨大高聳的山體與強烈切割的山谷相間的特殊地貌格局。華中地區(qū)6座超過3000米的高山全部聚集在神農架地區(qū),由此構成了著名的“華中屋脊”,并成為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水這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神農架地貌復雜多樣,神農架山脈近東西向橫亙于林區(qū)西南部,以神農頂最高,高程為3105.4米,它也是華中地區(qū)最高點;林區(qū)最低點為下谷坪鄉(xiāng)的石柱河,高程為398米;二者相對高差2707.4米。根據區(qū)內地貌形態(tài)特征和成因類型,可分為構造溶蝕地貌、溶蝕侵蝕地貌、剝蝕侵蝕地貌、堆積地貌等4種類型的地貌單元。
由于特殊的高聳地形,第四紀以來的冰期活動在當地留下了冰斗、U形冰川谷、冰川漂礫、冰川擦痕等大量遺跡。它們不僅為考察第四紀冰川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同時也構成了神農架地區(qū)非常獨特而珍貴的地質旅游資源。來此游覽者可以通過冰川演化動畫短片了解冰川的形成過程,認識神農架地區(qū)的第四紀冰川地貌。
由于神農架地區(qū)的隆起上升早于相鄰地區(qū),因此,相對于周邊地區(qū),這里不僅發(fā)育了出現(xiàn)在不同海拔高程的巖溶現(xiàn)象,而且還發(fā)育了分布較高、定型時代更早的兩級夷平面,即神農頂期夷平面(高程為2800~3100米)和冰洞山期夷平面(高程為2400~2600米)。對其進一步的研究,將為解釋該地區(qū)地質歷史的演變提供強有力的證據。
多次的地殼變動造就了神農架地區(qū)特殊的地質構造,雕鑿出一系列的地質地貌景觀:奇峰峽谷、流泉飛瀑蔚為壯觀,高山溶洞、地下暗河美不勝收。其中,以紅花一帶的潮水泉最為奇特,木魚坪附近的香溪源則最為壯觀。高山溶洞則以燕子洞、山寶洞最著名。此外,還有官門山園區(qū)的冷熱洞,洞內外氣溫常年相反:冬天,暖氣融融,內暖外冷;夏季,寒流襲人,外熱內涼。與之相媲美的還有冰洞山具“盛夏冰宮”美稱的“冰洞”。
自然物種珍稀多樣
除了豐富的地質歷史特征,神農架還有許多獨一無二的景致:歷經歲月洗禮而成為“植物界活化石”的珙桐枝繁葉茂,千年杉樹高大挺拔,金絲猴在樹枝間跳躍穿梭……這就是神農架。它為許多珍貴物種營造了繁衍生息的良好自然條件。
神農架遺產地位于華中地區(qū)大巴山脈和武當山之間。遺產地分為兩部分,即西部的神農頂/巴東片區(qū)和東部面積較小的老君山片區(qū)。這兩部分遺產地被一條國道和一道近10千米、包含在緩沖區(qū)內的廊道隔開。
這里是全球14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關鍵地區(qū)之一,被認為是我國三大生物多樣性中心(橫斷、華南和華中)之一,也是我國16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熱點地區(qū)之一,擁有被稱為“地球之肺”的北半球中緯度內陸地區(qū)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泥炭蘚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擁有中緯度地區(qū)唯一保存完好的北亞熱帶原始森林。神農架因此被人們稱為“全球性生物多樣性的王國”以及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和“生物避難所”。
“山腳盛夏山嶺春,山麓艷秋山頂冰,赤橙黃綠看不盡,春夏秋冬最難分?!边@是神農架氣候的真實寫照。由于神農架相對高差大,氣候隨海拔增高漸次呈現(xiàn)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多種類型,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數量不等。這種獨特的立體氣候造就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觀,使光、熱、水等氣候要素具有明顯的垂直變化特征,形成遠不同于平原地區(qū)水平氣候帶的立體氣候層。這種多層次、多類型、復雜的立體氣候孕育出神農架植被種類的多樣性和垂直差異性——神農架有著同一緯度最為豐富的林木,在垂直方向有常綠闊葉林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及亞高山灌叢草甸帶。2014 年8 月,國外科學家在神農架考察時曾感慨,近3000種在不同氣候帶分布的植物能在這么小的區(qū)域范圍內同時存在,堪稱生物學的奇跡。
由于遺產地獨特的地形和氣候,與我國同區(qū)域其他地區(qū)相比,受到第四紀冰期的影響較小,這些因素使神農架成為眾多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的獨特棲息地,其自然資源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復制性全球少有,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雖然神農架遺產地面積不到全國總面積的0.01%,這里卻是自然科學——特別是植物學研究的熱點地區(qū),在我國植物系統(tǒng)學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19~20世紀,在該地區(qū)開展了一些著名的國際植物采集活動;1884~1889年,該地區(qū)新記錄物種超過500個。神農架還是許多物種的模式標本采集地。遺產地內有3644種維管束植物,占全國植物種類總數的12.5%。我國是全世界溫帶植物屬分布最集中的國家,擁有931屬,遺產地內有588屬,占我國溫帶植物屬總數的63.2%。遺產地還是世界上落葉木本植物最豐富的地區(qū),有落葉木本植物245屬838種。此外,遺產地內植物特有分布程度高,共有205個本地特有種、2個特有屬和1719個中國特有種。
傳說中,神農嘗百草,中華醫(yī)藥得以興盛。遍嘗百草自然要尋覓藥物豐足的地方,神農架山林則正合其需要。這里至今仍有“天然藥園”之稱,盛產藥用植物,其中上百種具有滋補、養(yǎng)顏功能,數十種富含防癌、抗癌元素。
盡管很多藥用植物的價值非常高,但這些珍貴藥材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之多、之苛刻,也令人驚詫。以最具代表性的金釵為例,依形狀,金釵可分為人字金釵、豆芽金釵、鳳尾金釵等多種。其中,鳳尾金釵最是難得,也最珍貴,因為它既要求生長在懸崖峭壁之端,又要求下臨無底深淵,還要求水面反射的日月光華恰好回落崖頭,三者缺一不可。正是憑借如此生境,金釵才盡得天地靈氣、日月精華,位居“七十二還陽草”之首。
由于保存有華中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原始森林,神農架為本地區(qū)許多物種和具有重要意義的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生活在遺產地的動物中有很多屬于珍稀瀕危物種,如川金絲猴、云豹、豹、亞洲金貓、豺、亞洲黑熊、印度麝貓、麝、中華斑羚、中華鬣羚、金雕、白冠長尾雉和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等。川金絲猴在四川、甘肅、陜西和湖北均有分布,為我國象征性物種,和大熊貓一樣被視為中國的國寶。
巴楚文化古老神秘
在神農架謎一樣的古老山林里,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積淀著謎一樣的傳統(tǒng)文化。
雖然神農架因神農氏得名,但早在20多萬年前,神農架地區(qū)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脊湃藛T曾在神農架發(fā)現(xiàn)遠古人類舊石器遺址以及原始人類的早期石器,估計有近200萬年的歷史。這說明,在比神農氏更早的時期,神農架已經有人類活動。
從前文介紹,我們知道神農架之得名源自于神農嘗百草的古老傳說。傳說中對“架”字的解釋頗為傳神,也很有說服力。因為藥材珍稀難得,偏又生長于懸崖峭壁之上,要采到藥,藥農必須先選合適地方“架木為屋”,繼選合適材料“架木為梯”;梯分硬、軟兩種,木梯用于攀登懸崖峭壁,繩梯則用于空中懸身。
據說神農氏飛升時“架木為壇,跨鶴飛天”。神農架天門埡西側的山脊線呈梯形,頂端高聳云霄,相傳那便是神農氏飛升時的故址。山下的河谷遍生紫竹,相傳便是刻著《神農本草經》的竹簡化成的。
神農架谷深林密,交通不便,歷來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李顯被武則天貶為廬陵王,發(fā)配房陵(今房縣),并將神農架山脈稱為“皇界”(意即不得逾越)。清順治、康熙及嘉慶年間,明末抗清義軍劉體純部及白蓮教軍先后在此屯守十多年。
20世紀40年代,一個叫賈文治的房縣縣長,曾帶一干人馬去神農架探察。在給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報告中,這位縣長稱:神農架“古木參天,翼蔽如城……濃林如墨,鳥飛難通……八月中旬降雪,翌年五月底始融,積雪山頂,達數月之久。且一年之中陰霾四合,罕見晴日”。
作為巴山與秦嶺的交會處,神農架地處偏避,交通不便,古老而神秘的巴楚文化卻得以在此蘊育、沉淀和發(fā)展。古樸的民風,奇特的文化,獨具魅力的神農架文化像一樽陳年老酒,香飄萬里,醉人心脾,吸引了無數的專家前來探秘。
神農架文化有別于其他地區(qū)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顯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跡,又具有濃厚的山林地域風貌。其區(qū)域文化特色被視為亞洲少見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態(tài)文化群落帶。
1984年,被譽為漢民族首部創(chuàng)世史詩并以民間歌謠唱本形式表現(xiàn)的《黑暗傳》在神農架被發(fā)現(xiàn),這部史詩唱本長達3000多行,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一經發(fā)現(xiàn),即受到了我國神話學界和國外漢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熱情評價,被認為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神話、歷史、考古、文藝、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價值。《黑暗傳》的保存是神農架先民崇敬上古開天辟地的英雄而歌唱的結果。他們把神話當作確有其事的歷史知識,代代傳唱。一些老歌手把《黑暗傳》手抄本奉為經典,當作傳家寶加以珍藏,從不輕易示人。在神農架,把《黑暗傳》帶進棺材作陪葬或死前埋在地下不為子孫所知的事屢見不鮮。《黑暗傳》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漢民族沒有神話史詩的定論,對于中國神話學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也因此成為神農架民間文學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
神農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樂色彩和語言藝術十分古老和豐富。許多民歌珍品歷傳不衰,成為神農架人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古楚文化的燦爛光輝:薅草歌聲情并茂,明快悠揚;婚禮歌膾炙人口,趣味盎然;喪禮歌音色古樸,粗獷蒼涼;民間小調抒情狀物,盛情真摯……
堂戲是神農架現(xiàn)存的十分古老的地方劇種,因演出時所需場地較小,一般在農家堂屋里表演,故名堂戲。劇目大多是傳說的古裝戲,也有民間藝人自編自演的現(xiàn)代戲。演唱風格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風雨滄桑,神農架的歷史文化遺跡已鮮可尋覓。陽日的凈蓮寺,九沖的天觀廟,松香坪的白云庵、觀音閣,只能依稀辨認出斷壁殘垣;但是,蘭英寨、松柏寨等古寨堡和大九湖古戰(zhàn)場保存得十分完好。1985年,人們在紅坪、劉享寨相繼發(fā)現(xiàn)了兩塊保護山林的石碑。紅坪的護林石碑立于經坪西溝天門洞口的老巖石上,石碑約一米見方,上鐫“嚴禁山林”四個大字,落款為清同治元年(1862),距今有100多年。另一塊石碑立于劉享寨南麓一個名叫新大路埡的峰巒石壁上,石碑長83厘米、寬55厘米,刻于光緒十三年(1887),上鐫“嚴禁石木”四個大字。這兩塊石碑是神農架古代保護山林的“石碑雙璧”。
與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tài)一樣,神農架的文化生態(tài)包含著巨大的價值,具有長期恒久的魅力,是整個華夏文化由遠古走向文明的觀測點,是多元文化整合活性組織的資料館,是探索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研究室。神農架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畫卷。
野人傳說撲朔迷離
神農架是發(fā)現(xiàn)“野人”次數最多、目擊者人次最多的地方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世紀初以來,這里已有近400多人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看到近100多個“野人”活體?!耙叭恕敝i是那樣吸引人,它的神出鬼沒、似有似無,給神農架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令人浮想聯(lián)翩。不少人認為神農架可能有“野人”,主要基于四方面的依據:
史書有記載?!渡胶=洝ず饶辖洝罚摹渡焦怼?,明代《本草綱目》,清代神農架周邊的房縣、興山等縣縣志都有關于“野人”的記載?!侗静菥V目》上記載:“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長丈余,黑色,赤目黃發(fā),深山樹中作窠……”它所描述的就是“野人”。
民間有傳說。民間關于“野人”的傳說歷史悠久,上自遠古,下至當今。從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逃跑的民夫躲進深山老林變成“野人”的傳說,到今天神農架周邊地區(qū)流傳的進深山雙臂套竹筒防“野人”的傳說,有許多的版本。
科考有發(fā)現(xiàn)。在科學考察中,曾發(fā)現(xiàn)“野人”腳印、毛發(fā)和糞便。鑒定結果表明,神農架確實存在一種介于猿和人之間的靈長類動物。
有大量的人證和物證。神農架及其周邊地區(qū)有許多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到過“野人”,特別是在1999~2003年、2005年及2007年,在神農架境內均發(fā)生過目擊“野人”事件。目擊者雖身份各異,但對目擊物的描述基本相似:身材高大魁梧,面目似人又似猴,身披棕紅或灰色毛發(fā),兩條腿走路,動作敏捷,行為機警,有的還會發(fā)出各種叫聲。
令人遺憾的是,科研人員至今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神農架野人的存在。
有學者認為,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許多人以為,只要有一公一母,就能通過傳宗接代保證物種繁衍;而實際上,一個高等動物物種是不可能只靠一對雌雄或者幾頭甚至幾十頭而繁衍下去的。小群體難以避免近親繁殖的危險,近親繁殖導致生下的后代身體狀況、生存能力比較差,長此以往必然使得物種遺傳品質大幅下降,遺傳多樣性消失,最終導致整個群體走向滅絕。一個群體要避免近親繁殖、能夠長期健康地繁衍下去,至少需要幾百頭個體。神農架如果真的存在數百個“野人”,它們就不會那么難以被人發(fā)現(xiàn)。因為不管是群居,還是獨居,猿類的活動范圍都很大,極容易暴露行蹤。
著名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足以支持神農架野人的存在。
當然,由于科學家的腳步尚未完全走遍神農架的原始森林,所以沒有人能對上述問題給出確切的答案。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睆膩児庞朴谱邅淼纳褶r架,如同一個寶藏給世人帶來驚奇與震撼。在時空和季節(jié)的轉換承和中,神農架也展示著不同的魅力:春天,萬畝高山杜鵑姹紫嫣紅,群芳競放,萬木爭榮;夏天的神農架,一片清涼世界;秋天的神農架,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隆冬季節(jié),這里銀裝素裹,玉潔冰清。那雋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蒼蒼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態(tài)系統(tǒng)、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宜人的氣候、獨特的內陸高山文化……使神農架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凈土和樂園。
本文配圖見中插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