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智,付 新 民,劉 季 梅,喻 雲(yún) 鵬,周 泱 岑
(西南大學 1.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學部;2.附屬中學,重慶市 400700)
?
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2014-2015年度報告*
王智1,付 新 民2,劉 季 梅2,喻 雲(yún) 鵬2,周 泱 岑2
(西南大學 1.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學部;2.附屬中學,重慶市 400700)
心理素質是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領域,張大均教授領銜的“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團隊多年來圍繞該領域開展了從理論到實證的系統(tǒng)研究,取得了一批既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又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的研究成果。在簡要勾勒該領域研究主要進展的基礎上,著重對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團隊2014-2015年的研究做了評述,嘗試提出了本領域研究的未來走向,以期促進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深化和科學有效的開展。
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進展;年度報告
心理素質既是中國本土化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學術概念,又是心理學中國化研究進程中的重要研究領域,已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顯著的影響[1]。本文在簡要勾勒既往該領域研究的主要進展的基礎上,著重梳理2014、2015年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進展,展望中國人心理素質未來發(fā)展研究的方向,以期為進一步促進該領域的深化研究提供參考。
(一)心理素質的理論構建
1.心理素質概念的提出與界定
“心理素質”是一個本土化的概念,它是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提出在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并被使用的,但當時并沒有對心理素質概念進行明確界定。到了20年代90年代后期,一些研究者對心理素質涵義提出了一些看法[2],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南大學張大均教授等,通過綜合分析我國心理學家關于心理素質的觀點以及對現(xiàn)代素質概念的思考和探討,將心理素質基本涵義作如下概括: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wěn)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具有基礎、衍生和發(fā)展功能的,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chuàng)造行為密切聯(lián)系的心理品質[3-6]。從結構—功能角度分析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又是心理和行為的內容要素與功能價值的統(tǒng)一體。
2.心理素質結構的構建
張大均教授等以對心理素質涵義和實質的探討為理論出發(fā)點,通過多次大規(guī)模心理測量和實證研究為依據(jù),將心理素質結構歸納為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基本維度構成。認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品質和元認知能力。個性因素主要包括抱負水平、獨立性、堅持性、求知欲、自制力、自信心、責任感、理智性和創(chuàng)造性。適應性因素主要包括身心協(xié)調、情緒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挫折耐受力。通過以上研究總結和歸納,認為心理素質的內部關系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7]
圖1 心理素質基本結構圖
3.心理素質與其它心理行為的關系
心理素質作為內源性因素對個體心理和行為起決定性作用。以個體心理健康為例,張大均教授認為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二者的關系是“本”與“標”的關系,即心理素質是其心理結構的核心層,是心理活動之本,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結構的狀態(tài)層(表層或外顯層),是一定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反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健全的功能狀態(tài)和標志之一[7-9]。鄭希付等人也認同此觀點[10]。首先,從心理素質的功能角度來看,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應和調節(jié)效應;其次,從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來看,個體較長時間擁有良好心理健康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個體心理素質的健全且水平較高;再次,心理素質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的重要外在表現(xiàn),但兩者并非必然的對應關系。由上述探討可見,健全心理素質的形成是個體維護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
(二)心理素質測評工具的開發(fā)
根據(jù)心理素質的概念和心理素質的理論結構,分別編制和修訂了大中小幼學生心理素質量表。其中《小學生心理素質量表》歷經五次修訂,包括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共計30個題目,采用五級計分,該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20,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738~0.920之間,結構效度擬合良好?!吨袑W生心理素質量表》歷經五次修訂,包括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共計24道題項,采用五級計分,該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60,三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681~0.780之間;三個維度之間的相關在0.439~0.611之間,三個維度與總分之間的相關在0.760~0.847之間,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洞髮W生心理素質量表》歷經三次修訂,包括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共計31個題項,采用五點計分,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0.885,分量表和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也在0.56~0.86之間,具有較好的信效度,能更好地反映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狀況。問卷的編制既可為大規(guī)模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及其相關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測量工具,又可為研究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其他人群工具開發(fā)提供借鑒。此外,還編制了《幼兒心理素質問卷》[11]《幼兒教師心理素質問卷》[12]《軍人心理素質問卷》[13]等。
(三)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廣泛開展了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如學生心理素質對學業(yè)成績影響的研究[14-15],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特點研究[16-17],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關系研究[18-20],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影響因素研究等方面[21]。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深化了心理素質理論,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有利于增強心理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解決心理素質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依據(jù)和科學手段,促進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四)青少年心理素質發(fā)展促進研究
青少年心理素質發(fā)展促進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素質培養(yǎng)模式及實施策略的研究,構建了系統(tǒng)的心理素質培育模式及其實施策略[22],提出將生理—心理—社會—教育協(xié)調作用并融合一體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整合模式。以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生活、交往、做人、促進智能、個性、社會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為基本內容,運用專題訓練、學科滲透、咨詢輔導、審美熏陶、家校結合等培養(yǎng)模式及實施策略,循自我認知—動情曉理—策略導行—反思內化—形成品質等個體心理素質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育干預情境,設計有效的教育策略,最終達到培養(yǎng)健全心理素質,保持心理教育發(fā)展的根本目的[23-24]。
(五)心理素質分支領域研究的拓展
9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心理素質研究不斷深化,研究者們結合所從事和關注的領域,心理素質研究對象從學生群體拓展到教師[25]、護士[26]、軍人[27]、演員[28]、運動員[29]、潛水員[30]等群體,研究內容也更為細化,出現(xiàn)了諸如軍人心理素質[31]、考試心理素質[32-33]、審美心理素質[34]、創(chuàng)造心理素質[35]、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36]等專項心理素質研究。尤其是第三軍醫(yī)大學馮正直教授領銜的軍人心理素質研究團隊開創(chuàng)了有中國特色的軍事心理學研究領域,豐富和深化了心理素質研究的內涵和外延。
(一)已有研究為全面開展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奠定了基礎
已有關于心理素質概念的界定、心理素質結構的構建、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揭示等方面,上述理論初步奠定了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理論框架。據(jù)此開展相關的實證研究用以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制訂科學有效的實驗干預方案,檢驗理論構建的合理性和實驗的有效性。進一步明確中國人心理素質測評體系構建的標準,檢驗和修訂已有的心理素質測評工具,實現(xiàn)其動態(tài)化和標準化。
(二)心理素質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心理學界認可
心理素質研究分別被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國家級教材《教育心理學》[37-38]等工具書和國家教材收錄、介紹和引用。張大均教授撰寫的專著《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模式及實施策略》在美國出版并面向全球發(fā)行。陳英和教授評價道“作為首部在國外出版的心理素質研究專著,該書凝結了張大均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心血和智慧。國際權威工具書《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 (Second Edition)》集中反映國際學校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最新前沿成果。張大均教授的“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心理素質研究”研究成果被該書第27章《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p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Schools in China》作了特別介紹[5]。稱該研究成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心理學。這是中國學者開展心理素質研究多年來取得的最具影響力成果的重要標志。
(三)心理素質研究成果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近年來,在全國10多個省市建立了實驗基地和實驗學校,開展了旨在檢驗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健康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教育實驗,不僅驗證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及實施策略”“學科滲透模式及實施策略”“家校結合模式及實施策略”等模式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完善了理論和方法,而且還為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有效開展提供了專業(yè)服務和實踐指導,進而提高了大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據(jù)初步統(tǒng)計,全國有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東、湖北、浙江、山東、遼寧、北京等10多個省市,上萬所學校,數(shù)千萬人次學生,數(shù)萬名教師接受指導、培訓或使用了心理素質有關的教材。從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育到教師心理健康維護再到心理健康特色學校建設等方面開展了系統(tǒng)實驗,有效地推動了我國以心理素質培養(yǎng)為核心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教育)效應。
(一)系統(tǒng)規(guī)劃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
2014年7月5日至6日,上百名致力于心理素質的研究者集結于重慶歌樂山參加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戰(zhàn)略規(guī)劃研討會。此次會議從頂層設計的高度,規(guī)劃了心理素質整合研究的技術路線與協(xié)作機制。多年來孜孜不倦、潛心于心理素質研究的開拓者張大均教授做了“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五年規(guī)劃(2014-2019)主題報告”,張大均教授從心理素質研究背景出發(fā),系統(tǒng)總結了近30年來心理素質發(fā)展概況,明確了心理素質研究的目標任務。確定了近五年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主要圍繞以下方面開展:(1)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研究;(2)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研究;(3)中國處境不利人群心理素質研究;(4)中國老年人群心理素質研究;(5)中國公務人員心理素質研究;(6)中國新媒體使用者心理素質研究。組建了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團隊,包括全國協(xié)作領導小組、區(qū)域協(xié)作組,以便群策群力開展協(xié)作研究。制訂了2014-2015年度研究計劃[39]。六名研究者從不同研究對象出發(fā)拓展了心理素質研究,分別做了“中國人心理素質相關研究規(guī)劃”分報告。
(二)開展大規(guī)?!爸袊鴥和嗌倌晷睦硭刭|與其他心理行為關系”的調查
此次調查具有大樣本數(shù)據(jù),中學生被試達到15 618人,小學生被試達到7 021人;被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涉及華東、東北、華中、華北、西北、華南和西南地區(qū),同時兼顧考慮被試的學校類型、年級、性別、民族、家庭來源和獨生子女等方面的均衡;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第一次明確了中學生心理素質常模和小學生心理素質常模,實現(xiàn)了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常模標準化,為后續(xù)青少年心理素質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主持國家2011協(xié)創(chuàng)新平臺“中國基礎教育質量評價與提升協(xié)高創(chuàng)新中心”課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診斷與促進研究
此課題旨在開發(fā)適合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的診斷工具,為后續(xù)調查研究提供科學有效的研究工具,獲取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這項研究既是了解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需要,更為教育決策部門提供決策的依據(jù),同時也是促進和改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fā)點;建立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基礎數(shù)據(jù)庫。該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不僅可以使之成為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的權威數(shù)據(jù)來源,更可以成為一個開放的科研平臺和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者的交流平臺,這必將極大程度提高我國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實踐水平。
(四)深化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研究
馮正直教授以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研究為主題,系統(tǒng)開展了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研究,表現(xiàn)為:(1)研制了中國人軍人心理素質測評工具,構建了“聰慧、忠誠、勇敢、自信、耐挫”5維度15成分的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結構;(2)建立了中國軍人心理素質標準,即總體、軍種、職別和軍齡4個常模和“差、次、中、良、優(yōu)”五個等級的評定標準;(3)開發(fā)了中國軍人心理素質檢測與檔案管理系統(tǒng),為15 000名官兵建立了心理健康檔案;(4)揭示了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特征;(5)構建了中國軍人心理素質教育訓練體系;(6)檢驗了中國軍人心理素質研究的實效性。這些研究促進了中國軍事心理學的快速發(fā)展,為完整、高效的軍人心理健康保障體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學參考。
(一)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量表的再次修訂
雙因素模型被廣泛用于解決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維度分析問題,有研究表明雙因子模型的擬合數(shù)據(jù)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結構模型,能更好地說明測驗編制所依據(jù)的理論模型[40]。雙因子模型作為傳統(tǒng)維度模型的補充,可以幫助解決數(shù)據(jù)維度選擇等問題。張大均教授領銜的課題組理論與實證結合,開展了青少年心理素質雙因素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心理素質是一個雙因素結構,即由心理素質一般因素和認知品質、個性品質和適應性三個特殊性因素構成[41]。
(二)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的深化研究
依據(jù)大樣本測試數(shù)據(jù),完成了“中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系列研究成果(共10篇研究報告和論文),被第三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全部接受并且作為大會重要“專題論壇”之一悉數(shù)在會上報告。同行專家評價該系列研究成果“很系統(tǒng)、接地氣、有特色、有價值?!痹谥貞c市召開的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上,12篇有關心理素質的研究論文被接受并以“青少年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研究”為主題做專場報告交流。發(fā)表了一系列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的論文,如中學中學生心理素質與抑郁的關系密切:自我服務歸因偏向的中介作用[42],中學生心理素質與正性情緒的關系:情緒彈性的中介作用[43],3-4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毛筆書法成績單的關系[44],中學生心理素質、情緒調節(jié)策略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45]。這些研究成果豐富和深化了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
(三)開啟兒童青少年積極心理素質與良好行為習慣的整合研究
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和素質教育深入發(fā)展的新要求,積極心理素質是人的核心素質,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張大均教授認為,學生外在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有賴于內在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良好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形成又能強化或提升個體的內在的心理品質,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雙核”[46]。因此,張大均教授團隊開展了與重慶市潼南區(qū)教委《中小幼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一體化》的合作研究。該課題既對探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非常重要,又有利于指導兒童青少年形成符合個人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核心素養(yǎng)。
(四)輯集出版系列心理素質研究專著
圍繞心理素質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教育心理學研究叢書。這套叢書是張大均教授及其學生們集體探索的結晶,從研究過程到撰寫成書無不孕育著張大均教授的心血。該叢書力求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突出問題中心的研究取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恪守服務教育現(xiàn)實的價值取向。教育心理學研究叢書適應了我國教育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力求為我國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提供教育心理學依據(jù)。
(五)多篇心理素質研究論文在SSCI收錄期刊發(fā)表
本土化的心理素質研究成果不僅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陸續(xù)發(fā)表,同時也得到了國際SSCI期刊的認可,如王金良[47]、武麗麗[48]、胡天強[49]、程剛[50]等人的研究。論文的發(fā)表已經引起國際學者們的關注,其學術水平得到國際學者的認可,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六)代表性研究專著再獲認可
張大均教授的專著《Methods and Implementer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獲得2015年第七屆(人文社科)中國高等學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人文社科)二等獎,這是該成果繼2014年獲得國際認可后又次獲得的國內高度認可。
(一)深化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理論體系
首先,進一步對心理素質的本質內涵、結構功能、形成機制、影響因素、相關關系等基本理論進行深入探討,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其次是對心理素質各維度及其具體因素有關的理論進行系統(tǒng)探討,形成若干亞理論;最后是對心理素質發(fā)展與訓練促進相關理論的探討,形成符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促進理論。
(二)完善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測評體系
完善中國人心理素質測評診斷體系的理論依據(jù),進一步明確中國人心理素質測評體系構建的標準,檢驗和修訂已有的心理素質測評工具,利用雙因素模型思想,深入探索心理素質的結構,實現(xiàn)其動態(tài)化和標準化。同時,積極開發(fā)中國人共同心理素質和其他具體人群心理素質測評工具。
(三)加強中國人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
既往眾多研究者對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測評工具等進行了以實證支撐為依據(jù)的科學研究,對現(xiàn)實部分中國人心理素質的現(xiàn)狀、存在問題等進行評估,并據(jù)此開展相關的實證研究。未來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應在此基礎上,制訂科學有效的實驗研究方案,檢驗實驗的合理性及驗證實驗的有效性。圍繞心理素質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進行多方法、多層面、多視角的實證研究;開展中國人不同群體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全面揭示中國人心理素質特點。
(四)開展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心理素質的跨文化研究;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主動參與國際學術交流;開展好與德國馬爾堡菲利普大學建立的國際學術合作,開展中德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比較研究,并以此為契機,爭取更多的國際跨文化合作研究,適應國家科學研究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擴大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國際影響。
(五)提升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學術與社會影響
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一開始就致力于科學研究與應用服務。一方面,積極申報承擔國家、部省級研究課題,使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躋身“國家隊”;踴躍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高質量論文,進一步提升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的學術影響;深化和拓展有中國特色的心理素質及教育研究領域,從項目、資金、方向、特色等方面為保障科學研究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理論成果的應用轉化,將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各種年齡段的心理素質教育教材,建立實驗基地和實驗學校,完善學生心理素質測評系統(tǒng),為學生心理素質的測評與心理問題的診斷,學校心理檔案的建立提供支撐;深入探索解決科學研究如何有效為社會現(xiàn)實服務的一系列實踐問題,促進學術與社會影響的“雙效”發(fā)展。
[1]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3):530-536.
[2]張大均,馮正直,郭成,等.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6(3):56-62.
[3]張大均.論人的心理素質.心理與行為研究[J].2003,1(2):143-146.
[4]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3):530-536.
[5]ZHANG D J. Psychology Sushi and its structure[J]. In Columbus,A.M(Eds), COLUMBUS A M(Eb). 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New Work: Nova Publication, 2010,70:230-250.
[6]張大均,王鑫強.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69-74.
[7]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5):22-28.
[8]張大均.學校心理素質教育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0-34.
[9]張大均.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教育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8,(11):40-42.
[10]鄭希付,宮良火.《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2):85-89.
[11]梁運佳.幼兒心理素質基本成分與發(fā)展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12]魏燕.幼兒教師心理素質基本結構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13]馮正直,廖雅琴,汪鳳.軍人心理素質概念與結構的研究[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8):754-757.
[14]劉衍玲,張大均,郭成.小學生心理素質對學業(yè)成績影響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9):69-72.
[15]張大均,劉衍玲,馮正直.高中生心理素質水平與學業(yè)成績的相關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5(4):495-501.
[16]王滔,張大均,陳建文.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5):847-850.
[17]馮正直,張大均,范華泉.中學生心理素質特點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890-895.
[18]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3):530-536.
[19]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0]王鑫強,張大均.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對PT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6):67-74.
[21]張大均.2007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體系研究》結題報告[R].2007.
[22]ZHANG D J, WANG J L, YU L.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uzhi[M]. New You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23]張大均,吳明霞.社會變革時期青少年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的理性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0(2):27-31.
[24]張大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論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3):130-136.
[25]張旭.中小學教師心理素質狀況調查與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5):936-938.
[26]張俐等.護士心理素質概念和成分的質性與量性研究[J].護理心理學雜志,2003,18(6):406-407.
[27]馮正直,楊國愉,張大均.軍人心理素質訓練的現(xiàn)狀與思考[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23(5):313-315.
[28]劉小軍.京劇優(yōu)秀演員心理素質研究[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2,33(1):18-20.
[29]彭波,李獻清.四川省殘疾人運動員心理素質培養(yǎng)與比賽心理指導研究[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4,9(2):229-232.
[30]余浩,肖衛(wèi)兵,何存道.潛水員心理素質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3,(5):860-865.
[31]馮正直,汪鳳.中國軍人心理素質量表常模建立與應用[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32(13):1459-1462.
[32]張大均,江琦.中學生考試心理素質量表的初步編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9(6):504-508.
[33]江琦,張大均.中學生考試心理素質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2005,28(4):841-844.
[34]彭彥琴,江波.審美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探析[J].心理科學,2005,28(1):154-157.
[35]張大均.創(chuàng)新教育與青少年創(chuàng)造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8(1):22-27.
[36]韓力爭.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調查與思考[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130(6):88-91.
[37]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8]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9]張大均.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五年規(guī)劃主題報告.中國人心理素質研究戰(zhàn)略規(guī)劃研討會,2014.
[40]黎志華,尹霞云,蔡太生,等.特質樂觀的結構:傳統(tǒng)因素模型與雙因素模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1):45-47.
[41]武麗麗,張大均,程剛.小學生心理素質雙因子結構模型的構建[Z].待發(fā)表.
[42]蘇志強,張大均.小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1(3):89-95.
[43]蘇志強,張大均.8-12歲兒童心理素質與抑郁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5(2):72-77.
[44]王立新,張大均.3-4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毛筆書法成績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8):1225-1229.
[45]董澤松,張大均.中學生心理素質、情緒調節(jié)策略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1(6):99-103.
[46]張興舉,張大均.中小幼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一體化研究——以潼南縣為例[Z].重慶市潼南區(qū)教育委員會,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5.
[47]WANG J L, ZHANG D J. Resilience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adolescents[J].Psychological Reports.2015,117,2,354-375.
[48]WU L L, ZHANG D J.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as mediator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roblem behaviours in Chinese children[J].Chin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5,59:132-138.
[49]HU T Q, ZHANG D J. A meta-analysis of the trai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76:18-27.
[50]CHEN G, ZHANG D J. Childless adults with higher secure attachment state. have stronger parenting motiva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87:39-44.
責任編輯曹莉
網址:http://xbbjb.swu.edu.cn
10.13718/j.cnki.xdsk.2016.05.013
2016-04-25
王智,心理學博士,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學部,副教授。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中學生班級凝聚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14SKB034),項目負責人:王智,重慶市青少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雛鷹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王智。
B844
A
1673-9841(2016)05-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