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明
(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昆山 215300)
?
利用歷史人物培育學生情感
趙海明
(江蘇省昆山市葛江中學,昆山215300)
以人物為中心展開歷史教學,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人與社會,提高對是非善惡的識別判斷力,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品質,既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題中之義,也是有效途徑.教學中選取道德品質有缺陷的人物為例,可以起到“其惡可以誡世”的警醒作用;也可以選取杰出人物,起到“其善可以示后”的榜樣作用,從不同的角度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的情感.
歷史教學人物是非善惡情感人格
在日常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一直是個棘手的難題.在這方面,歷史學科卻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人物》篇里指出:“夫人之生也,有賢、不肖焉.若乃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示后,而死之日名無得而聞焉,是誰之過歟?蓋史官之責也.”[1]劉知幾強調,史學家在寫人物時,要注意揚善抑惡,從而起到“示后”和“誡世”的作用.錢穆也認為:“……中國歷史,因其注重人物,故能兼具了教育的意義與功能.”[2]基于此,筆者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尋找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們的精神品質,可以起到“示后”的作用,學生能夠從他們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jīng)驗;同時也不忽略那些在道德或人格上有缺陷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亦足以起到“誡世”的作用.
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歷史人物培育學生的情感呢?筆者分別選取不少學生的“偶像”希特勒,以及簽署《獨立宣言》的美國開國元勛為例,嘗試進行教學設計.
教師講述:也許正如約翰·托蘭在《希特勒傳:從乞丐到元首》一書的前言中所說,在很多人心目中,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紀撼動歷史的偉大人物之一.他曾博得了廣泛的尊敬,也曾是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的希望和理想.在希特勒的一些追隨者看來,他是一個英雄,一個失敗的救世主.
材料呈現(xiàn)(一):
1933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國總理的時候,德國有六百萬失業(yè)人員.短短的三年以后,德國實現(xiàn)了充分就業(yè).原先不堪入目的苦難與大眾貧困,變成了普遍的小康狀態(tài)……從蕭條到經(jīng)濟繁榮不是通過膨脹實現(xiàn)的,工資和價格完全穩(wěn)定.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納:《解讀希特勒》[3]28
教師設問:如果你是當時的德國人,你會不會把希特勒看作是“英雄”或者“救世主”?為什么?(參考答案:應該會;他能提供面包和工作崗位,改善民眾的生活.)
材料呈現(xiàn)(二):
材料1:德軍在占領區(qū)掠奪了數(shù)百萬輛各式交通工具、15億美元以上的黃金外匯、數(shù)千萬噸鐵礦石,甚至還以維持占領為由,向被占領國家搜刮共計600多億馬克的占領費.每到一地,德軍從不忘搜羅各種藝術珍品……到1944年7月……征收各類文物共21903件,僅法國文物的價值就高達10億美元.
——孟鐘捷:《德國簡史》[4]
材料2:(希特勒說)人們將因為我滅絕了德國與中歐的猶太人而永久感謝納粹主義.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納:《解讀希特勒》[3]22
教師設問:你如何看待希特勒所取得的“成就”?(對這一問題,學生可能會給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對此,筆者設計了兩個答案.答案1:是以鄰為壑、侵略別國的罪惡行為;答案2:希特勒這樣做也是為了德意志民族,這是他愛國的表現(xiàn),愛國不應受到譴責.)
教師講述:當時很多德國人也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希特勒的惡行,或者認為那是可以原諒的瑕疵,他們認為“那個人卻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做成功.他是上帝派來的使者”.[5]當然,德國民眾有這種想法,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受到希特勒的蒙騙.以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政策為例,他宣揚猶太人對白種人或德國人構成嚴重的威脅,要奪取“生存空間”.其實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歐洲的猶太人自19世紀中期起就已經(jīng)融入了各自的國家,成為各個國家的優(yōu)秀愛國者,在德國更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許多猶太人與德意志人一同走上戰(zhàn)場,直到希特勒上臺,德國猶太人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德意志祖國”.而希特勒關于猶太人陰謀統(tǒng)治世界、而且行將實現(xiàn)這一“陰謀”的觀點,也不符合事實.由于內部各種矛盾的影響,當時猶太人正處于他們歷史上最為虛弱、最為分裂的時期.所以,當希特勒的大屠殺來臨時,他們連起碼的自衛(wèi)能力都沒有.
材料呈現(xiàn)(三):
材料1:(見下圖)
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步行到毒氣室
材料2:
劊子手……
充滿了絕望神情的眼睛.
孩子在坑里懇求憐憫:
“叔叔啊,
別埋得太深
要不媽媽會找不到我們.”
——[蘇聯(lián)]鮑羅杜林[6]
教師講述:有人堅持說希特勒至少是愛國的,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德意志民族,看到這幅圖片,讀到這首小詩,不管出于多么“崇高”的動機,我們誰有權力去殘害任何一個同你我一樣的生命呢?
材料呈現(xiàn)(四):
(希特勒說)我在這里也是冷酷無情的.如果德意志民族有一天不夠強大、不愿為自己的生存而流血,那么它就應該滅亡,讓一個更為強大的力量消滅掉……我不會為德意志民族流淚.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納:《解讀希特勒》[3]159
教師設問:讀完這段材料,你還會認為希特勒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因為“愛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德意志民族嗎?(參考答案:德國是希特勒實現(xiàn)自己野心的工具.)
教師講述:就在1939年9月1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那天,希特勒下達了對病人進行大屠殺的書面命令.按照這一命令,在隨后的兩年內,約十萬德國人被當作“無用的吃飯人”被官方屠殺了.反觀希特勒發(fā)動的戰(zhàn)爭最終又給德國帶來了什么?戰(zhàn)爭結束時,德國成了一片焦土,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政治上的:他不僅留下了死尸、廢墟與殘垣斷壁以及千百萬饑餓的、流離失所的人們,也留下了一個崩潰的管理機構與一個被消滅的國家.而且人們的慘狀、國家的滅亡是他在戰(zhàn)爭的最后幾個月內有意造成的.
“只有到了最后,當希特勒下令將德國變?yōu)橐黄雇?,要以集體死刑來懲罰德意志民族時,他一生真正的追求才露出‘廬山真面目’.”[3]26他把德國與德國人看成了實現(xiàn)自己野心的工具.當他的計劃失敗時,他要用集體死刑來懲罰德國人.
【設計意圖】有學生視希特勒為偶像,原因是被表象所迷惑,被虛偽動聽的言辭所欺騙.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只要揭穿希特勒的真面目,戳破他屠猶的謬論、愛國的謊言,使“麒麟皮下露出馬腳”,多數(shù)學生能扭轉自己的認識和態(tài)度.
還有一部分學生堅持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希特勒這樣做是符合人性的”“成王敗寇,如果希特勒成功了,他就是正義的”等,毋庸置疑,這是一種危險的情感態(tài)度.但知識不能灌輸,情感不能勉強,如果強制學生改變態(tài)度和情感則只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相反,只有在尊重學生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有引導的空間,情感教育的目標才能達成.因此,對于這一部分學生,需要在他們心中播下生命意識、人文主義的種子,這樣才能驅逐功利主義的念頭.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歷史如何發(fā)展,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才是最終的目的.基于此,在教學設計中,筆者插入了“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步行到毒氣室”的照片,再配以蘇聯(lián)詩人鮑羅杜林的《劊子手……》這首詩.在朗讀這首詩的時候,課堂上死一般地沉寂,看得見的是學生眼中閃爍的淚花,看不見的是每一個人靈魂深處那種鉆心的痛,那種感覺真的不是用“震撼”或者“感人肺腑”就可以概括得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師生間情感上的共鳴也無須用語言多加表達,潛移默化間情感的滲透也因此更加真實有效.
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刻意不介紹希特勒的“成就”,認為這會對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不良的引導,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如果這樣,會不利于學生明白希特勒是如何發(fā)跡、掌權的,從而也失去了它的現(xiàn)實警醒意義.阻止希特勒思想死灰復燃的最好辦法,不是刻意隱瞞,不讓學生知道它的存在,而是應該讓他們全面了解它,這樣才會變得對它更有覺察力、更有警惕性,才能更積極地參與到與它的戰(zhàn)斗中去.
教師講述:什么樣的人能成長為英雄?英雄人物應具備的品質又有哪些?這些問題的答案,說起來也是見仁見智.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美國的開國元勛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品質,或許能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材料呈現(xiàn)(一):
在最后簽名的56個成員中,超過半數(shù)是律師或者法官,十來個是商人,還有很多地主和農民.剩下的那些人當中,有醫(yī)生、政客和牧師.
——《〈獨立宣言〉簽署人的遭遇》,霍一峰編譯自美國《文化》[7]
教師設問:簽署《獨立宣言》的眾人,他們的身份或者地位是否有什么異于常人或者高人一等的地方?
教師講述:在簽名者中,19人在40歲以下,3人20歲.除了2人以外,其余所有人均已結婚成家.70歲的富蘭克林是其中年歲最大的,他曾半開玩笑地表示,簽署《獨立宣言》的人必須團結一致,精誠合作,否則必定會被抓住一個個絞死.
繼續(xù)講述:還曾流傳過這樣的故事,弗吉尼亞州肥胖的代表本杰明·哈里森對馬薩諸塞州瘦小的代表埃爾布瑞奇·格里說:“我在幾分鐘之內就會死去,而憑你單薄的身子,你得在臨死之前在半空中飄舞1~2個小時.”[7]
材料呈現(xiàn)(二):
這些人知道他們冒的是什么樣的風險——叛國罪的懲罰是處以絞刑,而當時有一支英國艦隊已經(jīng)在紐約港拋錨??浚?/p>
——《〈獨立宣言〉簽署人的遭遇》,霍一峰編譯自美國《文化》[7]
教師設問:
設問1:《獨立宣言》的簽署人是否知道簽署宣言這一舉動,會給自身帶來怎樣的危險?(參考答案:知道,以叛國的罪名被處死.)
設問2:他們有沒有因此而退縮?(參考答案:沒有,他們視死如歸.)
材料呈現(xiàn)(三):
在一致通過歷史上最輝煌壯麗的文件的結束語時,這些簽名者夸下的并不是??冢骸盀榱藫碜o并支持《獨立宣言》,堅定不渝地依賴著天意的庇佑,我們共同起誓,用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財產(chǎn)和我們圣潔的名譽作擔保.”
——《〈獨立宣言〉簽署人的遭遇》,霍一峰編譯自美國《文化》[7]
教師設問:是什么使得他們能夠在死亡面前談笑風生、視死如歸的?(參考答案:反抗壓迫,對自由、獨立的熱愛和追求.)
教師講述:在《獨立宣言》上簽署名字的56個人中間,有2位后來成為美國總統(tǒng),3位成為副總統(tǒng),還有很多人當上了州長,有幾位繼任國會里的參議員.但是也有4位在戰(zhàn)爭期間因負傷或勞累而死,5位成為俘虜,遭受監(jiān)禁,幾位失去了妻子和孩子,9位的家產(chǎn)被襲擊并被摧毀.如果是你,明知道在這份文件上簽字,日后可能會給你帶來牢獄之災,甚至會犧牲性命,你會怎樣選擇?簽字還是不簽字?這是一個問題.
【設計意圖】中學歷史教學更需傳播正能量,發(fā)揮歷史人物的正面引導作用.誠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本領的傳授,而在于情感的喚醒、激勵和鼓舞.《獨立宣言》簽署人的精神品質在這方面足為表率.但情感的滲透和激勵,只有通過觸及學生靈魂、激動學生心靈并轉化為信念,才能成為精神力量.為此,筆者通過選取材料和問題,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思想情趣等投射到“簽署人”的身上,入乎其內地以己之身心去察覺、感受這些形象,并做出自己的情感判斷和取舍.如果教師引導得法,這種內省,會生發(fā)潤物無聲之效,使疲者振奮,使怯者勇敢,使懦者煥發(fā)斗志.這無疑實現(xiàn)了情感培育的目標——學會激勵自我情緒,遇到挫折時,主體善于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滿信心,克服困難,堅定既定目標;并且能夠理解他人情感,分擔他人困難,分享他人幸福,與人和諧相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不是理智知識和認知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如是,情感的培育和滲透更應如是.
“歷史終究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能領會前人的思想感情(如老子殺兒子,兒子殺老子之類),那么最多只能說他知道了(kennen)歷史事實,但不能說理解了或懂得了(wissen)歷史.”[8]學習歷史實際上就是體味人生,我們看歷史,反思歷史,也在反思我們自己的社會與自己的生活.而那些美好的品德,如博愛、寬容、自由、平等、責任、誠信、謙遜等,就在我們的歷史之中,并且可以通過學生能夠理解的人和事,使他們相信社會的轉變與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密切相關,每個人都可以用美好的言行改變自我,改變人生,進而改變社會.
[1] [唐]劉知幾.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37.
[2]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歷史研究法[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228.
[3]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納. 解讀希特勒[M].景德祥, 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4] 孟鐘捷.德國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8.
[5]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納.從俾斯麥到希特勒[M].周全,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197.
[6] 蘇聯(lián)抒情詩選[M].王守仁,譯.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 霍一峰.《獨立宣言》簽署人的遭遇[EB/OL]. [2016-01-21]. http://doc.qkzz.net/article/2ed6f fb4-06e4-459c-8f9e-ed64b1913215.htm.
[8] 劉北成,陳新.史學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8.
(責任編輯: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