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
摘 要: 傳統(tǒng)小學品德與生活課中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考核形式不合理、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等問題,本文針對此提出設置貼近生活的教學目標,用多元化方式考評學生,倡導教學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學生活化解決對策。
關鍵詞: 小學 品德與生活 教學生活化 對策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培養(yǎng)小學生自身道德修養(yǎng)奠定基礎,此課程的基本屬性是其生活性,理念在于讓小學生品德回歸到生活當中,引導孩子學會做人和生活,因而只有遵從生活化才是實施課程的正確路徑。
一、傳統(tǒng)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吸引學生
作為一門思想教學課,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向?qū)W生灌輸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主,告誡學生應該做什么,學生做哪些事情是不對的,加之課文的文字表達枯燥生澀,天長日久,學生不僅不會對這門課程感興趣,還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對于活潑懵懂的孩童來說,沒有人愿意在課堂上總是聽老師講大道理。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當中,將傳統(tǒng)思想品德教育改為品德與生活,就是希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讓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培養(yǎng)他們初步的道德意識。原本有意義的課程如果只是被教師照本宣科式地僵硬表達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根本無從談起。
(二)考核形式不合理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考核仍遵循試卷為主的考試模式,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本無可厚非,任何課程的學習都需要檢測學生哪里需要查漏補缺,然后針對檢測暴露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因而定期檢測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本身固有的特點,筆試并不能夠真正有效地反映孩子的學習成果。知易行難,孩子書面的表述只能從文字層面反映出他的價值判斷,說明在意識層面,當一些生活中的情形發(fā)生時,他知道該如何做。但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碰到試卷中出現(xiàn)的類似場景,是否真的會像試卷上寫的那樣去做,我們無從考量。因此,閉卷筆試這樣的考試模式顯然與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的考核不符。
(三)課堂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社會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教科書,小學生從生活實際當中發(fā)生的事情做出價值判斷,從而體現(xiàn)其道德水平,道德水平這種無形的意識,是可以隨著生活經(jīng)歷的不斷積累逐步塑造提高的。將鮮活的生活局限到有限的課堂教學當中已經(jīng)違背了品德與生活課程設置的初衷,教學生活化就是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體味生活,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因此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至關重要,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
二、關于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生活化的對策
(一)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
品德與生活課是一門和社會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一些理論性知識的講解對于實踐經(jīng)驗很少的小學生來說,是指導他們行為的基礎鋪墊。重要的是,在對于學生的理論性知識進行講解之后,一定要加強對于實踐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覺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行動當中。以《我不任性》這一節(jié)課為例,當教師講解完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視為“任性”的之后,可以嘗試鼓勵學生發(fā)言,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學生在沒有學習此課之前,或許對任性沒有基本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某些行為就是任性的行為,在學習之后,會因為知道任性的行為是不好的行為而羞于啟齒。此時就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告訴學生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任性的經(jīng)歷,分享出來,大家相互交流,讓更多的同學知道,以后大家就可以避免很多任性的行為。同時,要對那些敢于分享的同學給予肯定和表揚,勇于承認自己的任性行為,以后就知道這種行為不太好,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小學生在談自己的任性行為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談談自己的改進想法,并肯定他向同學們傳遞了一種很好的方法,對自己有著全面的認識,加強自我管控意識,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二)多元化考評方式相結(jié)合
傳統(tǒng)的筆試考核側(cè)重于對學生理論、記憶能力的考察,對于有著生活性特點的品德與生活課來說,以實踐情況作為考核模式是比較適合的考核方法。
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完全可以納入考察范圍當中,考察結(jié)果也不一定只用分數(shù)來表示,因為無形的品德很難用實際的數(shù)字來衡量其高低??梢杂谩皟?yōu)”、“良好”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差”這樣的評定最好不要出現(xiàn),孩子行為的可塑性強,一段時間內(nèi)表現(xiàn)不好并不代表他的品德就有問題,一旦給予“差”的評定,會對小學生的心理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走入社會中幫助他人,請他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客觀評價,最后教師通過學生收集到的評價進行真實性驗證,然后綜合分析,對學生的學習實踐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三)教學與實踐相結(jié)合
小學生的社會實踐積累多了,有了一些基本的閱歷,就會在生活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和約束,當孩子意識到應該遵從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自覺對行為進行約束時,就有了基本的道德標準,因此加強學生在校外的教學課程體會是十分必要的。如講解《我們的生活與塑料》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自己身邊的塑料制品進行發(fā)言,然后提出問題,當身邊這些塑料制品破損不能再使用的時候,它們都去了哪里,學生一定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然后教師告訴學生不能用的塑料制品的正確處理方式,再帶領學生認識塑料垃圾給生活帶來的影響,以此激發(fā)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
三、結(jié)語
我國目前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逐漸趨于向高素質(zhì)、高品德、高能力方向發(fā)展,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時期,因此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有著舉足輕重不能忽視的作用。本文以傳統(tǒng)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提出相應的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生活化對策,以期優(yōu)化目前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
參考文獻:
[1]姜志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辨析[J].考試周刊,2013,75:180-181.
[2]沈莉華.小學品德教學“生活化”探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06:162-163.
[3]趙永玲.試論小學品德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6,1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