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川
(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淺議弗洛伊德生活境遇對其繪畫的影響
丁川
(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弗洛伊德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其繪畫風格大至可分為三個階段:40年代至50年代為早期;60年代至70年代為中期;80年代以后為晚期。下面我們擬從三個時期繪畫風格的演變來探討其生活境遇對其繪畫的影響。
精神;潛意識;風格;相關
盧西安·弗洛伊德,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孫,偏好人物畫像與裸體畫像。在二十世紀,抽象表現(xiàn)主義占領了整個藝術世界,但是弗洛伊德一直堅持具象表現(xiàn)主義繪畫,最終憑借其堂吉訶德式的堅守成為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
盧西安·弗洛伊德的繪畫風格大至可分為三個階段:40年代至50年代為早期;60年代至70年代為中期;80年代以后為晚期。
60年代之前,弗洛伊德早期的繪畫風格得益于北歐的尼德蘭繪畫傳統(tǒng),是一種以堪培拉技術為主的薄畫法。其畫面帶有平面裝飾趣味,畫風含蓄細膩、冷漠驚悸。例如其早期代表作《女郎與白色的狗》描繪的正是他的妻子凱瑟琳,凱瑟琳身著黃色睡衣,一只乳房暴露在外,另一只則用手捂著,柔情又略帶呆滯的大眼睛注視著畫家,似乎是在訴說著什么。身旁一只白色的狗安靜舒適地趴在她的小腿上,享受著妻子帶給它的安全感。弗洛伊德把這幅畫的整個色調(diào)處理的較冷淡,對妻子的面部、發(fā)絲、狗的皮膚和沙發(fā)的質感等又刻畫的及其嚴謹精,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孤寂意味。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不僅精細、靜謐,有時還會帶點表現(xiàn)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從整體來看,弗洛伊德的早期風格大多都是以微妙的灰色為基調(diào),精致細膩的線條造型,傳達一種疏離的,抑郁的和焦慮的情緒。
弗洛伊德中期的作品一改早期的平涂和筆觸的微妙銜接。用較硬的豬鬃筆按照形體結構進行有力的拖掃,“筆觸隨著結構的運轉而留下長長的痕跡”。
如作品《睡著的裸體女孩》一畫中,畫家采用了俯視的視角去構成畫面,畫中這個橫躺著的裸女,結實飽滿而極富張力,女孩蓬勃的身體成熟到極點,張揚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感,四肢收縮彎曲,整個身體扭成“之”字形,局部的肌肉表現(xiàn)的極度夸張,人體有關性方面的特征幾乎處于畫面的中心和穩(wěn)定點上,毫不遮攔和掩飾。這也許就是畫家眼中的真實,正如他說的:“我期望我的畫屬于人們,而不是像他們。我不要那種類似的像,而是將他們描繪成一個行動者,我所要畫的是人體自身的運動?!痹谶@一時期作品的作畫構圖上已明顯具有了一種近逼感、不平衡感,從而使畫面具有了奪框而出的精神張力,畫面的形式語言同精神內(nèi)涵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這一時期作品中人物放蕩不拘的動態(tài)中隱含著一種性的意味,弗氏對人體的隱秘部位也做了極為詳盡的描繪。但這些并未令人感到是一種色情的圖式,恰恰相反,他能使人感到的是一種生命原始質樸的真實之美和對性的敬意。這也許是弗洛伊德對其祖父性本能學說更深刻的領悟,是在骨子里對其祖父無視社會正統(tǒng)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直敘心理意識的一種繼承。
8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藝術臻于頂峰時期,這一時期的畫風可概括為:率直的、坦然的、深沉的,而且更具震撼力。在這一時期,其作品畫面變得更有張力,而且還透著勃勃生機。色彩處理上沉穩(wěn)凝重,人物造型飽滿,結實。用筆更加老辣,輕松,不拘一格。與中期相比,更顯得率直、自然、坦蕩。技法上真正達到了一種從有法到無法的純清境界,隨之而來的是形體的輕松、自然、鮮活而又充滿生機。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效果。此時畫面人物的表現(xiàn)除了對人物解剖結構的準確把握外,還有意地將人物形體的比例夸張,加強對比,更加注重的是使畫面更具體積感和更具視覺沖擊力。如《夜晚的畫室》中,橫躺在畫面下端的巨碩的女人體與后面坐著的削瘦的女人形成了一種極強的對比,使其有一種要沖破畫面直逼視野的震撼力。裸露的肉體像地毯一樣在目光下毫無保留地攤開了,就像一大堆肉、皮膚、四肢、乳房和性器的混和體,赤裸裸地向觀者袒露著精神,這種率直坦然的人性的展露,使人尷尬,又使人著迷。筆觸交錯相疊,抑揚頓挫,色彩相互溶透,浮雕般干澀的肌理,尤其是女人脹鼓的乳房和腹部被鮮艷的暖色在上面一摸,大有脹破之勢,使人無法忍受噴發(fā)前的驚懼,這種視覺上的沖擊力和震撼力,是其早期和中期作品所未能達到的。在弗氏晚期作品中,人物神情及心理活動更趨安詳、靜穆、深沉,與前期的驚懼、冷漠、不安的心理刻畫形成對比,但畫中仍然游移著某種揮之不去的詭秘的氣氛。
研究弗洛伊德三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不管其藝術形式如何變化,其研究對象始終都沒有脫離人體,焦躁的,冷漠的,安詳?shù)?,靜穆的,暗示的,詭異的,驚悸的,含蓄的,細膩的,精細的,其關注的都是我們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東西,我認為其獨特的視角和其幼兒時極其之后顛沛流離的生活境遇有極大關系。弗洛伊德在1933年為逃避納粹迫害與家人移居倫敦,青少年時期一次由于吸煙不慎燒掉自己所在學校,中年之前一直過著四海為家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使其慢慢的變得緊張、驚悸、敏感而不安,逐漸的使自己處于一種封閉和孤僻的狀態(tài),這些特點在其繪畫之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據(jù)《去你的,生活》一書中描述,弗洛伊德的私人生活不堪而且混亂,但據(jù)統(tǒng)計其每天的工作量達到14個小時以上。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其生活境遇對其影響非常之大。著名藝術家陳丹青先生贊美其為最后一位堂吉訶德式的大師,其藝術之深奧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J205
A
1005-5312(2016)11-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