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滿 戚士章 張建群
摘 要:該文介紹了近幾年壽縣等沿淮地區(qū)霉雨季節(jié)澇災后生產經驗,針對不同時段出水的受淹農田,提出補(改)種和水淹作物田管技術措施,為當?shù)貫暮蠡謴蜕a提供指導意見。
關鍵詞:沿淮地區(qū);夏季澇災;恢復生產;田管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034-02
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壽縣等沿淮地區(qū)常發(fā)生持續(xù)降雨天氣,降雨集中,降雨量偏大。低洼地區(qū)極易形成內澇,農田受災嚴重。為搶抓農時,需要及時開展補改種和加強水淹作物田間管理,恢復災后生產,降低災害損失。
1 受澇絕收田補種改種技術
受澇絕收田,分水田、旱地2種類型和農事季節(jié)要求進行改種補種。
1.1 7月19日前退水的水稻田補種水稻
1.1.1 間苗移栽或分株移栽 處于分蘗期的直播稻或手插秧,提前5~7d追施75kg/hm2尿素,對直播稻進行間苗,對手插秧進行分株,勻出的秧苗用于受災絕收的水稻田改種栽培。常規(guī)稻秧苗移栽24~27萬穴/hm2(行株距30cm×13cm),雜交稻秧苗移栽21~24萬穴/hm2(行株距30cm×15cm左右)。
1.1.2 “早翻晚”改種 對中稻受淹死亡且無秧苗移栽的稻田,可以進行水稻“早翻晚”栽培,一般能獲得5 250~6 750kg/hm2產量。2015年壽縣采取毯式育秧搶育預備苗,10~13d即可機插秧,無育秧條件的采取免耕直播方式。洪澇災害后補種“早翻晚”水稻,必須保證在9月20日前安全抽穗揚花,因此季節(jié)十分緊張。作為應急措施,宜選用早稻早熟或特早熟品種,如:早秈807(108d)、中早39(110d)、中早35(109d)、中早25(106d)、早秈276(109d)、早秈788(105d)、早秈3216(100d)、早珍珠(105d)、浙輻7號(108d)、嘉興8號(110d)等。播種前用25%邁舒平懸浮種衣劑(22.2%噻蟲嗪+1.1%咯菌腈+1.7%精甲霜靈)17mL加清水6~8kg,直接浸泡5kg稻種,浸種24~36h,清水洗凈后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種。機插秧按《壽縣機插水稻生產育秧技術規(guī)程》要求播種,直播稻播種量根據(jù)品種特性和播種時間而定,常規(guī)稻一般為90~112.5kg/hm2,雜交稻37.5~45kg/hm2,早播的宜少,遲播的宜多。為爭取早蘗,施肥上要采用“促前、控中、補后”技術路線,重基肥,早追肥,看苗施穗肥,斟情噴葉面肥,控施氮肥,重施磷鉀肥,增強生殖生長能力。純氮總施量控制在150~180kg/hm2,五氧化二磷75~90kg/hm2,氧化鉀150~225kg/hm2?;?5%三元復合肥525~600kg/hm2,氯化鉀90~105kg/hm2;1葉1心期和4葉期分別追施45~60kg/hm2尿素;孕穗期看苗補施45~60kg/hm2尿素加75kg/hm2氯化鉀作穗粒肥。水漿管理上做到露泥播種、濕潤出苗、淺水分蘗、輕曬促根控苗、干濕交替灌漿,保持濕潤到黃熟。露泥播種后至1葉1心期均不建立水層,只保持濕潤。曬田采用分次輕曬的方式,孕穗至抽穗期間歇灌溉,后期常灌“跑馬水”,干干濕濕,以防倒伏。直播稻田雜草極易滋生,秧苗3葉1心期,根據(jù)田間草相防治雜草。用10%韓秋好(惡唑酰草胺)750mL/hm2防治禾本科雜草,韓秋好對稗草、馬唐、牛筋草效果好;10%千金(氰氟草酯)750mL/hm2防除千金子和低齡稗草。4葉1心期,一般用70.5%2甲·唑草酮300g/hm2加10%吡嘧磺隆150g/hm2防治莎草科和闊葉雜草;50%二氯喹啉酸375g/hm2防除大齡稗草,但要嚴格控制藥量,避免藥害發(fā)生。病蟲害要采取綜合防治,特別是“早翻晚”水稻秧苗嫩綠,易遭薊馬、螟蟲危害,要及時施藥防治。由于田間密度大,要注意防治后期紋枯病,可在孕穗期噴施1~2次5%井岡霉素1 500g/hm2。9月20日不能齊穗的田塊,有可能遭受“寒露風”侵襲,可在抽穗初期用22.5~30g/hm2“920”兌水600kg噴施,并灌深水保溫。
1.2 7月20日(大暑)前退水的水旱田改種旱作 旱地可以改種玉米、山芋、花生、西瓜、胡蘿卜、馬鈴薯、白菜等作物。應選擇早熟品種,如:早熟夏玉米(掖單4號、登海1號、中夏1號等),鮮食玉米(皖甜1號、蘇玉糯2、5號等),菜用大豆(新六青、特早1號等),鮮食秋花生(皖花2號、魯花9號等),秋播西瓜(蘇蜜1號、京欣1號等)。
1.2.1 補種玉米(1)品種選擇 7月20日之前播種的,可選用增產潛力大的中熟品種,如:掖單13、掖單2號、登海1號;7月20日至7月底播種的可選用掖單4號、皖單8號、農大81、皖西94-1等早熟品種。也可選用耐澇漬、耐密型的隆平206、弘大8號等優(yōu)良品種。(2)適期播種。7月中旬以前仍是秋玉米的最佳播期范圍,7月底前能出水爽土的田塊可直播玉米;對于8月上旬前能退水爽土的田塊,應在7月25日之前育苗,最好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待出水后移栽。采用包衣種子或進行藥劑拌種播種,防治地下害蟲。每穴播2~3粒玉米種子,也可用玉米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4~5cm。3~4葉期間苗,6~7葉期定苗。(3)合理密植。播種量37.5~45kg/hm2。60cm等行距種植或寬窄行種植(寬行80cm,窄行40cm)。種植密度要與品種要求相適應,弘大8號等耐密植品種留苗60 000株/hm2,株距25~30cm;蠡玉16等大穗型品種留苗52 500~57 000株/hm2,株距30cm左右。高產田塊適當多留苗。(4)科學施肥?;屎妥贩氏嘟Y合,磷、鉀肥和50%~60%的氮作基施,其余的氮肥在大喇叭口期(10~12片展開葉)追施。由于秋玉米前期氣溫高,玉米生長期縮短,所以應重施基肥。基肥施45%三元復合肥600kg/hm2、尿素75kg/hm2,在5~6葉期定苗后,施90~120kg/hm2尿素做苗肥。在10~12葉期,施尿素75kg/hm2做穗肥。(5)綜合防治病蟲草害。(化學除草。玉米播后苗前可噴施40%乙阿合劑2 250~
3 750mL/hm2,兌水750kg進行封閉式噴霧;玉米幼苗2~5葉期,雜草2~5葉期噴施4%玉農樂懸浮劑(煙嘧磺?。? 500mL/hm2進行莖葉除草,也可在玉米7葉至8葉期使用滅生性除草劑20%百草枯(克無蹤)水劑1 500~2 250mL/hm2,在無風條件下玉米行間定向噴霧;(二)病蟲害防治:苗期用2.5%的“敵殺死”1 500倍藥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地老虎、粘蟲、灰飛虱等;喇叭口期用3%辛硫磷顆粒劑22.5kg/hm2撒入心葉內防治玉米螟;用40%樂果1 500倍液防治玉米蚜蟲;防治大小斑病用40%克瘟散乳劑500~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懸乳劑500~800倍液葉面噴灑;防治銹病用50%代森鋅水劑800~1 000倍液?;胤赖?。在可見葉6~9葉時(拔節(jié)期前)噴化控劑金得樂、玉黃金等,降低玉米株高,促進根系生長,防止玉米倒伏。(6)適期晚收。玉米適當晚收是一項不需增加成本的增產措施,一般在玉米苞葉干枯變白,籽粒變硬后,玉米完熟期即籽粒乳線基本消失、基部黑層出現(xiàn)時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
1.2.2 補種綠豆 水田改種旱作難度較大的,退水后可趁墑及時播種綠豆。綠豆耐瘠性好,生育期短,播期彈性大,是重要的救災作物之一。據(jù)2003年、2007年、2015年經驗,補種綠豆最遲在8月5日之前,否則遇寒露風難以結角成熟。(1)品種選用??蛇x擇生育期短的早熟、高產品種,如:豫綠4號、豫綠5號、豫綠6號、鄭綠7號、中綠1號、蘇綠1、2號等。(2)播期安排。8月5日前搶早播種有利于高產穩(wěn)產。各地應在退水后,“搶”字當頭,立爭早播。(3)種植方式與密度。以穴播或條播方式為宜,畦寬1.5m,每畦3行,行向應與風向平行,一般夏播綠豆采用南北行向,利于通風透光。行株距配比為(55~60)cm×10cm,播足18萬穴/hm2,每穴2粒為宜,用種量22.5kg/hm2左右,撒播用種量37.5kg/hm2。(4)肥水管理。肥水管理以壯稈促枝,提高單株莢果數(shù)為主要目標,采用重施基肥與促花肥2次施肥法?;士傻资?5%復合肥450kg/hm2,促花肥在開花結莢期追施尿素225kg/hm2,之后不再施肥。高溫干燥天氣,如豆葉明顯下垂,應在當日傍晚采用滿溝窨水,以畦面不積水為度。(5)及時采收。豆田中當黑莢與黃莢占總莢數(shù)的70%左右時,可用乙烯利1 800mL/hm2兌水450kg均勻噴霧,7d后待豆葉大部分脫落后集中采收。也可分批采收,及時采收黑莢。
1.2.3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立秋),重點改種綠豆(如上)和蔬菜等生育期短的作物 適宜的蔬菜種類有:黃瓜、番茄、菜豆、空心菜、大白菜、小白菜、秋蘿卜等。7月底前補種山芋仍可取得15 000kg/hm2的收成。春山芋或早插夏山芋通過追肥提苗增蔓,可以借藤補種,要保證密度60 000株/hm2以上。
1.2.4 8月20日前(處暑),重點改種蕎麥、速生蔬菜和反季節(jié)棚室蔬菜等 如:食用菌、小白菜、青花菜、芫荽、菠菜、洋蔥、黃瓜等蔬菜品種。為了爭取農時,可以采用育苗移栽辦法,無地育苗的可借地或統(tǒng)一集中育苗,待適宜補種時組織移栽,以彌補季節(jié)上的限制。
2 水淹作物恢復生長田間管理技術
2.1 清溝排水,除澇保苗 受澇地區(qū)立即開機或人工排澇,抓緊清溝除漬,旱地力爭在24h排除田間積水,水田爭取在72h內現(xiàn)苗,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及時清理田間溝系,確?!叭郎稀迸涮祝A防二次澇漬。
2.2 查苗補苗,以稠補稀,及時中耕培土、除草 對缺苗斷壟的田塊,通過移稠補稀或補種補栽等措施及時補苗,確保全苗。澇漬之后,土壤板結,透氣性差,根系生長發(fā)育不良,排除積水,土壤泛白后進行中耕,一般2~3次,有助于農作物恢復生長。
2.3 增施速效肥,促進苗情轉化 受澇漬作物長勢較弱,應及時增施速效肥料,適量增施磷、鉀肥,補足地力,促進苗情轉化。
2.4 科學管理,化學調控 對雨水過多,田間隱蔽、光照不足,造成作物瘋長的,噴施矮豐、烯效唑、縮節(jié)胺等化控劑防止徒長。對于因漬害根系活力減弱的,可以通過葉面噴肥,噴施專用葉面肥、磷酸二氫鉀、尿素、微肥等,使其盡快恢復生機。水稻田退水后用45g/hm2碧護(含赤霉素、蕓薹素內酯、吲哚乙酸、脫落酸、茉莉酮酸等8種天然植物激素成分)加氨基酸750mL兌水750kg噴霧,提高水稻恢復生長活力。
2.5 及時防病治蟲 作物受澇后,植株素質下降,易受病害侵染。應加強病蟲測報,適時防病治蟲,控制病蟲害爆發(fā)流行。由于連降暴雨,田間濕度較大,有利于水稻紋枯病侵染流行,防治指標為病叢率20%以上,用30%愛苗乳油225mL/hm2兌水750kg均勻噴霧。因補改種水稻生育期推遲,應加強后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的防控。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