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妮
?
藻酸鹽類敷料在Ⅱ期皮膚壓瘡中的抗感染作用及不良反應
于丹妮
目的觀察藻酸鹽類敷料在Ⅱ期皮膚壓瘡中的抗感染效果及不良反應。方法選用87例Ⅱ期皮膚壓瘡患者,依照患者意愿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39例采用傳統換藥法,即普通紗布敷料包扎,每天換藥;治療組48例采用藻酸鹽敷料(商品名:康惠爾潰瘍貼)換藥法,3~5 d換藥,兩組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 d和15 d分別進行創(chuàng)面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實驗,從控制局部感染、創(chuàng)口愈合及不良反應方面進行對比。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創(chuàng)面細菌檢出率降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縮短,且換藥時無明顯疼痛感覺。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結論皮膚Ⅱ期壓瘡患者采用藻酸鹽類敷料換藥,能夠增加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促進傷口愈合,明顯減少局部細菌感染,無不良反應發(fā)生,患者局部皮膚對此敷料適應性良好。
壓瘡;藻酸鹽敷料;抗感染作用;創(chuàng)面愈合;不良反應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肥胖癥等的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長,由于疾病特點所導致的壓瘡、慢性傷口難愈合的護理需求也隨之增加。尤其是壓瘡問題,其在臨床比較常見,較易發(fā)生又難愈合,在全身的抗菌治療過程中容易造成多重耐藥菌感染,為醫(yī)患雙方增加了負擔,給患者和家屬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對壓瘡局部的妥善處理,使其良性愈合才能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海藻酸鹽類敷料是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復合型敷料,其強大的抑菌作用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遠超傳統敷料,滿足了患者對傷口的護理需求[1]。本研究觀察對Ⅱ期皮膚壓瘡患者應用藻酸鹽敷料換藥的療效并與傳統敷料對比,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間在我院住院的Ⅱ期皮膚壓瘡患者87例,根據美國壓瘡專家咨詢組(NPUAP)對壓瘡重新分期標準[2]確定為Ⅱ期壓瘡,均為院外帶入。男52例,女35例,年齡58~92歲,平均75歲。充分向患者說明試驗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合作,其中39例因經濟或其他原因拒絕應用藻酸鹽敷料換藥治療,將其列為對照組,其余48例作為治療組。參與試驗的患者長期臥床,皮膚壓瘡伴有水泡,破潰后呈紫紅色,創(chuàng)面達真皮層,不涉及肌肉骨骼組織,面積小于10 cm×10 cm,無感染,所有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療1周以上,且均未應用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
1.2治療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傳統外科換藥法,即用0.25%安爾碘溶液清創(chuàng)消毒或遵醫(yī)囑用藥后,待干,用普通無菌紗布包扎,視局部情況每日換藥1~2次;治療組同法清潔消毒創(chuàng)面待干后,采用海藻酸鹽敷料[商品名:康惠爾潰瘍貼,丹麥康樂保(中國)有限公司]貼敷,3~5 d進行調整更換,換藥時觀察創(chuàng)面顏色、滲出液、肉芽組織生長情況及愈合程度、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等并記錄。②指導患者及家屬遵醫(yī)囑合理用藥和飲食,注意保暖、防止感染,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做些主動和被動運動,以增加機體的免疫力。③根據創(chuàng)口分泌物情況進行藥敏試驗和細菌培養(yǎng),并參考結果適量應用抗菌藥物治療。
1.3效果評定
1.3.1患者主觀感受換藥時痛感程度的指標[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一條直線,不作任何劃分,僅在直線的兩端分別注明不痛和劇痛,患者根據自己對疼痛的實際感覺在直線上標記疼痛的程度。輕度疼痛平均值為(3.16±1.12);中度疼痛平均值為(6.35±1.34);重度疼痛平均值為(9.85±1.28)。
1.3.2患者皮膚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的客觀指標治療后7 d和15 d,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檢出率檢測,每例患者每次換藥時,在創(chuàng)面隨機取3次分泌物做細菌培養(yǎng),分析3次培養(yǎng)陽性率的平均值;治療15 d時創(chuàng)面的愈合率和不良反應,重點觀察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和疼痛感。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用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直線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檢出率治療前兩組細菌培養(yǎng)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兩組患者均在1個月內(平均15 d)達到基本愈合,治療組和對照組愈合時間分別為(9.6±0.9)d、(14.7±0.8)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愈合率分別為89.57%±4.63%,57.21%±8.3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細菌培養(yǎng)檢出率比較
2.3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換藥時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不同時間點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壓瘡又稱為褥瘡,主要是由于機體組織長期受壓,形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從而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最終營養(yǎng)不良而導致的潰爛壞死[4],易發(fā)于老年患者和體質衰弱、肢體感覺障礙、危重癥等的患者。國內外已將壓瘡的發(fā)生率作為評價護理質量的指標之一[5]。Ⅱ期壓瘡為壓瘡的炎性浸潤期,缺損達真皮層,受壓部位皮膚因嚴重淤血呈紫紅色,有皮下硬結或血清型水皰形成,個別水皰破潰后可見粉紅色創(chuàng)面,周圍無壞死組織的潰瘍,患者可伴有疼痛感[6],如不及時治療處理,容易導致局部潰爛、壞死,發(fā)生嚴重感染,最終可發(fā)展成敗血癥,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同時也給醫(yī)療護理工作增加難度,一直是臨床各科重點著力解決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
多年以來,在臨床的醫(yī)療護理過程中,對于壓瘡以及其他疾病或外傷導致的皮膚傷口一直采用傳統紗布換藥法,即用普通醫(yī)用紗布進行外科換藥。其優(yōu)點在于此類敷料利用棉花紡線制成,來源廣泛,制作工藝簡單,使用方便,采用高壓蒸汽滅菌的紗布敷料覆蓋傷口可以使傷口保持干燥無菌,換藥時還可以觀察創(chuàng)口肉芽組織的生長情況和有無細菌感染,價格經濟,易于保存。其缺點是要求醫(yī)療機構必須具備嚴格的滅菌設施和管理流程,一旦紗布敷料滅菌不達標或在任何環(huán)節(jié)被污染,就會造成患者傷口的細菌感染,引起并發(fā)癥加重病情。另外,傳統的紗布敷料為了保持局部的清潔干燥,尤其是下腹部和骶尾部的傷口容易被大小便污染,根據傷口局部污染情況需要頻繁更換敷料,甚至最多1 d更換3~5次紗布敷料,這樣反復刺激創(chuàng)面會加重損傷,不利于肉芽組織生長,影響創(chuàng)面愈合,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并增加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
海藻酸鹽敷料作為一種新型的傷口敷料,與普通紗布敷料相比具有抗感染、促吸收、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7-8]。有研究證實,傷口在濕潤環(huán)境中的愈合效果比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要好。海藻酸鹽敷料應用濕潤傷口愈合理論[9-10]:①保持傷口濕潤,為人體的皮膚傷口和生長因子提供更好的接觸環(huán)境,促進細胞增殖;②增加表皮細胞的遷移速率;③增強免疫細胞功能。海藻酸鹽屬于海洋中的生態(tài)資源,其醫(yī)用敷料的成分為藻酸鹽,是一種類纖維素的不溶解多糖,應用到傷口時與創(chuàng)面滲液接觸,釋放出鈣離子,可吸收大量液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鈉鈣離子交換,在傷口表面形成一層穩(wěn)定的網狀凝膠,有助于促進止血[11]。其主要適用于大量滲液的潮濕傷口,尤其是高滲出的慢性創(chuàng)面[12],但對于相對干燥的傷口,應先用生理鹽水將敷料浸濕,然后再覆蓋在創(chuàng)面上[13]。另外,藻酸鹽敷料水膠體在處理傷口時不易黏連,不會傷及新生肉芽組織,保護創(chuàng)面,減輕傷口疼痛,使患者更易于接受。
藻酸鹽類敷料的抗感染作用體現在:①密閉性好:藻酸鹽敷料吸收滲液后在傷口表面迅速形成凝膠狀物質封閉創(chuàng)面,提供濕潤密閉的環(huán)境,使傷口與外界細菌隔離,防止創(chuàng)口感染[14]。②使致病菌局限:藻酸鹽敷料貼敷到創(chuàng)口,致病菌由此被固定在敷料的纖維中間,減少了與創(chuàng)口接觸的機會,有效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長與繁殖,使傷口感染的幾率大大降低。③化學環(huán)境:藻酸鹽敷料應用到皮膚創(chuàng)面后,會形成一個相對濕潤、低酸低氧的環(huán)境,其中傷口的液體中含有可以吞噬細菌的白細胞,能充分發(fā)揮殺菌性能,使局部創(chuàng)口環(huán)境的細菌大大減少,從而降低了感染的發(fā)生率[15-17]。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ation,ISO)會議的解釋,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體組織對非活性材料產生反應的一種性能[18],海藻酸鹽敷料的生物相容性是指藻酸鹽類生物醫(yī)用敷料應用于人體并相互作用后是否發(fā)生不良反應,有無并發(fā)癥,能否更好地與人的機體相結合并充分發(fā)揮其生物效力,也是藻酸鹽類敷料與其他材料如傳統的紗布敷料等區(qū)分開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研究結果表明,用傳統的普通外科紗布換藥法為患者換藥治療時,由于一些常規(guī)消毒藥品如碘酊、酒精、雙氧水、洗必泰等化學成分應用于傷口皮膚粘膜,刺激局部末梢痛覺神經,明顯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加之頻繁換藥,反復操作會損傷新生皮膚組織,不利于新鮮的肉芽組織生長爬行,從而影響了局部創(chuàng)面的愈合過程,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而采用藻酸鹽敷料進行換藥治療的患者痛覺降低,換藥次數減少,對局部創(chuàng)面的刺激相對減輕,為肉芽組織增生提供了良好的時間和環(huán)境,提高了患者本身的接受度,同時也降低了醫(y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
此外,醫(yī)護人員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藻酸鹽類敷料應用于患者臀周尤其是骶尾部的皮膚創(chuàng)面時,能起到隔離排泄物的作用。由于其在臀部創(chuàng)口表面形成凝膠狀物質封閉創(chuàng)面,形成保護膜,減少了大小便對皮膚的刺激,避免了局部再次感染。同時,創(chuàng)面滲液中的炎性因子能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促進纖維細胞增殖,且濕性環(huán)境使局部溫度趨近生理,保護了新生肉芽上皮,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19]。藻酸鹽類敷料對比傳統紗布敷料雖然具備諸多優(yōu)點,但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20]:首先,因其需要貼敷在表皮傷口或制成填充條填塞于傷口內,如患者皮膚敏感或對海藻酸鹽成分過敏者不宜使用;其次,海藻酸鹽類敷料本身有膿液樣外觀,有異味,需與傷口感染相鑒別,故使用前先詢問過敏史并將此特性告知患者,以取得患者認同和良好收效。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雖然患者的基礎資料和自然條件具有可比性,但愈合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不僅僅是換藥敷料本身,還受到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tài)、臨床用藥和自身免疫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而帶來觀察結果的迥異,從而造成統計學的差異。本次臨床研究只針對我院在7個月內院外帶入的Ⅱ期皮膚壓瘡的住院患者,且僅限于部分患者的近期療效觀察,要獲得海藻酸鹽敷料在Ⅲ期、Ⅳ期、不可分期的皮膚壓瘡以及其他慢性傷口愈合方面在長期的臨床醫(yī)學證據,還需進行大樣本、多中心、高質量的臨床對比實驗,這需要醫(yī)患雙方的配合共同努力完成。
總之,海藻酸鹽類敷料是一種非常適合創(chuàng)傷部位皮膚應用的生物材料,能刺激肉芽組織生長,促進傷口愈合;其柔軟的類似棉花的無紡纖維能給患者以舒適的感覺;并且長時間使皮膚創(chuàng)口保持濕潤狀態(tài),換藥時不會感到疼痛;其強大的局部抑菌作用能夠控制感染,防止炎癥擴散;且其無細胞毒性和不良反應。海藻酸鹽類敷料具備良好的舒適性和適應性,為廣大壓瘡患者和其他皮膚損傷患者帶來福音,期待其能更廣泛有效地應用于臨床。
[1]李建全,陶榮.海藻酸醫(yī)用敷料的制備與開發(fā)[J].非織造布,2013,21(6):92-94.
[2]周玉潔,楊美玲.壓瘡分期及其護理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7):684.
[3]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54-55.
[4]鐘紅梅,陳碧紅.改良式濕性療法治療老年壓瘡的臨床效果[J].吉林醫(yī)學,2015,36(11):2286.
[5]韓淑琴,劉俊霞.重組人干擾素α-2b陰道泡騰膠囊聯合甘露聚糖肽治療女性尖銳濕疣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4,36(13):1952-1953.
[6]趙春艷.應用康惠爾清創(chuàng)膠及藻酸鹽敷料護理大面積壓瘡1例[J].護理研究,2012,26(10):2701.
[7]代志彬,常欣.HBD-2在尖銳濕疣患者皮損組織中表達的臨床意義[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4,16(7):1104-1105
[8]黃志勇.尖銳濕疣患者HPV基因分型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22(7):89.
[9]陳紅濤,董彩梅.藻酸鹽敷料在傷口創(chuàng)面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5,29(491):257.
[10]沈娟 金小寶.非促分裂型人酸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促小鼠燙傷愈合的研究[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3,33(3):68-73.
[11]Oliver LC,Blaine G.Haemostasis with absorbable alginates in neurosurgical practice[J].Br J Srug,1950,37(147):307-310.
[12]陳秀君.藻酸鹽銀離子敷料治療重度腸造口皮膚黏膜分離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711.
[13]Alvarez OM,Markowitz L,Wendelken M.Local care of diabetic foot ulcers assessment dressings and topical treatments[J].Diabetic Foot,2012,10:311-333.
[14]秦益民.海藻酸鹽醫(yī)用敷料的臨床應用[J].紡織學報,2014,35(4):148-153.
[15]曹席靜,張林.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藻酸鹽敷料換藥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254):209.
[16]盧宗瓊.臨床常用創(chuàng)面敷料的特點分析及選擇[J].護理研究,2013,27(5C):1420-1422.
[17]楊孝蘋.濕性療法在下肢靜脈性潰瘍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16(4):438.
[18]宋江艷,于衛(wèi)華.下肢靜脈潰瘍傷口評估及護理干預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3,27(6C):1807-1809.
[19]王涵,王春仁.植入材料及其生物相容性評價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4,29(7):11.
[20]周紅菊,鄧瑞文.藻酸鹽敷料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護理進修雜志,2012,27(13):1219-1220.
Anti-infection effect of alginate dressing on skin pressure ulcer and its adverse reactions
YU Dan-ni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nti-infection effects of alginate dressing on the skin pressure ulcer with stage Ⅱ and its adverse reactions.MethodsTotally 87 patients with stage Ⅱ skin pressure ulcer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wishes:control group(n=39)were give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changing dressing with ordinary gauze,dressing daily;treatment group (n=48) were given alginate dressing once for 3~5 days.The wound secretions bacterial culture and sensitivity tes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lemented separately before and at 7 d and 15 d after treatments.Then the control of local infection,wound healing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bacteria rate of the wound in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with shorter wound healing time,and no obvious pain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change dressing.Th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P<0.05),without adverse reaction of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Using alginate dressing for stage Ⅱskin pressure ulcer could increase the growth of wound granulation tissue,promote wound healing and reduce the local bacterial infection.Patients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e dressing without adverse reaction.
Pressure ulcer;Alginate dressing;Anti-infection effect;Wound healing;Adverse reaction
2016-04-14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內科,沈陽 110004
10.14053/j.cnki.ppcr.20160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