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華,韓明麗,周壇根,姚學良,金永祥
(1. 湖州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浙江 湖州 313000;2. 湖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3. 湖州市南潯區(qū)漁達果蔬專業(yè)合作社,浙江 湖州 313017;4. 湖州市南潯區(qū)農林發(fā)展局,浙江 湖州 313009)
蠶豆是一種糧食、蔬菜、飼料和綠肥兼用作物[1],種植蠶豆可以達到多用的目的,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近年來,隨著優(yōu)質高產蠶豆新品種的應用以及蠶豆鮮食化的發(fā)展,種植蠶豆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菜用蠶豆面積不斷擴大,2015年湖州市蠶豆種植面積達800 hm2,其中菜用蠶豆面積達600 hm2,鮮莢產量6 300多t,產值1 800多萬元。為了進一步提高湖州市菜用蠶豆新品種的因種栽培技術,明確雙綠5號、金農1號等蠶豆新品種在湖州市的適宜播種期,更好地推廣應用新品種,特進行播種期試驗研究,為浙北地區(qū)蠶豆生產者提供參考。
蠶豆品種采用雙綠5號和金農1號,其中雙綠5號由浙江勿忘農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選育,金農1號由吳興金農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選育,2個供試品種的種子均由吳興金農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安排在湖州市南潯區(qū)和孚鎮(zhèn)漁達果蔬專業(yè)合作社蔬菜園區(qū),試驗于2013-2014年(簡稱2014年)和2014-2015年(簡稱2015年)共2個生產季節(jié)進行。試驗地為青紫泥土壤。
2014年試驗在多年種植大棚蔬菜的田塊進行,前作秋甜瓜,土壤肥力較高。供試蠶豆品種選用雙綠5號和金農1號,設6個播種期,分別為10月11日、10月21日、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20日、11月30日。小區(qū)面積14.3 m2(13 m×1.1 m),667 m2種植2 000穴,每穴播種2粒種子,不設重復,共12個小區(qū)。
2015年試驗在種植旱糧作物的旱地進行,土壤肥力中等偏下,前作秋玉米,供試蠶豆品種選用雙綠5號。667 m2播種2 000穴,每穴播種2粒種子。設5個播種期,分別為10月11日、10月21日、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20日,小區(qū)面積38.8 m2(9.7 m×4 m),不設重復,共6個小區(qū)。
2014年,利用原有草莓畦(草莓后作甜瓜也利用草莓畦單行種植),連溝畦寬1.1 m,雙行種植,株距60 cm。因試驗田土壤肥力較高,僅在播種時667 m2施入25 kg磷肥和200 g持力硼作種肥,未施其他肥料,全生育期防治蚜蟲2次,5月9-14日采收。
2015年,因土壤較瘦,于2014年10月上旬播種前667 m2施入20 kg復合肥,再翻耕做畦,連溝畦寬4 m,每畦6行,行距65 cm,株距50 cm。播種時667 m2施入25 kg磷肥和200 g持力硼作種肥,全生育期防治蚜蟲2次,5月5-10日采收。
每小區(qū)隨機取樣15叢,考查每叢總分枝數、每叢有效分枝數、每叢總莢數、每叢有效莢數以及每叢1粒莢、2粒莢、3粒莢、4粒莢的數量,剝莢,分別對鮮莢、鮮豆稱重。分小區(qū)采收全部鮮莢,計算667 m2鮮莢、鮮豆產量。
表1 2014年、2015年不同播種期蠶豆產量比較
表1試驗結果表明,在2個生產季節(jié)的10月11日-11月30日播種期范圍內,2個品種蠶豆鮮莢、鮮豆產量均隨播種期延遲而逐步下降,均以最早播種期處理(10月11日)的產量最高,最遲播種期(11月30日)產量最低。2014年雙綠5號和金農1號2個品種最早播種期(10月11日)的667 m2鮮莢產量分別為1 120 kg和1 360 kg,分別比11月30日播種的667 m2鮮莢產量(496 kg和608 kg)增長125.8%和123.7%。2015年雙綠5號最早播種期處理(10月11日)的667 m2鮮莢產量為1 324 kg,比最遲播種期(11月20日)的667 m2鮮莢產量(520 kg)增產154.6%。
2個品種相比較,2014年金農1號667 m2鮮莢產量明顯高于雙綠5號,金農1號和雙綠5號6個播種期667 m2鮮莢平均產量分別為1 019 kg和851 kg,前者比后者增產168 kg,增幅19.7%,見表1。
不同播種期之間的分枝數量差異較大,在設計播種期范圍內,隨著播種期推遲,每叢總分枝數、有效分枝數逐步減少,而無效分枝數并未隨之呈規(guī)律性變化(表2)。2014年雙綠5號和金農1號10月11日播種的每叢總分枝數分別為16.7株和16.8株,每叢有效枝數分別為12.1株和13.4株。到11月30日播種期,雙綠5號和金農1號的每叢總分枝數分別為9.4株和11.5株,每叢有效枝數分別為4.3株和7.6株。雙綠5號每叢總分枝數和有效分枝數分別減少43.7%和64.5%,金農1號則分別減少31.5%和43.3%。2015年雙綠5號10月11日播種的每叢總分枝數和有效枝數分別為14.2株和12.2株,到11月20日播種的則分別為9.0株和7.0株,分別減少35.2%和42.6%。
另外,2014年在蠶豆苗期進行摘心促進分枝,2015年未在苗期摘心,結果表明(表2),2014年的蠶豆分枝數總體數量明顯高于2015年。這除了摘心本身作用外,還存在土壤肥力差異和年度間差異。
表2 2014年、2015年不同播種期蠶豆分枝數比較
各播種期的蠶豆結莢數和蠶豆籽粒數,在本試驗范圍內隨播種期的推遲而逐步減少(表3)。2014年,雙綠5號10月11日播種期的每叢總莢數和總粒數分別為39.4莢和67.2粒,11月30日播種的則分別為16.7莢和21.1粒,10月10日播種的比11月30日播種的每叢總莢數和總粒數分別增加135.9%和218.5%;金農1號10月11日播種的每叢總莢數和總粒數分別為47.2莢和79.4粒,11月30日播種的則分別為32.2莢和45.2粒,10月11日播種的比11月30日播種的每叢總莢數和總粒數分別增加46.6%和75.7%。2015年,雙綠5號10月11日播種期的每叢總莢數和總粒數分別為27.8莢和69.8粒,11月20日播種期則分別為13.2莢和30.6粒,10月11日播種的比11月20日播種的每叢總莢數和總粒數分別增加110.6%和128.1%。
在本試驗播種期范圍內,蠶豆的株高隨播種期推遲而逐步下降。2015年雙綠5號品種10月11日、10月21日、10月31日、11月10日和11月20日等5個播種期的株高分別為121.2、100.3、94.3、87.6、81.1 cm,與10月11日最早播種期比較,遲播10、20、30、40 d的株高分別下降20.9、27.03、33.6、40.1 cm,平均每遲播10 d,株高下降10.0 cm,其中前期下降幅度較大,后期下降幅度較少。蠶豆株高隨播種期的變化,也意味著蠶豆生物產量也隨播種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規(guī)律。
在10月11日-11月30日播種期范圍內,蠶豆鮮莢產量、鮮豆產量均隨播種期的推遲而逐步下降,每叢分枝數、每叢總粒數隨播種期推遲而逐步減少,株高隨播種期推遲而逐步降低,蠶豆生物產量也隨播種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性規(guī)律。這與葉利勇等[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在浙北地區(qū),雙綠5號和金農1號的適宜播種期為10月11日左右。越遲播種,產量越低。進一步提前播種或改用其他品種,其生長情況變化還有待于進一步試驗。
表3 2014年、2015年不同播種期蠶豆結莢情況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