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琬瑤 聶衍剛,2 吳少波
(1廣州大學教育學院;2廣州大學廣州人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廣州 510006)
青少年自我差異的內在結構及特點
劉琬瑤1聶衍剛1,2吳少波1
(1廣州大學教育學院;2廣州大學廣州人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廣州 510006)
以中學生為對象,嚴格按照心理問卷編制程序編制了青少年自我差異問卷,并探討了青少年自我差異的發(fā)展特點。結果顯示:(1)青少年自我差異問卷包括家庭自我、品德自我、體貌自我、社交自我和學業(yè)自我五個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自我差異得分從高到低依次來自學業(yè)、品德、家庭、社交與體貌方面;(3)在學業(yè)自我和社交自我維度上,年級差異顯著,年級越高差異越大;(4)女生的現(xiàn)實品德自我、理想品德自我與理想家庭自我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
青少年;自我差異;理想自我;現(xiàn)實自我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覺,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有組織的結構,自我各成分的協(xié)調一致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美國心理學家Higgins在吸收了前人有關自我概念中的差異、不平衡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該理論認為自我存在三種基本形態(tài):現(xiàn)實自我(actual-self)是實實在在的我、事實的我;理想自我(ideal-self)是期望性自我、目標性自我,是一個尚未實際具備的特質;應該自我(ought-self)是由于道義上的責任或義務個體應該具有的特性的表征。后兩者又被稱為自我導向或自我標準,它們對個體具有行為導向、目標導向和激勵作用。自我導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差距即自我差異,存在理想自我或應該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兩種差異。并且認為不同的自我差異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問題[1,2]。
國內關于自我差異的研究并不多,且多集中于探討自我差異與情緒[3,4]、心理健康[5]、人格[6]等相關變量的關系,這些研究表明了自我差異與情緒問題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聯(lián)系。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期,深入了解中學生自我差異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促進中學生的自我和諧和心理健康有重大意義。
但只有少數(shù)研究關注當代中學生的自我差異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特點。如王莉愛及廖鳳林的研究以初中生為被試,發(fā)現(xiàn)初二學生的自我差異分數(shù)偏高,高于初一和初三[7]。張靚晶及廖鳳林的研究以中學生為被試,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分數(shù)顯著高于高中生[8]。曾細花的研究以高中生為被試,發(fā)現(xiàn)女生的現(xiàn)實—理想自我差異高于男生,而自我差異的年級差異不顯著[9]。
自我差異的測量是拓展自我差異研究的前提。Higgins的經典測量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改良后的測量方法由于無法批量化及主觀性大等缺點已逐漸被淘汰。目前,國內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直接使用現(xiàn)有的自我概念量表,通過修改指導語將其改編為自我差異問卷,但這一方法也存在缺陷。例如有些自我概念的評價維度可能不是理想自我所關注的,某些題目表述對于測量理想自我不恰當?shù)取G叶鄶?shù)問卷針對大學生群體,如賈遠娥[10]、王春莉[11]、張華東[12]等的研究,針對中學生的有廖鳳林[8]和近期杜?。?3]的研究?,F(xiàn)有的測量自我差異的量表的結構并不一致,從3到6個維度不等。
綜上所述,國內鮮有研究重點探討中學生的自我差異的現(xiàn)狀及特點。本研究試圖從我國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理論分析和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嘗試構建青少年自我差異的結構,并以客觀數(shù)理統(tǒng)計為依據,驗證理論構想,編制出一套針對我國青少年群體的自我差異問卷,并以此為工具考察當代中學生自我差異的特點。
2.1調查對象
初測被試(樣本1):從廣州市和汕頭市的兩所中學獲得有效問卷386份,其中男生184人,女生185人,17人性別信息缺失;初一139人,初二150人,高一46人,高二48人,3人年級信息缺失。
正式施測被試(樣本2):從廣州市和汕頭市的四所中學獲得有效問卷817份,其中男生354人,女生451人,12人性別信息缺失;初一233人,初二256人,高一165人,高二163人。
2.2編制程序
第一步,在已有自我差異、自我概念問卷以及相關研究基礎上,結合中學生的自我特點,我們認為青少年的自我差異主要來源于5個方面:體貌自我、社交自我、品德自我、學業(yè)自我和家庭自我。在此理論設想下,參照各種自我描述問卷、自我差異問卷中相關條目,經過咨詢有關專家和研究生的意見,反復推敲和修改項目表述,形成了包括5個因子共25題的預測問卷,問卷采用5點計分。第二步,發(fā)放386份初測問卷進行試測,并對回收的數(shù)據進行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符合標準的21個題項組成正式的青少年自我差異問卷的現(xiàn)實自我分問卷。在獲得的信效度良好的現(xiàn)實自我問卷的各題項前加上“我希望……”,并對部分題項的表述略作修改,從而得到理想自我分問卷,結合形成青少年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正式問卷。自我差異得分為理想自我得分減去現(xiàn)實自我得分。第三步,發(fā)放817份正式問卷,用Lisrel8.70處理數(shù)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驗證問卷的科學性。第四步,利用正式施測回收的數(shù)據分析青少年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特點。
3.1項目分析
利用臨界比率(CR值)和題總相關作為項目區(qū)分度的分析指標,對決斷值不顯著,以及相關不顯著的題項進行刪除。分析結果顯示,除題9外,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均達到0.01的顯著水平,相關系數(shù)在0.23~0.64之間,且項目上高、低分組間的差異均在0.001水平上顯著,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因此保留24個項目,進行進一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2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樣本1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KMO值為 0.82,Bartlett球形檢驗達到顯著差異(χ2= 2152.09,df=300,p<0.001),說明數(shù)據適合做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遵循以下標準對不適合的題項進行刪減:(l)題項在多個因子上載荷都高于0.4;(2)題項在每個因子上載荷都小于0.4;(3)題項歸類不當。根據此標準,刪除題項2、7、14。最終確定5個公共因子,保留21個題項,方差解釋率共計52.26%(見表1)。
表1 現(xiàn)實自我正式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旋轉后)結果
(續(xù)表1)
根據理論構想和題項內容對五個因子具體命名(見表1)。因素一主要涉及個體對自己交往能力的認識和評價,命名為“社交自我”;因素二主要涉及個體對自己學業(yè)能力的認識和評價,命名為 “學業(yè)自我”;因素三主要涉及個體對自己身體、外貌的認識和評價,命名為“體貌自我”;因素四主要涉及個體對自己在家庭與生活當中的角色的認識和評價,命名為“家庭自我”;因素五主要涉及個體對自己品行以及與社會規(guī)范要求契合程度的認識和評價,命名為“品德自我”。
3.3驗證性因素分析
使用Lisrel8.70對正式問卷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數(shù)據表明五因子模型的各項指標在可接受范圍之內,證明模型擬合度良好,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見表2)。
表2 現(xiàn)實自我問卷驗證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
3.4問卷信度檢驗
如表3所示,本研究中現(xiàn)實自我問卷的α系數(shù)為0.83,五個因子的α系數(shù)在0.60~0.80之間,表明該問卷的同質性信度可以接受。
表3 現(xiàn)實自我問卷的內部一致性檢驗
3.5問卷效度檢驗
本研究中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在 0.17~0.48之間,各因子和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在0.52~0.70之間(見表4)。探索性因素分析與相關分析的結果都表明五因子的現(xiàn)實自我問卷的理論結構良好。
表4 青少年現(xiàn)實自我問卷各因子與總分的相關矩陣
4.1青少年現(xiàn)實自我發(fā)展現(xiàn)狀
從整體上看,青少年現(xiàn)實自我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M=3.46;SD=0.47);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家庭自我(3.75±0.78)、品德自我(3.66±0.72)、體貌自我(3.56±0.61)、社交自我(3.47±0.91)與學業(yè)自我(2.84±0.76)。
分別考察性別和年級變量對現(xiàn)實自我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在性別上,女生的品德自我得分顯著高于男生(M男=3.57,SD男=0.73,M女=3.73,SD女=0.70;t= 3.28,p<0.001),而其它維度及總分上均無顯著差異;在年級上,青少年在品德自我 (F=8.59,p<0.001)、學業(yè)自我(F=15.81,p<0.001)和總體現(xiàn)實自我(F=8.98,p<0.001)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品德自我維度上,初二學生得分最低,高二、初一得分顯著高于初二,呈現(xiàn)出兩頭高中間低的情況;而在學業(yè)自我維度上,初一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且年級越高,分數(shù)越低;在現(xiàn)實自我的總平均分上,初二學生得分最低,初一顯著高于初二。
4.2青少年理想自我發(fā)展現(xiàn)狀
從整體上看,青少年理想自我處于良好水平(M=4.12;SD=0.55);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家庭自我(4.38±0.65)、品德自我(4.30±0.68)、學業(yè)自我(4.27±0.71)、社交自我(4.02±0.72)與體貌自我(3.85±0.72)。
分別考察性別和年級變量對理想自我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在性別上,女生的理想自我總均分顯著高于男生(M男=4.07,SD男=0.58,M女=4.17,SD女=0.51;t=2.45,p<0.01),具體表現(xiàn)在家庭自我(M男=4.30,SD男=0.71,M女=4.45,SD女=0.59;t=3.16,p<0.01)和品德自我(M男=4.20,SD男=0.71,M女=4.38,SD女=0.64;t= 3.58,p<0.001)維度上;在年級上,除體貌自我維度上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四個維度及總均分上差異均顯著,分別為家庭自我(F=4.69,p<0.001)、品德自我(F=4.02,p<0.01)、社交自我(F=3.42,p<0.05)、學業(yè)自我(F=12.89,p<0.001)和總體理想自我(F=4.56,p<0.01)。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家庭自我維度上,初二學生得分最低,初一、高一都顯著高于初二,呈波浪式發(fā)展;在品德自我上,初一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二、高一,高二有所上升,整體呈V型發(fā)展;在社交自我維度上,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一、初二,初二得分最低,之后隨年級上升而升高;在學業(yè)自我維度上,高一、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二,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一,高中生得分整體上高于初中生,初二得分最低,年級越高得分越高。在總體理想自我上,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二,初二最低,之后隨年級上升而增大。
4.3青少年自我差異發(fā)展現(xiàn)狀
青少年自我差異總均分為0.67,說明差異較小。各維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學業(yè)自我差異(1.43± 1.01)、品德自我差異 (0.64±0.81)、家庭自我差異(0.64±0.87)、社交自我差異(0.55±1.13),最低的是體貌自我差異(0.29±0.99)。
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自我差異在性別上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女生在總分(M男=0.62,SD男=0.66,M女= 0.70,SD女=0.63;t=1.77,p>0.05)及各維度上得分皆高于男生,但差異均不顯著,說明相比于男生,女生可能更傾向于有更大的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
以年級為自變量,各維度差異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考查青少年自我差異的發(fā)展趨勢及特點。結果發(fā)現(xiàn),總體上,高一、高二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一,青少年的自我差異會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增大,高中趨于平穩(wěn)。在具體維度上,青少年在社交自我差異和學業(yè)自我差異兩維度上年級差異尤為明顯,高一、高二學生的社交自我差異得分顯著高于初一,高一、高二學生的學業(yè)自我差異得分都顯著高于初一、初二。在社交自我差異和學業(yè)自我差異方面,皆表現(xiàn)為初一得分最低,高二得分最高,差異均隨年級升高而增大,呈直線式上升。各維度和總差異在年級上的發(fā)展趨勢如表5和圖1所示。
表5 青少年自我差異的年級差異分析
5.1關于青少年自我差異問卷
本研究在文獻分析及咨詢相關專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自我內容為基礎的編制思路以及青少年自我差異結構的理論設想,針對青少年進行了問卷調查,經過嚴密的統(tǒng)計分析,最終編制出含有21個條目的青少年“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問卷。研究結果表明,社交自我、學業(yè)自我、體貌自我、家庭自我以及品德自我是我國當代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主要內容。從因素分析的結果看,這5個因子的解釋率依次降低,從12.00%到7.93%,社交自我、學業(yè)自我因子能夠解釋的變異量最多,說明社交情況、學業(yè)情況是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最重要因素。
圖1 不同年級青少年自我差異的發(fā)展趨勢
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3,5個因子的α系數(shù)在0.60~0.80之間,說明問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至于效度方面,本問卷的結構是通過多次因素分析驗證的,而且采用不同批次被試對問卷結構進行重復驗證,分析得出的因素模型與編制者的設想基本一致。而且各分問卷之間的相關分析表明,多數(shù)分問卷之間的相關都很低,而各分問卷與總問卷的相關較高,并都達到0.01顯著水平,說明青少年自我差異的結構設想是合理的。因此,該問卷有良好的信效度。
5.2青少年現(xiàn)實自我、理想自我和自我差異的總體情況
青少年自我差異的總體水平不高,即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之間的差異不算太大,青少年的自我和諧水平還是比較好的。黎艷[14]和李婷[15]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自我和諧總體處于中等水平,本研究結果與之相互印證。
青少年自我差異得分從高到低依次來自學業(yè)、品德、家庭、社交、體貌方面,其中學業(yè)自我差異最大,體貌自我差異最小。學業(yè)自我是青少年對自己在學業(yè)任務或學業(yè)情景中的認知和體驗。對學生來說,沒有比學業(yè)成功更為重要的事。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現(xiàn)實學業(yè)自我得分較低,學業(yè)自我差異最大,說明中學生對自己的學業(yè)表現(xiàn)并不滿意,學業(yè)自我是中學生自我差異的主要來源。而青少年在體貌、社交方面的自我差異相對較小,通過結合其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得分情況,了解到青少年對自身現(xiàn)實的體貌、社交的評價雖然并不高,但是其對體貌和社交的期望也相應較低,因而差異不大。
研究還發(fā)現(xiàn),青少年在家庭和品德自我上得分都很高。對個體的自我發(fā)展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影響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和分化,以及自我認同[16]。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使得青少年更能認知到家庭及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但由于其具有不愿吐露心事又渴望交往,既渴望獨立又依賴家庭,理智發(fā)展又情緒難自控的矛盾心理特點,其家庭自我差異可能在青春期一直存在。品德自我是個體對自己道德品質的認知,朱智賢認為12~15歲是品德自我發(fā)展的關鍵期[17]。聶衍剛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自我認識水平要高于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18]。雖然青少年的道德認知已發(fā)展到較高水平,有著較高的理想品德自我,但由于自控力不足及叛逆心理的影響,其現(xiàn)實品德自我仍與品德標準有較大差距。
5.3青少年現(xiàn)實自我、理想自我和自我差異的年級特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自我差異隨年級的上升而增大。自我發(fā)展的核心機制是個體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19]。隨著年齡增長,其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經驗日益豐富,認知的自我中心性和評價的“樂觀主義”逐漸減弱,其對現(xiàn)實自我的評價更為客觀。同時,高中階段也是個體開始考慮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候,其對自我的要求和期待更高,而現(xiàn)實中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其接觸的問題也越多,自己能把握現(xiàn)實的感覺會越來越低,這樣就導致自我差異隨年級的上升而增大。
其中,學業(yè)自我差異的年級差異最為顯著。徐富明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級上升,中學生的學習自我概念有下降的趨勢[20],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從數(shù)據可知,青少年理想學業(yè)自我得分越來越高,而現(xiàn)實學業(yè)自我得分逐漸下降,說明隨著年級升高,中學生更加希望能夠在學業(yè)上取得成就,但繁重的學業(yè)和激烈的競爭常常讓學生遭遇挫折。學生的學業(yè)自我與學業(yè)成績密切相關[21]。到了高中階段,面臨高考的壓力,成績的不理想使得學生的學業(yè)自我差異越來越大。此外,社交自我差異也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增大,其現(xiàn)實社交自我得分下降,而理想社交自我得分上升。聶衍剛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中學生對自身社交自我的評價會隨著年級上升而降低[18]。這可能是源于交友形式轉變帶來的困惑,交友的團伙方式趨于解體,青少年對友誼和朋友有了新的認識與要求,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交往能力相對降低了。而其對于建立親密關系的需求增加,更渴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就拉大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
5.4青少年現(xiàn)實自我、理想自我和自我差異的性別特征
總體上自我差異的性別差異不顯著,但女生在各項差異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在現(xiàn)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某些維度上存在性別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女生現(xiàn)實品德自我、理想品德自我以及理想家庭自我得分均高于男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本身的性格特質以及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差異所致。女生相比男生,情感更加豐富和細膩,有更多的社會取向及更高道德價值感[22],這就使得女生相比男生更加重視家庭、與父母有更多的交流、在集體中更多表現(xiàn)出集體意識和服務意識。
青少年自我差異包括家庭自我、品德自我、體貌自我、社交自我和學業(yè)自我五個因子;自編的青少年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問卷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工具;青少年總體自我差異不大,反映了青少年自我和諧的總體情況良好;自我差異總體上存在年級差異,青少年的學業(yè)和社交自我差異隨年級上升而增大;總體上無性別差異,但女生的現(xiàn)實品德自我、理想品德自我與理想家庭自我得分都顯著高于男生。
1Higgins E T.Self-Discrepancy:A t heory r elating s elf and a ffect.Psychological Review,1987,94(3):319-340.
2Higgins E T,Shah J,F(xiàn)riedman R.Emotional responses to goal attainment:Strength of regulatory focus as moderat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3):515-525.
3寧志軍,聶衍剛,吳少波.青少年自我差異對抑郁的影響:沉思反應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5):735-739.
4劉明娟.自我差異、完美主義、拖延與情緒關系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張麗蓉,朱金紅.青年現(xiàn)實—理想自我差異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凱里學院學報,2011,29(6):141-143.
6張靚晶.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我差異、人格特質關系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王莉愛,廖鳳林.初中學生的自我差異與心理健康.中國臨床康復,2006,34:47-49.
8張靚晶,廖鳳林.中學生自我差異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健康教育,2007,23(11):860-861.
9曾細花.高中生自我差異的特點.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7):1051-1054.
10賈遠娥,李宏翰.大學生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差異問卷的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5):476-478.
11王春莉.大學生自我差異、歸因風格和行為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2張華東.大學生抑郁心理的實證研究: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差異分析.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13杜健,祖雅桐.試論我國青少年“理想—現(xiàn)實”自我差異量表的編制.東疆學刊,2015,(2):53-59.
14黎艷.青少年自我和諧與自我評價、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5李婷.青少年自我和諧、解釋風格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6Grotevant H D,Cooper C R.Individuation in f amily r elationships.Human Development,1986,29(2):82-100.
17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06.
18聶衍剛,曾雨玲,李婉瑤.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fā)展特點研究.教育導刊月刊,2014,(2):27-31.
19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0徐富明,施建農,劉化明.中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59-62.
21安連超,王銳.高中生學業(yè)成績與學業(yè)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5):737-739.
22楊雄,黃希庭.青少年學生自我價值感特點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1999,25(6):484-487.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Self Discrepancy
Liu Wanyao1,Nie Yangang1,2,Wu Shaobo1
(1 School of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2 Research Center of People of Guangzhou,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The study firstly developed a questionnaire of self-discrepancy for adolescents,then researche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81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questionnaire of self-discrepancy,including 5 correspondent factors which are family self,moral self,physical self,social self and academic self,had acceptable credibility and validity;(2)The factors of self-discrepancy were in descending order:academic self,moral self,family self,social self and physical self;(3)In academic self and social self dimensions,students’self-discrepancy leve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grade;(4)On each of those dimensions(i.e.,actual moral self,ideal moral self,ideal family self),the girls’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oys’.
adolescent;self-discrepancy;ideal-self;actual-self
廣州市屬高?!把虺菍W者”科研項目(12A010S),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大課題(12A001)
聶衍剛,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niezi66@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