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聰 羅潔源
摘 要:以自然深度學習大賽方式,貫徹自然智能教育,讓學生親近大自然,進行體驗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以比賽中“印象丹霞”“藝術丹霞”兩場為例,探究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當中融入自然智能教育,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創(chuàng)造力、駕馭與包容能力,讓學生找到生物學習的切入點,提升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自然智能;深度學習;生物學
2016年1月29日—31日,第一屆廣東省大自然深度學習大賽在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拉開帷幕。本次大賽很好地貫徹了自然智能教育,每個選手都能積極投入,并在駕馭與包容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強調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注重學生各種潛能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體驗參與性和體驗性并存的互動探究教學。對于七年級學生,學習、觀察能力較小學有進一步提升,但因科目從語、數、英3科變?yōu)?科,對于知識與能力所要求的廣度、深度可能不適應,因此需要進行興趣與能力的培養(yǎng)。本次大賽讓學生親近大自然,進行體驗式教學,其中印象丹霞、藝術丹霞兩場比賽中,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一、零距離體驗大自然,手腦并用來學習
依托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比賽設立了三個深入體驗的場景,分別是考察微地貌、宏觀地貌和動植物觀察。無論哪個場景,都需要學生觀察沿途及目的地的植被分布,需要學生采集自然物。這種帶著目的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進行觀察。而因為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可以親自去摸、聞、嗅,將書本單調的文字化為內在知識。
二、依事實寫觀點,自然觀察大考驗
學生需要依據三個場景中觀察到的事實,迅速提煉重要信息組織文字,用思維圖的方式記錄其觀點,獨立完成自然觀察報告。這個環(huán)節(jié)注重事實的撰寫、觀點的提煉以及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表達。
從作品的完成可以看出,有部分學生對事實與觀點概念產生混淆,邏輯思維還不夠強,但也有學生能夠依據一系列的事實,升華提煉出一個核心觀點。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中,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通過“事實—觀點”模式的訓練,非常有利于其知識點提煉能力的培養(yǎng)。
這場比賽以自然觀察為基礎,考驗學生思維能力,學生寫其所想、畫其所思,在不同作品的對比觀察中,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找到生物學習的切入點。
三、流動創(chuàng)作藝術品,團隊合作顯重要
學生以自然觀察收集到的自然物為素材,進行流動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并非選手獨立完成,而是由4個人輪流進行,共同拼出一幅藝術品,體現(xiàn)出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不僅需要發(fā)揮視覺空間智能,還需要良好的溝通協(xié)作能力,讓選手們在保持自己創(chuàng)意的同時,還學會顧及他人。
與陌生人共同完成一份藝術品的方式是新鮮的,在時間要求的緊迫性下,學生從手忙腳亂到有條不紊,從一片空白到才思泉涌。從完成的作品來看,有些作品整體能體現(xiàn)出一個共同的主題,反映出該組選手進行了良好的溝通,有的作品則單獨的每一部分都不錯,但整體不協(xié)調,這就是選手間缺乏溝通所致。從作品細節(jié)來看,有些選手別出心裁,在石頭上刻字、將葉子剪出形狀等,讓人眼前一亮。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性都在這個比賽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以自然物進行創(chuàng)作,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習無處不在;因為合作完成藝術品,讓學生感受到多學科綜合帶來的魅力。這場比賽讓學生在合作中提升了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四、對生物課堂模式的啟發(fā)
1.構建戶外活動課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物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之中,而應讓學生回歸自然。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癥”,導致他們注意力、創(chuàng)造力的下降。而在課堂教學當中,結合生物學科特點,我們應當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到戶外去進行實踐,發(fā)現(xiàn)知識,運用知識,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跨學科綜合設計課程
新課標提倡跨學科學習,例如,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有一定的同一性。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課例,除了生物課所需學習的動、植物相關知識外,我們還可以把與地理相關的地圖認知、地質地貌,與歷史相關的歷史文化等融入其中,從而鍛煉學生對多學科學習的駕馭能力。
3.不同班級混搭上課
比賽當中家長、學生分組比賽,不同學校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所有選手都感到新鮮。在學校教學當中,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同一節(jié)課當中將不同班級的學生混搭,共同完成相同的任務,以更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形式鍛煉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角度評價
傳統(tǒng)教學當中,課堂的評價以習題的答對率為主,這會讓學生形成模式化的思維,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而這次比賽當中,完成自然觀察報告、流動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啟發(fā)。讓學生在戶外進行課堂實踐之后,可以要求他們利用搜集來的自然物,隨機組隊,自己創(chuàng)設主題完成藝術作品;或者要求他們將課堂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這種無標準答案的作業(yè),會贏得學生的喜歡,也因其無局限性,讓學生能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新性、藝術性也因此得到培養(yǎng)。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更需要社會實踐。生物學習興趣的提升是持續(xù)的,讓學生回歸自然當中,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駕馭與包容能力,是學校教育、家庭教學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美]洛夫.林間最后的小孩[M].湖南科技出版社,2013.
[2]錢曉茵.初中生物“活動課”的教學方法與實施對策[J].新課程:中旬,2015(5):8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