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凱
【摘要】青少年的犯罪率高發(fā),全社會都應該正確認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如今獨生子女的教育更應該在他們的心中樹立起規(guī)矩意識,使他們在成長階段學會基本的是非對錯觀念,同時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應該重視戒尺教育,學會獎懲教育的合理運用,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只有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更好的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才干。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道德教育;戒尺教育
青少年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和社會呵護的群體,但是近年來,未成年人的犯罪已成為全球注目的社會性問題,青少年犯罪不僅呈現出數量增多,人數增多,而且涉及面廣,據我國有關職能部門統(tǒng)計,青少年犯罪案件在我國近年來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6年猴年的新春的剛剛走過,就發(fā)生了兩件震驚全國的校園青少年犯罪案件,一件是發(fā)生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欺凌同學案,在美國加州讀高中的2名中國女留學生,因為男女“爭風吃醋”的瑣事,遭到同為中國留學生的10多名學生虐待,虐待的內容包括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強迫其吃沙子、逼他們吃被剃掉的頭發(fā)等,折磨虐待的過程長達7個小時。隨后,受害者劉某在當地報警,經過警方調查之后,此案提起公訴。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翟某某、楊某某、章某某和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議,三人將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另一件是3月5日安徽省黃山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的一名高三女生因自己是同性戀而被同班同學下春藥,在女生父母表示要報警解決這個問題時,三個男生卻變本加厲,聲稱只要對方敢報警就將用砒霜來下毒。但諷刺的是,真正應該感到“幸運”的,恐怕是那三個下藥的男生。由于受害女生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甚至不知道保存物證,結果在我國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下,三名男生的行為因為并沒有造成任何惡果,所以成功逃過了法律的制裁。甚至于在老師和接報而來的警方看來,這不過只是“惡作劇”。因此,三名男生中兩人僅被記過處分,另一人則被警告處分。當地警方則在一份情況通報中寫到:祝這些涉事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為什么同樣的是校園欺凌的案件,但是對于涉事學生的處罰卻有著天地之別?為什么社會越發(fā)展,青少年犯罪卻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青少年的過度溺愛和保護,弱化了他們的是非觀念
很多專家學者在討論未成年人犯罪的時候都會說,我們需要保護未成人,保護祖國未來的花朵,確實在我國的刑法中也規(guī)定“要保護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也正是因為青少年犯罪成本的如此之低,才造成如今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我們很清楚,很多的校園暴力事件往往是一個個更嚴重的刑事犯罪的開始,可是在我們現行的法律面前,很多的校園暴力事件被當作同學之間的“玩笑”來處理。就如同黃山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的這名高三女生一樣,受害人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傷害,同時自身也缺乏保留證據的意識,所以當地警方即便深入調查,也仍然難以犯罪的名義逮捕他們,檢方也難以起訴他們。
實際上,有很多很多的校園欺凌案件,因為沒有達到法定意義上的“違法”標準,所以即便受害人在精神上遭到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加害者也可以輕松逃過任何法律的懲罰,然后無以為然的繼續(xù)過他們的好日子。
二、才能的教育多過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如今大家都在關注學生的才能,前途的時候,又有多少家長是關注過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有甚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只要有錢,有權就可以擺平一切”。恃強凌弱,欺軟怕硬,不辨是非,絕不吃虧,又有多少家長在以這樣的標準教育著孩子。甚至報紙上屢屢爆出因為幼兒園小朋友的爭吵等瑣事而其雙方的父母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來。當學習成績可以決定一切時,才會出現北大才子弒母這樣令人悚然的案件。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難道如今青少年的犯罪多發(fā),不正是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的過度溺愛造成的嘛?現如今我們國對于青少年的懲戒教育的缺失,造成青少年錯誤的思想認識,不辨是非,不明對錯,甚至模范電影當中的暴力情節(jié),直至真的犯了罪,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也只認為是一般的“玩笑開過頭”式的打架而已,最多也就是被學校批評教育而已,豈不知自己將后悔終身。
三、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家庭思想教育嚴重缺失
如今生活的快節(jié)奏,以及生活成本的高昂,有多少家庭是父母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而讓自己的父母在帶的。也許有人會說不是有學校嘛?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全面教育是學校的基本責任。但是,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甚至鍛煉學生的身體的體育課也被“奉獻”出來為其他重要的考試課程讓出時間。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就更加顯的薄弱。青少年對有關刑法知識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區(qū)相當嚴重。同時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過度的嬌慣縱容,不允許幼兒園、中小學老師碰自己孩子一手指頭,甚至罰站都不可以。否則家長便去學校胡鬧,乃至對老師大打出手,傷害老師。在學校,老師不敢教,在家里,家長管不了,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些家長決不允許老師嚴格要求自己孩子,更不允許老師碰自己孩子一手指頭,卻希望自己孩子學習以及各方面優(yōu)異,且具有心理承受能力、受得了挫折、具有較強的抗打擊能力。天下哪有“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道理。
人類社會是一個規(guī)則社會。古語講,“矩不正,不可為方;規(guī)不正,不可為圓。”而規(guī)則教育需要“戒尺”。無論在哪個國度,無論是何種文化,教會孩子遵守規(guī)則,是教育的基本職責。人類社會只能在秩序中存在,破壞秩序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是學校教育應當給予孩子的知識,同時也是每一個家長對于自己孩子啟蒙教育的最起碼的教導。在我國古代的私塾就有“戒尺教育”,當學生犯錯,是要受到教書先生的戒尺責罰的,對少不更事的孩子,如果講的道理聽不進去,那么打巴掌的“疼痛教育”,則可以輔助講道理教育,強化教育記憶,強化教育效果,是使孩子長記性的有效手段與方式。當然,“戒尺教育”要掌握力度分寸,“點”到為止,且巴掌要拍在可以拍的部位,不可亂拍,不可拍錯體位,特別不可拍打要害部位,避免對孩子造成不應有的傷害。
在教育中,要學會運用“戒尺”教育。這不是說父母可以拿著“板子”任意的打孩子,而是要在教育中樹立“規(guī)矩”的意識。中華教育從來就是一個講究“規(guī)矩”、不缺“懲戒”的歷史。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尤其是獨生子女群體產生后,在過度的贊賞教育中,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戒尺”成了落后教育理念的代表,甚至連學校的老師都不敢對孩子說一句“重話”。今天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少吃過“社會的苦”,家中的懲戒教育又十分缺乏,在當今教育立法不完善的情況下,學校老師的教育權利被嚴重限制和剝奪,那么孩子缺乏是非觀念,做出“出格”甚至犯法的案例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么當務之急,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全社會,都要重新認識“懲戒”的必要,重新審視“戒尺”的作用,讓孩子正面責任的重要,讓成長經歷必須的風雨,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身。
教育中,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如同一張白紙,在他們心目中,這個世界既新奇又隨意,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心有所戒,那孩子一定會視規(guī)則如兒戲。如果自己心無所戒,如何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為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知道進退,本身就是一把最好的“戒尺”。
【參考文獻】
[1] 任 芳. 3名中國留美學生欺凌同學獲刑6-13年刑滿后驅逐出境[N]. 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2016-01-10.
[2] 呂素華.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成因及預防[J].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