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建??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師生有效對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有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提高教學質量,幫助老師完成教學目標,彰顯學生的獨特個性。本文對小學數學課堂師生有效對話的特征進行分析。
關鍵詞:數學課堂;師生;對話
師生對話是在進行問題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不斷對數學內容分析。反復的分析和探討可以幫助老師和學生擴展知識的涉及內容,從而有效豐富教學資源,進而實現小學數學的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快速提升。
一、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以往的數學課堂師生關系比較生硬,教師嚴格遵守“尊師重道”的理念不與學生過于親近,對話交流難以展開。而新課改之后,更易于接受新觀念的年輕老師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但在實踐過程中卻無法避免一些存在的問題。
1.思維間斷化。
在數學教學課堂上,老師經常會存在自問自答的習慣,提出問題后不等學生回答就給出答案,或者在學生未表述完整時就武斷的打斷學生,進行自己的概括,破壞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發(fā)展。
2.對話形式化。
現在大部分的數學課堂師生對話都沒有實質性內容,像在快下課的時候,老師就會提問學生:“今天的課有沒有聽懂”,學生往往會統(tǒng)一回答“聽懂了”,然后老師再問“還有問題嗎”,學生一般會回答“沒有!”。盡管老師自己會認為這堂課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此口號式的回答基本上達不到師生對話的目的。甚至是部分數學老師為了獲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往往會對對話進行“包裝”,如此形式化的師生對話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也不能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迪,更不能對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刺激。
3.形式單一化。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老師的對話一定占據主導地位,或者是只有少數的優(yōu)等生才能和老師進行對話,一般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很少有機會和老師對話。這種情況不僅不會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反而會壓抑;而且這種做法違背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倡導的學生“主體性”突出這一理念,學生作為學習主人不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導致他們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一堂缺少對話以及溝通的數學教學,一定是缺乏活力以及生機的,師生對話往往是形式化以及無效的,也就不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問題,而老師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學生,也就會越來越不了解學生的需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4.氛圍無序化。
教師提出問題后通常希望學生準確無誤地按照自己的思維正確地解答問題,但對偏離了預想的答案嗤之以鼻,懷疑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自我價值沒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課堂氛圍也失去了原有的有序、平等、和諧。
二、小學數學課堂師生有效對話的特征
1.師生對話的平等性。
所謂“平等性”,主要是指參與教學的各方,在對話過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存在片面、絕對的權威,師生雙方都反對固執(zhí)己見或差強人意的做法。在教學中,“對話”關系存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之間等。各個關系之間的平等是一種相互的“自我實現”,用“我——你”關系來表述就是:我因實現我而接近你,在實現我的過程中,我講出你。對話教學主張開放,主張傾聽和悅納一切人的聲音,反對用一種觀點來排斥另一種觀點,也不把個人的觀點強加于他人的觀點之上。
2.師生對話的傾聽性。
所謂“傾聽”,其實就是聽者與說者雙方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心理會話過程。傾聽是思維著的理解,聽與理解是不可分割的。對“傾聽”的漠視歷來是非對話教學的突出特征,小學數學對話教學力求讓“說者的位置空缺”,并非師生都不說話,而是指沒有人總把自己放在說者的位置上,也沒有人是權威,師生都有一種真誠傾聽的意識,在傾聽中言說,在言說中傾聽。首先,傾聽他人,當我們樂于傾聽、希望了解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更接近客觀的現實。傾聽要求:耐心傾聽,不隨便打斷對方;積極響應,認真思考。通過點頭、微笑、提問、鼓勵等形式作出積極的反映和意見反饋;全神貫注,注意力集中;必要時做好相應記錄。其次,傾聽自己內心的話和說出來的話。
3.師生對話的互動性。
小學數學對話教學則強調教學的“互動性”。所謂“互動性”,即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教學中的一切資源,除了較好地發(fā)揮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作用外,又盡可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及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作用。強調教師、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和多邊互動,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自主參與度,充分發(fā)揮相互作用的潛能,從而為教學創(chuàng)生更多、更鮮活的教學資源,使數學課堂充滿靈動的氣息。
4.師生對話的差異性。
每一位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都是不同的,其性格特征、經驗以及能力水平均存在很大的差異。老師要與學生進行個性化對話,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個體需求進行分析,并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其表現。
5.師生對話的生成性。
在非對話教學中,教學過程基本上由教師一人設計和控制,到如何板書,如何提問(甚至問到哪些學生),最后要得出哪些結論等都已心中有數,整個過程井然有序,教學活動就在這個早已有了結論的“完美”設計中按部就班地“上演”。這樣的教學過程只能是“流程”而不是“生成”。所謂“生成”,其實質是一種為解決問題所進行的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學生圍繞問題解決,通過積極思維所形成的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和感悟。生成是小學數學對話教學的典型特征,小學數學對話教學注重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把課前的預設不露痕跡地用生成的狀態(tài)呈現給學生;另一方面,師生在對話中要努力捕捉那些預設之外的生成。
強化小學數學教學師生對話是提高課堂效率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所以,我們要切實加強對話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