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月
摘 要:對于所有初中生來說,往往能夠給他們深刻印象甚至給他們未來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他們的班主任。對于初中生來說,班主任不僅是他們的任課老師,同時班主任,也是與學生除課堂之外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因此,班主任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大的。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講話藝術
作為一名班主任,在與學生溝通相處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班主任的講話是十分在意的。當班主任用一種很好的講話方式時可以輕松化解一些比較難處理的學生問題。當班主任沒有用一種很好的講話方式時,可能一些很簡單的事也會變得難處理。所以本文將著重說明初中班主任在與他們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如何做到藝術性的講話以及當初中班主任運用講話藝術時的好處。在初中這個懵懂的時期中,初中生需要一位講話有藝術的班主任去引領他們朝著美好的未來去奮斗。
初中班主任在與學生講話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的對象。初中班主任在找學生講話之前,首先要在自己的心中明白這位同學的性格、脾氣。只有做到心中有底,才可以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講話語氣以及講話方式。當然,對于不同性別的學生使用的講話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分清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講話方式、講話語氣和講話技巧,這樣才能做到講話的藝術。
一、要分清楚不同的場合
初中班主任的講話很可能在不同的場合,有時在所有學生面前,有時在個別學生面前。所以,初中班主任一定要分清楚在不同的場合講話方式、講話語氣和講話技巧也是不同的。在公共的場合時,初中班主任的講話通常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偶爾會有針對個別學生的表揚和批評。其中,批評個別學生最好不要在公共場合,這樣有時會對被批評的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初中老師講話時一定要分清楚不同的場合,要用不同的講話方式、講話語氣和講話技巧,這樣才能做到講話的藝術。
二、講話藝術針對的不同情景
初中班主任面對的是一群初中生,而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叛逆期。對于這樣的群體,很多事情的發(fā)生有其獨特性和特殊性。因此,初中班主任在與學生講話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這一方面,所以一定要分清楚不同的情景該與學生講怎樣的話。因此,初中老師講話時一定要分清楚不同的情景,要用不同的講話方式、講話語氣和講話技巧,這樣才能做到講話的藝術。
三、講話藝術中技巧的運用
初中班主任一定要清楚在面對如此青春活力的少年,如果他們講話的方式僅僅是一成不變的說教,這樣可能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初中班主任在與學生講話的時候要適當地運用一些講話的技巧。例如,加入一些小幽默以及與時代緊密相連的新詞匯。這樣學生可能更愿意聽班主任講話,真正實現初中班主任對學生講話的目的。
對于自己面對的這群活力四射的中學生,班主任要明白或許講話的內容是最重要的,但是對于講話的藝術來說,在同等注重講話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地使用一些講話技巧可能會讓學生感受不一樣的體驗卻有更大的收獲。這也是我們如此注重初中班主任講話藝術的原因。
四、講話藝術的美好前景
初中班主任有別于簡單的任課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班主任對自己的學生富有更大的責任。班主任的這種對于學生的責任感不僅要求班主任要意識到他們肩上的責任,并且還要使用正確的方式來承擔起他們肩上的責任。而班主任講話的藝術一定會影響到他們責任的實現。我相信學生更喜歡講話有藝術的班主任跟聽講話有藝術班主任的話。因此,這樣的班主任可能在肩負起對學生的責任時,更能承擔起對學生更大的責任。
所有初中班主任的共同目標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有美好的明天。但是,并不是每位初中班主任都可以做到。有些初中班主任抱怨自己全心全意為了自己學生好,但是學生就是不聽班主任的話。原因很簡單,就是初中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叛逆,有想法甚至對抗傳統(tǒng)。他們不喜歡班主任每天一成不變的說教。他們喜歡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的班主任。如果有一位講話非常有藝術的班主任在說同樣的一個道理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拒絕傳統(tǒng)的說教,而是換一種初中生更能接受的一種方式去說教。但是班主任的目的最終達到了,學生也愿意聽。
對一名初中班主任來說,要想對自己的學生負起更大的責任。每位班主任都應該學習講話的藝術,或許要學好講話的藝術需要漫長的時間,因為改變以往的講話習慣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這個過程是痛苦的?;蛟S要學好講話的藝術需要大量的精力,因為以往班主任可能不太在意自己的講話,而從現在開始自己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講話。但是為了每位中學生有個美好的未來,每一位班主任為學習講話藝術而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黃利瓊.論初中班主任工作策略[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2):178-180.
[2]趙萍,袁雪梅.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藝術[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4):72-73.
[3]韋玉仁.探討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其解決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S3):27-28.
[4]陳曉平.關于初中班主任若干問題的研究與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3):1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