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靜
摘 要:運用批注式閱讀學習方式進行人物分析時,巧妙地進行追因溯果能夠讓人物活起來,而進行追因溯果建議從“品讀”“追問”“比較”三方面進行嘗試。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追因溯果;品讀;追問;比較
當前,高中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偏差”的現(xiàn)狀,將批注式閱讀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學,一方面是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另一方面旨在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覺積累、自由感悟、自主學習,進而發(fā)展健康的閱讀個性,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建構豐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選編入高中教材的古代散文,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有很多是描寫人物形象的,而且寫得惟妙惟肖。對此類文章的學習,重要的一方面是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認識人物,進而豐富頭腦中的人物形象,全方位透視人物形象,形成更加客觀的認識,得到更加公正的評價。怎樣才能達成這樣的目的,方法之一為追因溯果。在人物類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追因溯果地進行批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的果是因為一定的因,一定的因會造成一定的果。由果溯因,深入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為什么,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能夠使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理解人物形象。因此,追因溯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批注方法。一方面,它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全面發(fā)展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將語文學習是言語實踐的過程落到了實處。怎樣將追因溯果的批注方法落實在人物類文言文教學中,筆者認為具體應該從以下方面做出嘗試:
一、以“品讀”為切入點,用“讀”悟出人物,使人物形象活起來
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對人物形象語言的描寫,語言最能體現(xiàn)人物形象的思想、心情,亦最能昭顯人物的性格,倘能抓住人物形象的語言,深入揣摩品味,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語速、重音,定能使人物形象在我們的腦海中生動起來。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或急速語氣讀,或低緩語氣讀,其意義迥異,人物形象亦截然不同。每個學生對此定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有的同學用急速的語氣朗讀,并解釋說燭之武是個干脆利落的人,他不想為鄭伯賣命,只有干脆利落地回絕,才能讓鄭伯死心;而有的同學卻用低緩的語氣讀,并用高聲調(diào)讀“壯”字和“不如”兩字,把“今老矣”一句加重語氣,把“無能為也已”一句前兩字加重拉長,并解釋說燭之武老而未被用,可見鄭國政治昏庸,對此有怨氣,而鄭國危急,他深知鄭伯會求救于他,所以他借以發(fā)發(fā)自己的牢騷,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時試探鄭伯是否真的想任用他,可見燭之武聰慧睿智。兩種不同讀法與解釋,仔細分析比較,第二種更為可取,一方面它推動了后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他使燭之武更接近生活,形象更為鮮明。如此,倘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能適時組織、引導、點撥,營造環(huán)境,提供學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悟、闡釋自己如此理解感悟的原因,同伴之間進行思想碰撞,人物形象就更趨于全面生動。
二、以“追問”為支撐點,用“問”感知人物,使人物形象活起來
人物形象的解讀,最忌概念化、簡單化。概念標簽式的簡單處理一方面不僅不符合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況,而且會扭曲學生的正常思維,對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和思想成長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鑒于此,教師要巧妙設疑,找準批注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全方位分析透視,不僅要看到人物的正面,而且要看到人物的側面或反面;不僅要看到人物的外表行為,而且也要看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在全方位透視下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客觀公正地認識評價人物形象。例如,《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歷來讀荊軻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大英雄,對他竭力稱贊。但事實卻是他失敗了。那他為什么失敗?這與他的性格有密切關系。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在批注中設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從課文中尋找荊軻所犯的錯誤,進而全面認識荊軻。學生通過他刺秦王過程,總結失敗的諸多原因,或準備不充分,或性格急躁,欲速不達,或決策失誤,或武夫之勇,缺乏智謀,不能因時而動,或感情用事,主觀主義,或判斷失誤,盲動主義,或為做好分工,密切合作,個人英雄主義等等。學生在尋找過程一方面進一步熟悉文章內(nèi)容,另一方面加深了對荊軻的認識,促進了學生的反思,進而揭開了英雄的神秘面紗,拉近了歷史人物跟學生之間的距離,使人物形象活于學生心中。
三、以“比較”為延伸點,用“析”辨出人物,使人物形象活起來
比較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法。對有關人物的文言文進行批注式閱讀時,要比較人物的語言,讓學生透過語言的表面,感悟語言的深層含義。而教學實際中卻是學生徘徊于語言的表層意思,不深究語言的深層含義,不懂得聯(lián)系語境,刨根問底地追問人物為什么那樣說,如此造成閱讀理解較為膚淺。鑒于此,教學實踐中要善于引導多問為什么,自覺進行比較辨析,深入語言內(nèi)部,撥開紛亂蕪雜的現(xiàn)象,認清語言的本質(zhì)。
人物的言行是其性格的外在表現(xiàn),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成就,人物的命運、成就與其性格有著密切關系,而其性格往往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xiàn)出來。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追問”“比較”深入感悟人物形象,追因溯果,溯果追因,讓人物形象活起來。
參考文獻:
薛金梅.高中語文文言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注:本論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批注式閱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批準號GS[2015]GHB0875)階段性成果之一。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