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征
摘要:俗話說:"老師的工夫在課堂,醫(yī)生的工夫在臨床",由于高中各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智力發(fā)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本文認為在高中各年級實施地理課堂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各年級實施地理教學之關鍵在于:是否能夠進行"有效教學",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注重單位時間學習效益,全面體現課程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老師專業(yè)水平的成長,達到學生學會、會學、樂學及老師樂教、會教、教會之目的。
關鍵詞: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76-01
1.高一,以生活實踐為切入點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構建地理知識生活化課堂網絡
1.1 培養(yǎng)學習興趣:可以引入美式課堂教學,讓70%的學生懂得。70%的內容,剩余內容及不懂的知識由學生在交流學習中獲取。這一點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對把學生分好組,先完成了課前安排的任務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在交流中自主學習。教師在其中僅僅起一引導的作用。
1.2 教學過程要求:板書要有藝術性,字跡工整美觀,板畫賢淑;教態(tài)有感染力,師生情感融洽;語言要準確,有藝術性、有啟發(fā)性,高低適宜。這一點我們大多數老師都知道,但落實往往不到位,所以抓好這一點的落實也是很有必要的。
1.3 具體方法:比賽或辯論賽法,在學習完一章后,教師根據本章節(jié)內容設計許多問題,組織學生分組比賽,或者對比較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如學完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可圍繞"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探究問題包括:火星上是否有晝夜交替現象?如果有,其周期是多少?火星上是否有適宜生命繁衍的溫度?是否有水?是否有合成生命的元素?通過辯論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同時也鞏固和拓展了課堂所學知識,使課堂教學更為有效。知識生活化,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改成功的關鍵。新教材的成功是因為它特別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服務于生活。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地理與生活入手,用生活的反差,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產實際、生活實際、鄉(xiāng)土實際,嘗試從與周圍密切相關的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或解決問題的設想,把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服務家鄉(xiāng),服務社會。這也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的思想理念的重要體現。在《城市與城市化》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所熟悉的金沙縣城為案例,引導學生在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理性的思考,進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學好知識,完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
1.4 構建地圖知識,做到手中有圖,心中有圖。我們貴州山區(qū)的考生讀圖能力普遍較弱,導致高考中審題不準,丟失圖中一些必要信息而丟點丟分,如果能讓學生在高一時就養(yǎng)成主動畫圖的習慣,課堂上就要求學生桌上有圖,讓他們養(yǎng)成主動于地圖中獲取信息的習慣。這樣一定能克服讀圖難、難讀圖、見圖生畏的心理障礙,近而從提高讀圖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得分率。
2.高二,方法和規(guī)律的點撥
(注重主干知識下的拓展和延伸),以知識點為原點進行問題和方法的探索,構建探索性課堂,做好一輪復習,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構建地圖知識,做到手中無圖,心中有圖)
3.高三,對主干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創(chuàng)設情景),提高邏輯思維和遷移推理能力,構建答題思維體系,提高學科內綜合能力,構建拓展性課堂。
3.1 注重知識的整合 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景,有效結合地圖冊,逐步引導學生小結出各區(qū)域主要自然地理知識(山脈、河流、地形區(qū)、氣候、自然災害等)及人文地理知識(人口、城市、宗教、文化景觀、農業(yè)工業(yè)城市旅游區(qū)位因素等)
3.2 構建拓展性課堂 在澳大利亞一節(jié)教學中,以人文的主線貫穿教學的始終,可從最初的引入新課"羊與人有什么關系?",到進入新課學生成為牧場主→尋找牧場→發(fā)現牧場→發(fā)展牧場的一系列教學過程中,自然和諧的融進了澳大利亞地形、氣候、養(yǎng)羊業(yè)的分布等枯燥的地理知識。
3.3 重視知識延伸與歸納總結。例如:對"我國西北茺漠化成因"內容的延伸與總結,延伸:農業(yè)文明在推動經濟發(fā)展、人口增長、社會進步的同時,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也遭到了自然界的塢報復。100多年前,恩格期曾警告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而不合理的農業(yè)經濟活動,如過渡放牧、濫懇(如懇草種糧等)、亂挖(如挖中藥材、摟草、野菜等),草原利用強度超過了草原自我更新能力,導致草原大面積退化:草場載畜量降低,牧草構成逆向演化,飼草品質劣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由于摹的退化,加劇了畜草矛盾,使本來生產力水平很低的草原畜牧業(yè)受到新的威脅。由于草被遭到破壞,土壤受到嚴重風蝕,造成土地茺漠化。在強風天氣條件下,沙化的土地為揚沙或沙塵暴天氣提供了沙源。風沙天氣所過之處,黃沙彌漫,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
總結:根據我國典型地區(qū)調查,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四個:①過度樵伐,約占荒漠化成因的32%;②過度放牧,破壞草地,約占茺漠化成因的28%;③濫懇草原,約占荒漠化成因的25%;④水資源利用不當、不合理地剝離地表植被和采礦等原因,約占荒漠化原因的15%。
參考文獻:
[1] 陳慧琳.人文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01.
[2] 馮維.現代教育心理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