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杰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20-02
一年級剛入學的新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的保護意識過強,使得許多孩子缺少與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的機會,他們喜歡按自己的意愿活動,缺乏集體觀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創(chuàng)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對學習起始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1.創(chuàng)設和諧的合作學習的心理氛圍
開學第一天,38張幼稚的臉映入了我的眼簾,從那一刻起我就著手了解這批孩子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通過半個月的觀察、交流、學習,我把他們粗線條地劃分成四大類:優(yōu)秀、良好、一般、較差,然后,采取學生自愿建組與教師適當調整相結合的方法,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六人一組的合作小組,并每組派送1名學習成績較好,口頭表達能力較強,合作意識較領先的學生擔任組長。6 人分三個方向圍坐一起,彼此之間相互友愛,互幫互助,民主平等,內心不失輕松、愉悅感。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進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我就根據實際,適當更換組長,讓學生人人樹立"只要我努力,也有機會當組長"的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體學習習慣
2.1 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yǎng)說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fā)展。(1) 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班級里,總有那么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于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同學真愛動腦筋;你說的棒極了等等。對于那些不善于發(fā)言,怕發(fā)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并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2) 讓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他們往往能夠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確表達出來,根據這一特點,我總是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寄于一定的數學情境之中,讓學生邊操作邊表達循序漸進,把話說清楚,說完整。例如,在教9加幾時,我創(chuàng)設了小朋友感興趣的小猴賣桃子的情境:10個一盒裝的盒子里有9個桃子,盒外有4 個桃。要求小朋友幫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幾個桃?借助這一情境,我分三個層次訓練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第一層次:讓學生借助桌上的學具邊操作邊表達:從盒外的4個桃子中拿出1 個桃子放進盒子,盒里的9 個桃添上1個湊成10個,10個加盒外3 個得13個。第二層次:教師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的過程,設計好板書,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思維圖式,讓學生看著思維圖式,清楚完整地表達計算過程。第三層次:脫離各種模式,借助表象進行思維,讓學生看到9+4就能說出計算過程和得數,那就是看9分4,把4 分成1和3,9和1湊成10,10加3得13.一定的情境,直觀的操作,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訓練,為學生把話說完整說清楚創(chuàng)造 了良好的條件。
2.2 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做、去思考知識。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分小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
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行10減9的減法學習時,我才剛開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11-9=2、12-9=3、13-9=4…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學前班的,而那些沒上過學前班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不一樣,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于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樣算出來11-9=2、12-9=3、13-9=4…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解答10-9的相關知識。而對那些還不會計算10減9的學生則慢慢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么多減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試試看。"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能全部調動起來了。之后,我在請小老師說說之間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讓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憧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