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鋒
摘要: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對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法紀觀念和文明習慣,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著主導作用,尤其是語文學科,德育內(nèi)容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廣泛的。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道德、思想品質(zhì)教育,是語文教師應盡的義務。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117-01
所謂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階級或社會,根據(jù)一定目的有組織地對教育對象進行系統(tǒng)的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過程。 它是在以情動人、以形感人、以理導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實現(xiàn)對人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德育也是教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文學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過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樣,通過文學教育,可以把庸人變成知名之士。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弟子入則孝,出是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yǎng)。"行有馀力",才是學習文化。
由于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zhì)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huán)往復,逐步加深。"從這里可以知道語文教學一定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點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該把它的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可見大綱和新課標都把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當作了主要內(nèi)容。那么如何滲透呢?
1.課堂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意義,古今中外的作者在寫作時都融入了時代的背景和自己的感情,因此我們在介紹寫作背景時,聯(lián)系他們?yōu)樽鎳鞒龅呢暙I及他們的崇高品質(zhì)進行教學,比如"兩彈元勛"鄧稼先為祖國研究原子彈、氫彈時,明知輻射的危險性,依然義無反顧的為填補祖國的科研空白而努力。竺可楨為祖國的氣象事業(yè),潛心觀察研究,幾十年如一日。還有大家熟悉的杜甫,辛棄疾等,詩詞中所蘊含的濃的化不開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愛國情懷,我們對他們的介紹,對他們生活時代的描述無形中就滲透了德育教育。在課文的誦讀講解中,透過他們的詩詞,通過他們的事跡,學生可以更深切的理解這些人物的情感,讀懂他們的家國感情,每一次對學生都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利用課后的延伸閱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學文言文《記王忠肅公翱事》一文時,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潔、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與當今現(xiàn)實社會中的腐敗者相對比,培養(yǎng)學生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又如在講授《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諸如"公平"競爭與精誠合作、自信與見賢思齊、進取與功利等問題。讓學生能夠識別"社會現(xiàn)象"中的優(yōu)劣、美丑,從而樹立自我追求的優(yōu)秀人格品質(zhì)偶像,并不斷地逐步地塑造自我。作業(yè)批改中滲透德育,隨時注意各種苗頭,及時加以引導、糾正,并不失時機地滲透思想教育。
2.誦讀品味中滲透德育教學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要培養(yǎng)人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而"讀"是其中的基礎。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中品味、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學生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diào)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如《周總理,你在哪里》一文,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作者及當時人民對周總理離去的哀思,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如《憫農(nóng)》,學生在反復背誦中感受農(nóng)民的勞動的艱辛,告訴我們要珍惜糧食,通過想象農(nóng)民勞動的場景,告訴學生要珍惜農(nóng)民的勞動成果。老師在講解時更要聲情并茂,繪聲繪色,因此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實際上是教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同步運行、相互激發(fā)的和諧共振的過程。讓學生在朗讀中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從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當做自己的高尚職責,把握時代跳動的脈博,深鉆教材,找準德育滲透的突破口,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
3.提高學生素質(zhì)需要滲透德育教學
新課標提倡的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教育倡導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能力的提高,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因此入選語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質(zhì)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從宏觀來講,為了達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總是系統(tǒng)的選擇一些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惡正義感的教育、獻身精神的教育、勤奮求學的教育、尊老敬師的教育等內(nèi)容;就每篇課文來說,都有其側(cè)重點,而且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也已經(jīng)融在課文的主題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來。從微觀來說,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上,則要求盡其自然,貫徹德育教育應不存有斧鑿痕跡痕跡,不要讓學生形成一種語文老師要上政治課的感覺。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心靈的熏陶。 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知識更有能力高素質(zhì)人才?,F(xiàn)在有一小部分學生因為德育教育不到位,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最后成了知識豐富的"智障",做出了危害國家和人民的行為,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上Э蓢@可悲!
因此,語文教學應以成就思想、豐富心智、提高靈魂、鍛鑄人格為己任。語文教材,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nèi)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它的意義和作用都不容忽視。作為教師,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一定嚴格遵照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將德育和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努力使其達到完美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