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男杰
摘要: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口才及理解課文的的重要渠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藝術朗讀對孩子們語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闡述了朗讀的指導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作用;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066-01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反復地讀,在朗讀中增進語言感知,加深理解,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本文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語文朗讀的指導方法。
1.抓好關鍵,激發(fā)朗讀興趣
良好的興趣是激發(fā)學生接受朗讀教育的感情基礎,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開端。但是,往往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忽略了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yǎng),只是簡單地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自由朗讀,至于如何換氣、何時停頓,從來不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導致小學生感到讀得無感覺、無滋味,有的學生甚至覺得朗讀費神費力。再加上小學生好動,自制能力差,一但失去朗讀興趣,就會思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玩弄文具或者東張西望,從而嚴重地影響到朗讀效果。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才能使學生以一種心情愉悅的神態(tài),在興趣盎然的狀態(tài)下開展朗讀,這樣的朗讀行為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自我參與意識,而且可以提升小學生閱讀教學整體效率。
我在進行朗讀教學時首先鼓勵學生在朗讀時要充滿熱情,充滿感情,其次針對小學生識字量小,不容易將一篇課文完整、正確地朗讀完的特點,一一幫助學生解決好文章中的各個"攔路虎"。有的字不認識的,就讓學生自發(fā)地查字典;有的句子太長,就幫學生學會斷句、學會換氣、學會停頓;有的段落比較難,就對整個文章進行說明闡述。之后,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還要對個別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這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就會更加順利、更加完美,在讀的過程中,就會自然地帶上自己的喜惡感情,抑揚頓挫地開始朗讀。長此而往,他們就開始喜歡朗讀了。在此過程中,也會對優(yōu)美的詞、經典的句進行記憶。
2.注重基礎,調動積極情感
激發(fā)對課文喜愛的情感,學生就會注意力集中,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朗讀活動之中。教師首先要努力展示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及時與學生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在朗讀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錯,應如何改正。這樣,會讓學生對教師更加心服口服,對教師指出錯誤和提出的要求也樂于接受。長期以往,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產生良好的親和力,從而讓學生更加喜歡你、樂于模仿你。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善于抓住小學生都希望教師喜歡自己的特點,當小學生舉起可愛的小手時,或完成"任務"之際,教師一定要叫出他們的名字,一定要毫不吝嗇地加以表揚和贊許,使學生的臉上堆積著歡笑,心中洋溢著歡樂,美滋滋地坐在座位上,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情感,使朗讀之情油然而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學習,參與閱讀。
在朗讀教學中,我從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以和藹的態(tài)度、滿腔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從而使學生樂于與我交往,主動投入學習。在朗讀過程中,我還采取多形式、多層面的模式進行。例如,在范讀的過程中,我就指名讓學生領讀,以激發(fā)其他學生向他靠近,而該學生又會因為自己讀得好而自豪,更加樂于將文章朗讀得更好。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自控力差的學生就會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手里開始玩弄其它東西。這時,我就采取分角色的方式朗讀,并展開比賽,看誰模仿得像、看誰讀得好,這時學生的閱讀情緒就會爆漲,閱讀情感也會高漲。比賽完畢,教師要給予每一位學生以適當、客觀、合理的評價。當教師給予表揚或贊許時,學生的心情會更加愉快、情感會更加濃郁。
3.延伸拓展,擴大朗讀的訓練面
朗續(xù)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課,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跟學生說:"桂林山水風景秀麗,經常有外賓慕名前來一睹它的風采,誰能做個出色的導游,為外賓介紹。"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我順勢引導要想做好導游,首先要把課文讀熟,并要讀出感情來——讀出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這樣在介紹時,才能眉飛色舞,生動精彩。幾句話激活了學生的讀書欲望,連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
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多為"丑小鴨"創(chuàng)造"登臺亮相"的機會,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也有"丑小鴨"的經歷。
4.啟迪感悟,提升理解的層次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并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聽一位教師上《春》一課,僅僅理清了文章脈絡后,她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還說:"春天的景色這么美,請大家美美地讀出來。"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課后,我問學生:"景色美在哪兒,腦中有畫面嗎?""哪些詞句寫出了景色美?"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所以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一次我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于是,我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總之,指導朗讀的方法很多,自己所談實為管窺蠡測,不當之處,敬請同行們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