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緒銀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為觀察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肩—手綜合征的療效,本文將30例肩—手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組)和對照組(針灸組和康復訓練治療組),實驗組采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綜合治療,對照組則采用單純針灸治療以及單純康復訓練治療,并進行療效觀察。得出結論:通過此次研究表明肩—手綜合征的治療用綜合療法的效果要優(yōu)于單純療法。
關鍵詞 肩—手綜合征 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 針灸治療 康復訓練治療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yǎng)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病年齡大多集中在45-78歲,多在腦卒中后1-3個月內發(fā)生,最早在發(fā)病后的第3天。肩—手綜合征于1994年被國際疼痛研究學會歸納為復雜的局部疼痛綜合征(CRPS)I型,即與交感神經介導性密切相關的疼痛,但其確切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明確。
近年來對SHS研究,在理論及臨床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目前最有效的是綜合性治療方法,提倡早期治療。綜合性治療SHS有顯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但由于SHS的真正病機仍未闡明,臨床上還未有統(tǒng)一診斷標準、客觀療效評判指標及治療方案,因此對SHS的確切病機研究、制定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客觀療效評判指標及治療方案應當是當今的研究方向。
一、臨床資料
(一)一般資料
30例患者均為浙江省中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病人,并按入院日期隨機分為單純針灸治療組10例,單純康復訓練治療組10例,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綜合治療組10例。30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最小者48歲,最大者75歲,平均年齡58歲;病程最短9天,最長30天。隨機分為三組,三組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二)納入標準
1.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中中風診斷標準;2.符合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3.病情處于I期;4.病程在1星期至3個月內;5.年齡在50-75歲;6.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二、治療方法
(一)實驗組
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綜合治療(A組):采用針刺的同時進行康復訓練。先進行針刺治療,取患病側頭部運動區(qū)、感覺區(qū)、健肢的中平穴,針刺穴位后,行針以得氣。并立即進行康復訓練:1.進行Bobath握手上舉訓練,即雙手掌對掌十指交叉握手,伸肘上舉過頭頂,反復進行;2.按摩肩、肘、腕、指關節(jié);3.活動患側肩、肘、腕、指關節(jié);4.在確保肩胛骨正確位置的前提下,幫助患者進行患肢抓握動作訓練,包括擰毛巾、抓握木棒、握球等;5.主動聳肩。時間為40min。訓練完后取健肢的中平穴,再針刺患肢側的肩髃、肩髎、肩貞、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留針20min后取針。每日1次。
(二)對照組
針灸治療(B組):常規(guī)針刺治療,取頭部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肩髃、肩髎、肩貞、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健肢的中平穴、太沖,留針30min后取針。每日一次。
康復訓練治療(C組):康復訓練同實驗組,1.進行Bobath握手上舉訓練,即雙手掌對掌十指交叉握手,伸肘上舉過頭頂,反復進行;2.按摩肩、肘、腕、指關節(jié);3.活動患側肩、肘、腕、指關節(jié);4.在確保肩胛骨正確位置的前提下,幫助患者進行患肢抓握動作訓練,包括擰毛巾、抓握木棒、握球等;5.主動聳肩。時間為40 min。每日1次。三組每星期治療5次,4星期后統(tǒng)計療效。
(三)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
三、治療結果
四、分析與討論
肩手綜合征是中風后偏癱側肢體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多于中風后1-3個月內出現,發(fā)生率為12.5%-30.0%。目前,一般認為該癥與中風患者早期不正確的運動模式導致肩、腕關節(jié)損傷,上肢體液回流受阻以及中樞神經損傷后血管運動功能障礙等有關?!巴ā焙汀皠印笔潜静〉闹委熽P鍵。在以前的研究過程中,也發(fā)現在治療肩周炎時,針刺的同時進行運動優(yōu)于針刺和運動的分離進行。針刺和康復治療本病都有一定的療效,而我們臨床發(fā)現針刺和康復結合起來會增加療效,而且兩者結合的時機對療效也有一定的關系。本研究也表明針刺同時的康復訓練可明顯減輕水腫、疼痛和關節(jié)活動,從而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復。
五、結論
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綜合治療SHS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針灸或康復訓練治療。
參考文獻:
[1] 郭根平,沈豐慶,王玨.綜合療法治療肩手綜合征[J].中國康復.2005(02).
[2] 趙國棟.復雜性區(qū)域疼痛綜合征[J].現代醫(yī)院.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