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青
【摘要】“父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父親來實施、體現(xiàn)父親人格的家庭教育。但父親在參與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常常存在著教育的得與失,為了提升父性教育的水平,父親不僅需要以身作則來引導子女,還需要遵循寬嚴有度的教育原則,加強與子女的溝通理解,與家庭中的其他教育者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子女。
【關(guān)鍵詞】父性教育 家庭教育 子女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與母親不同的教育責任。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在其《傅雷家書》中也處處表達著對孩子的愛和關(guān)心以及自身作為父親的反思,他的家庭教育觀時至今日依然有借鑒和反思之處,對于豐富、發(fā)展我國的家庭教育理論,提高個體家庭的教育水平都大有裨益。
一、父親角色的內(nèi)涵
父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種身份,是指有子女的男性,獲得這種身份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有子女。然而父親角色的定義并非如此簡單,它還未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定,目前籠統(tǒng)定義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父親所規(guī)定的職責或期待的行為。[1]據(jù)此,筆者認為“父性教育”就是為子女提供父親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說是由父親來實施、體現(xiàn)父親人格的家庭教育,類似的概念還有“父愛教育”、“父職教育”等,父性教育相對母性教育更具剛毅果斷、注重理性、個性不拘小節(jié)的特點,因此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二、父性教育的得與失
在我國,一直以來由于傳統(tǒng)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向來主張“天父地母”、“嚴父慈母”。傅雷教子嚴格,這是出于父愛,同時也說明傅雷在承擔教子的責任,但多年后的反思卻使他發(fā)現(xiàn)當初的很多不足,不僅折磨了孩子,也困擾了妻子。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它反映出中國大部分家庭中父性教育的得與失。
(一)教育之得
1.父親嚴格要求、愛而不嬌的教育態(tài)度有利于培養(yǎng)子女的堅強意志。愛子女是教育子女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愛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要使自己的愛對子女的成長有促進作用,應該對孩子愛而不驕,嚴格要求。
2.作為父親,正確使用批評懲罰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子女形成知錯就改、克制不正確欲望的品質(zhì)。批評懲罰是對子女的不良思想、行為和品德給予否定的評價,旨在于使子女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促使其克服、糾正不良思想、行為和品德。[3]公正合理的批評懲罰體現(xiàn)的是父親的愛護和期望,只有為接受懲罰的子女所理解的懲罰才能使其認真思考、改正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
3.父親重視教育、及早施教的教育原則有利于子女的長遠發(fā)展。傅雷在其家書中說自己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十分相似,他在家庭中接受了父輩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于是在自己長大成家立業(yè)后,也用同樣的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后代,家庭教育的這種繼承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優(yōu)勢。
(二)教育之失
1.父親過于嚴厲的教育方式對子女有消極影響。所謂“嚴厲教育”是指以打罵、懲罰為主要教育方式,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4]雖然其目標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的更好,但是由于它不尊重子女,不體恤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最終的結(jié)果會是一種強大的破壞力。
2.緊張、沉悶的家庭氣氛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傅雷沒有處理好與孩子的關(guān)系、與妻子的關(guān)系,致使家庭氛圍不和諧,使其子女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我國古代重視“齊家”,目的就是要管理好家庭事務,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家庭成員受到熏陶、感染。
3.過于權(quán)威而非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過于“專制”的“獨白模式”一方面容易導致子女性格軟弱,獨立性差遇事缺乏主見,自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會使子女走向叛逆的極端,子女感受不到愛和尊重,即使孩子表現(xiàn)出服從,但實際上口服心不服,這不是真正的權(quán)威。
4.容易引發(fā)父親自身及與其他教育者之間的矛盾。父親作為家庭教育者,時常會引發(fā)其作為父親和教育者的角色沖突,作為父親,他與子女有著親密的血緣關(guān)系,對待子女的錯誤在批評懲罰時會心有不忍,但作為家庭教育者又會心有不甘,產(chǎn)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父親角色的矛盾容易使其劍走偏鋒。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的選擇上存在著反差甚至對立,常見的就是家庭中嚴父、慈母的矛盾。
三、提升父性教育水平的對策
父親作為家庭教育者一般都很重視子女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培養(yǎng)的效果卻大不相同,因此,教育要從實際出發(fā),恰當?shù)剡x擇、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運用教育方法,去解決子女教育中的實際問題。
(一)以身作則,導之以行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親為子女做出好的榜樣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要求子女做到某件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從點滴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這樣父親的威信就高,就可以取得教育者的資格,掌握教育的主動權(quán),教育工作就會更加有效。并將言傳和身教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掌握分寸,寬嚴有度
家庭教育中有一個很難掌控的問題,就是分寸問題。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寬嚴有度、掌握分寸,既給子女一定的自由讓其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要制定一些紀律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和意志力。
(三)溝通理解,適度妥協(xié)
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礎(chǔ),即它是家庭教育中家庭關(guān)系維持、教育目標一致性、教育內(nèi)容內(nèi)化活化的基礎(chǔ)。以商討、溝通的“對話模式”與子女交往,有利于增強子女的獨立性,提高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另外,父親與其他教育者應適度妥協(xié),協(xié)商好家庭教育何時寬、何時嚴,避免在年幼者面前的沖突,確立教育的“合力”意識,共同教育好子女。
【參考文獻
[1]趙娜.父親角色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趙忠心.家庭教育學——教育子女的科學與藝術(sh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何齊宗,肖慶華.對教育懲罰的理性思考[J].中國教育研究,2004(9)
[4]尹建莉.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J].求知導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