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劉啟志
摘 要:從傳統(tǒng)的高中物理習題課存在的問題出發(fā),在研究了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前人已有的成果的基礎上,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本著高中物理題組教學的基本原則,構建了高中物理題組教學的模式。這些研究對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的課堂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題組;高中物理;解題能力
一、高中物理題組教學的提出
1.高中物理習題課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解題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教師講解典型例題,給學生基本的解題思路;通過讓學生解答一定量的課外習題,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鞏固和應用;通過考試可檢查和評價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選拔優(yōu)秀學生。解題教學的落腳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中學生面對物理問題時經(jīng)常有以下特征: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放就忘,一看就怕。癥結何在?我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學生被我們教“死”了。窮則思變,不改沒有出路,如何改?這對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需要老師首先充實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以及心理等素養(yǎng)。但是,現(xiàn)階段物理習題教學還存在許多誤區(qū)如:
(1)課程的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忽視了怎么掌握知識,忽視了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教學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
(2)課程的實施重視了學生知識的積累,以單純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
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最大缺點是:
(1)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受灌輸?shù)谋粍拥匚?,其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fā)揮,很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學生缺乏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與社會上、國際上的信息資源幾乎隔絕,學生對信息的篩選、鑒別、獲取、加工和處理的能力難以培養(yǎng),無法滿足信息社會對人才素質(zhì)的需求。
總的來說,即教師講得太多,學生活動太少;被動學習太多,研究性學習太少;教師灌得太多,學生說得太少;陳述性知識太多,方法策略性知識太少。
2.題組教學模式的提出
面對教改,我們有必要對學生的解題過程及其習題課教學模式做一個深入的思考。為此筆者將多年的解題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些感受和體會與現(xiàn)在的一些教學理論融合在一起,并做了深入思考,大膽探究,即,要把教材雜亂無章的“習題”變?yōu)椤邦}組”。
所謂“題組教學法”,就是在物理習題課教學中,把某些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習題組成“題組”,通過對其中一題或幾題的講解、研究和練習,從而掌握這一類習題的解法或這一解法的習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有利于克服“題海戰(zhàn)術”,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二、題組教學的建構主義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強調(diào)學習是建構意義的過程,提出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而教師應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和合作者。通過學生動手“學物理”,動腦去“想物理”,使他們自己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
三、題組教學的設計和組織原則
筆者在教學中感受到,題組教學法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可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在習題課教學中可被推廣。同時要注意各種原則的配合與兼顧。題組教學的設計和組織原則有:主體性原則、體現(xiàn)“做中學”的原則、互動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民主和諧性原則、全體全面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發(fā)展性原則等。對題組教學而言,應特別注意:
1.立足教材,研究模型
我們的物理教學,要立足課本模型,研究高考核心。研究表明,平時練習情景越接近正式考試情景,學生在正式考試中就越能正常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以知識點作為基礎組成題組,研究高中所有重點、難點、熱點、必考點、易錯點。如相互作用這一章可設置三個題組:題組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彈力、摩擦力;題組2.力的合成與分解;題組3.受力分析、共點力平衡。這樣按照教材的重點模型設置多個題組,靈活使用。
2.夯實基礎,以人為本
我們首先精選習題,精選習題并不是要求自己去新編題,主要是在組題的過程中強調(diào)“選”,不是隨意指定幾個題讓學生隨意去做。選題時要注意兩個結合:一是與最近這段時間的教學目標相結合,要有計劃性和整體性;二是與自己學生的實際相結合,目的是學生練習之后要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對學生而言,太難或太易的題都沒有訓練價值。增加設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個基本模型,使學生把前后知識連貫起來按照這樣的一個思路在同一個題組里,有時效性,也要有梯度。
總之,學生在學習中主體地位得到確立,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投入,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協(xié)作討論,提高了認知能力,對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以及課后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